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火保 《教育文汇》2010,(12):14-15
好羡慕孔老夫子。《论语》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被称之为儒者的“清明上河图”:“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好一幅令人神往的人与自然亲密接触、师生和谐相处的图画!  相似文献   

2.
有一位教师在教课文《安塞腰鼓》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反复出现了“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请说说安塞腰鼓好在哪里。整堂课围绕这个问题,师生共同完成了如下板书内容:“好在火烈的舞蹈场面;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好在茂腾腾的后生;好在变换的舞蹈。”“好一个”的“好”能这样理解吗?单从《安塞腰鼓》这篇课文中的“好一个”看,貌似说得通。但是如果换成“好一个马屁精”之类的说法。难道也可以问“马屁精好在哪里”吗?笔者以为,“好一个”是相对固定的短语。与“好一个”用法相类似的还有“好一朵茉莉花”中的“好一朵”,“好一坛绍兴老酒”(《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2003年第12期)中的“好一坛”等。  相似文献   

3.
柴双政 《语文知识》2006,(11):32-32
《人民日报》2005年9月30日4版所载《少“上来”点,多“下去”点》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其实,他们也知道,好的演出,人们会趋之若鹜,不请自到;而平庸之作,硬着头皮看下去就十分遭罪.更不要说还让人现场评说了。  相似文献   

4.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质。爱因斯坦在《给妹妹的信》中说过:“一切人类的价值的基础是道德。”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近年来,学校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师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服务”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一主题,创设好氛围、抓实主阵地、注入新活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语文必修第三册课文《五人墓碑记》(明·张溥)中有这样两个句子,在教学过程中.它们引起了我们师生共同关注,引发了一场争论。第一句: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在翻译这句中“谁为哀者”时,我们的理解出现了分歧。《中学教材全解》(薛金星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古文完全解读》(马德高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6.
章迪男 《学语文》2007,(2):46-46
某次优质课比赛,十位教师执教同一篇文章《飘渺的武当》(《散文选刊》2004年9月版,作者葛昌永)。其中有这样一句:“还有那炼人意志的‘僻骨’,两个人在一个山洞里打坐一个月一并只能吃五斤粮食,乖乖,入道也真不容易!”遗憾的是,几堂课下来,师生中唯有一位教师对“僻骨”质疑,认为“僻骨”当为“辟谷”。  相似文献   

7.
一、《陈涉世家》中的“或”和“宜”“今或闻无罪”的“或”字,人们的解释五花八门,许多人说相当于“有的人”,一些人说相当于“有消息”,个别人说相当于“好象”。他们大致是这样翻译这一句的:  相似文献   

8.
现行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五人墓碑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教参》上注释为:“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显然《教参》上把“过”释为“经过”。这样理解准确吗?笔者揣摩再三,觉得不妥。  相似文献   

9.
教学刘禹锡《陋室铭》一开始,便有学生就其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主动提出这样的问题:刘禹锡是文学家,与他“谈笑”的人是渊博的学者(鸿儒),还比较好理解;而与他“往来”的不是没有学问的人(白丁),理解就困难了——这是因为在当时,没有学问的人(白丁)往往是穷人,即老百姓。“往来无白丁”岂不是刘禹锡瞧不起老百姓吗?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语第四册《苏武传》中有:苏武“引佩刀自刺”,“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对于后一句教材是这样解释的:“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把苏武抬回营帐。”为什么教材在这里将“舆”字解释为动词“抬”呢?我对此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说,对人生,我不是看得很乐观。他说,年儿好过.月儿好过,日子难过。这每一天它都难过,这每一天每一天都得要过去。……对人来说,小段小段的,它有它的欢乐在里头,但总体来说它不是欢乐的。换一个角度来讲吧,我看过托尔斯泰有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原话不是这样的,“我们都诞生于爱的。”(《贾平凹谈人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月迹》正是写出了人的“小段小段”的欢乐,也写出厂人的“诞生于爱”。  相似文献   

12.
文学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位诗人写出脍炙人口的名句之后,后来者往往仿写唱和,呈现出一种愈写愈妙、青出于蓝之势。唐人刘希夷《白头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与花比,韶华易逝。岑参《韦员外家花树歌》:“今岁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怜花落君莫扫。”人  相似文献   

13.
这句话该怎样读严文华(江苏省丹阳市横塘中心校)《落花生》一文中,有关“议花生”的内容里有这样一句话:“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读好这句话,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撰写此文的目的。因此,教学时,我在突出了课文重点内容的...  相似文献   

14.
对于《占代文学》这样一门人文思想性本就很强的课程,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尤具重要意义.欲于在《占代文学》课程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和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而建立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动态双主体师生观,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为此我们有必要借鉴中国古代传统的书院对话式教育,在《古代文学》课程中保持一种宽平的心态,尽力激活与调动师生双方的内在潜能与积极性,最终达成师生双方精神上的成人.  相似文献   

15.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这样一段注释:“希腊因经济指标没‘达标’而未能加入。”师生都对加入欧元区需要达到何种经济指标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6.
乐坛小天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收入“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周杰伦又一次闯入我们的视线。一首琅琅上口、歌词富有意义不落俗套的歌,很容易给人留下好的印象,《蜗牛》就是这样。但是,“港台流行歌曲”这样的背景不禁又让人重新质疑:这样的歌算是“爱国歌曲”吗?说到这儿,我也有一个疑问:什么是“爱国”?是人人跑到边疆卫国吗?是与政治家一起高声呐喊爱国口号吗?……这些是爱国,但爱国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人人当兵、当外交家,也不可能天天喊口号。于是,《蜗牛》又带给我们另一种爱国思路:追寻自己的梦想,承担自己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荔枝图序》是自读课文,只有一百多字,内容无甚难解。这样的课文应当按照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我这样安排:一、用“师生换位法”预习所谓“师生换位法”,即学生做“老师”,老师做“学生”。当老师首先要备课,于是,告诉学生们:下面请你们“备课”(预习)———要让学生懂,先要自己懂;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老师们”可得充分“备课”,我这个“学生”可是有点刁,不好应付啊。之所以采用“师生换位法”,第一是因为比较新颖有趣,而“趣”,是学习之母。第二是容易造成压力,产生好的效果。第三,既然是当“老…  相似文献   

18.
“喏”作叹词,念nuo,表示让人注意自己所指示的事物。也许是由于读音相似的关系吧,有时容易用错。如高二册第一单元的“阅读练习”例文《人,又少了一个》中有这样一例:“‘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这是说话人一面说话,一面指示对方看自己的身份证和照片,所以说话中的“哪”应为“喏”,不能用“哪”——“哪”也没有这样的用法。还有全国职业高中八五规划教材《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叙与描写”中有契柯夫的《柔弱的人》一文,文中有如下例子…  相似文献   

19.
一件滑雪衫     
一件滑雪衫,在今天,是极平常的。但丁春如同学的《一件滑雪衫》,却是这样地催人泪下,包含着这样深厚的同窗之谊,师生之情,不愧是一株闪着新时代思想风貌的“新芽”。本刊在语文教学的报道方面特增辟“小文苑”一栏,并将《一件滑雪衫》刊登在栏下。希望语文老师多多推荐学生的好文章,让“小文苑”繁花盛开,让“小文苑”成为未来文学家步入文坛的石阶。  相似文献   

20.
古典诗词中,点化运用最多。不过,其中有的点化得好,青出于蓝;有的却是东施效颦,点金成铁了。点化得好的,有下述种种情况: 一、联想更深远。南宋陆游曾在《马上作》中写过:“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稍后的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将此点化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个“满园”,一个“关不住”,一个“来”,使人想到的就不单是杨柳、红杏与春色的关系了,那浓郁盎然,充盈活跃的春意简直使人有扑面之感;而且还不由使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关不住”的,难道仅仅是“满园春色”和”一枝红杏”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