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克孜尔石窟营造年代早于敦煌莫高窟一个多世纪。莫高窟北朝时期的石窟,从窟形到壁画艺术深受克孜尔石窟的影响。本文以莫高窟与克孜尔石窟中画幅内容相同的故事画为例,从表现形式、构图艺术上对比分析,说明克孜尔石窟与莫高窟之间的源流关系。以此证明莫高窟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克孜尔石窟中的故事画,并使佛教故事形式更完美,构图更巧妙,内容更丰富,篇幅更宏伟。  相似文献   

2.
敦煌莫高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奇迹。通过考察 ,领略到了莫高窟艺术的辉煌及其绚丽的画面效果。本文着重研究分析了唐代莫高窟壁画的艺术特点 ,表现技法和制做特点。  相似文献   

3.
经变画所绘乐舞图像是整个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极具特点和风格的部分,尤其是在唐代经变画绘制空前发展的背景下,乐舞图像不仅成为经变画表现佛教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今人研究唐代乐舞史不可或缺的图像史料.本文从乐舞图像的分类、表现形式以及功能三个方面入手,对唐代莫高窟经变画乐舞图像加以耙梳,以期对经变画乐舞图像绘制动机、乐舞图像与佛经文本对应、乐舞图像与经变画关系等问题得出一定的结论,为敦煌乐舞和唐代乐舞史研究提供相关研究资料与学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张大千编号:128,伯希和编号:140),是初唐时期开凿的中型洞窟。此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平顶,南北壁上各凿一盝形顶小窟,北壁小窟现编为第325窟,南壁小窟现编为第324窟。前室表层壁画均西夏时重绘。通后室的窟门为长方形,平顶,表层壁画为西夏时重绘。后室平面呈长方形,顶为覆斗形。后室正壁(西壁)凿一平顶方形敞口龛。龛内有清塑山峦及改塑塑像一铺,共五身,正中为一倚坐佛,南北两侧塑夹侍弟子和菩萨各一身,皆立于莲花座上。龛内顶部仍存有初唐开窟  相似文献   

5.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张大千编号:128,伯希和编号:140),是初唐时期开凿的中型洞窟。此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平顶,南北壁上各凿一盝形顶小窟,北壁小窟现编为第325窟,南壁小窟现编为第324窟。前室表层壁画均西夏时重绘。通后室的窟门为长方形,平顶,表层壁画为西夏时重绘。后室平面呈长方形,顶为覆斗形。后室正壁(西壁)凿一平顶方形敞口龛。龛内有清塑山峦及改塑塑像一铺,共五身,正中为一倚坐佛,南北两侧塑夹侍弟子和菩萨各一身,皆立于莲花座上。龛内顶部仍存有初唐开窟时壁画。西壁龛沿以下部位,西夏时重绘结跏坐佛一列。窟顶和南、北壁,均为初唐壁  相似文献   

6.
莫高窟唐代前期艺术中的菩萨头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敏 《家教指南》2004,(6):42-50
唐代前期是菩萨造像的鼎盛期,亦是菩萨佩饰得到极大发展的时期.头冠作为菩萨身份象征物之一,兼具佛教象征意义及世俗装饰意义,我们于此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本文依据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试图对敦煌石窟中唐代前期菩萨头冠加以探讨,以期能较透彻地掌握敦煌此期菩萨佩饰的发生演变.  相似文献   

7.
莫高窟北朝洞窟中的本生、因缘故事画是洞窟壁画的主要题材之一。经过多年研究,其内容大多已查明,但仍有少数壁画内容待考,有的壁画内容也还存在不同意见。这些内容不明或有歧异看法的画面,多属单情节的单幅壁画,画面情节简单,加之面积较小,易被人们忽略。随着石窟研究工作的深入,特别是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丰富的本生、因缘故事画,半数以上已考证出具体内容。这为我们对莫高窟北朝洞窟的本生、因缘故事画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线索。经过对北朝洞窟中六幅本生、因缘故事画的画面情节的辨识考查,结合佛典记载,现仅就其内容,提出初步看法,供研究参考。至此,奠高窟北朝洞窟中的本生、因缘故事画的内容已基本考证出来,具体情况参见文后附表。本文补考的六幅壁画是:  相似文献   

8.
九、于阗媲摩城瑞像故事在敦煌莫高窟第237窟的西龛盝顶南披西数第四身,画一瑞像。其像身着袈裟,一臂屈置于胸前,一臂曲如讲话姿态(或谓说法之姿),徒跣端立于莲花上,头戴菩萨冠,似微露肉髻,顶有头光和华盖,榜题为:“于阗媲摩城中雕檀瑞像”(见插图一)。根据佛经和敦煌莫高窟壁画和彩壁中的形象印证,这身像应为弥勒菩萨,类同的形象还见于莫高窟第231等窟。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瞿萨旦那国条记:“媲摩城有雕檀立佛像,高二丈余,甚多灵应,时放光明,凡有疾病,随其痛处,金簿贴像,即时痊复;虚心请愿,多亦随求。闻之土俗  相似文献   

9.
10.
九、于阗媲摩城瑞像故事在教煌莫高窟第237窟的西龛盝顶南披西数第四身,画一瑞像。其像身着袈裟,一臂屈置于胸前,一臂曲如讲话姿态(或谓说法之姿),徒跣端立于莲花上,头戴菩萨冠,似微露肉髻,顶有头光和华盖,榜题为:“于阗媲摩城中雕檀瑞像”(见插图一)。根据佛经和敦煌莫高窟壁画和彩壁中的形象印证,这身像应为弥勒菩萨,类同的形象还见于莫高窟第231等窟。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瞿萨旦那国条记:“媲摩城有雕檀立佛像,高二丈余,甚多灵应,时放光明,凡有疾病,随其痛处,金簿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为《莫高窟佛教史迹故事画介绍》之续,因偏于考证,故更名为“考释”。作者引用有关文献,详细考证了四则莫高窟佛教史迹画:迦叶波救如来溺水的故事,大头仙人的故事,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变相,维摩方丈的故事等。  相似文献   

12.
莫高窟第290窟的佛传故事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十七、纯陁故井的故事在敦煌莫高窟的许多中唐、晚唐、五代、宋时开凿或者是重修洞窟甬道的顶部,在所看到的佛教史迹故事画中,我们发现有一个为人们所不注意的,面积不大的画面,画面画有一方形的井槛,傍侧画有一人,头戴幞头,身着长袍,挽起长袖,一臂伸入井槛之中,  相似文献   

14.
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画北朝时已逐渐形成了长卷式画面的表现方法,隋朝时表现更加细腻和丰富。同时,来自中原的绘画风格大规模地影响到敦煌石窟,新型经变画的产生就是重要的标志,而隋代的经变画仍有不少采用了长卷式画面的表现手法,反映了本土艺术的厚重传统。佛教经典的主题,由选取故事性内容以连续性长卷画面表现,改变为综合一部佛经的主题思想以大画面构图来表现佛国世界,这是佛教绘画的一个巨大变革,隋代是这个变革的重要时期。文章通过对隋代莫高窟故事画艺术的分析,来探讨佛教绘画样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通过莫高窟壁画中的几幅本生故事画,探讨了佛教美术所宣传的思想与中国当时不安的特定历史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佛教美术兴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莫高窟第285窟南壁故事画中的持麈人物是莫高窟历代洞窟中最早的持麈人物图像。本文论述第285窟南壁故事画中两次出现持麈人物的意义与内涵,并指出由第285窟持麈人物所体现出来的南朝传入北方的文人意识,是此前莫高窟壁画中所没有的,第285窟麈尾的形制特点也反映了时代风格的变迁和南北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几部重要的汉译弥勒经典内容的分析,并结合有关的造像实例,认为第275窟南、北壁上所绘的佛教故事画是分别借用了释迦牟尼的佛传和本生来表现弥勒的今生传记和前生事迹的,并认为它们也与当时弥勒信仰中的传法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画故事     
大班幼儿在听故事录音磁带时,听着听着就会失去兴趣、注意力分散,我三番五次强调要安静、认真,也无济于事。于是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发给每位幼儿一张大白纸和一盒彩色笔,让幼儿听故事的同时,把故事内容大致画出来。如听《小黑猪看瓜》,有的幼儿画了一头小黑猪,有的幼儿画了许多西瓜,有的幼儿画了山羊公公在小河边钓鱼,还有的幼儿画了一群猴子来偷瓜。画故事时不强调  相似文献   

19.
敦煌莫高窟唐代前期菩萨璎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敏 《家教指南》2006,(1):54-61
璎珞是菩萨装饰中不容忽视的主要部分,唐代前期菩萨璎珞继承了敦煌前期的璎珞形式,但是其形式、色彩、艺术制作以及材质表现却相当精致、丰富多彩,富于创造性.复杂、丰富、多元化的装饰元素体现了唐代菩萨的装饰风格已经完全确立并日益臻于成熟.璎珞作为菩萨佩饰重要的一部分,对它的研究尚为缺乏.本文从概念、种类、来源、造型特征以及意义等方面对璎珞做出一定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画北朝时已逐渐形成了长卷式画面的表现方法,隋朝时表现更加细腻和丰富。同时,来自中原的绘画风格大规模地影响到敦煌石窟,新型经变画的产生就是重要的标志,而隋代的经变画仍有不少采用了长卷式画面的表现手法,反映了本土艺术的厚重传统。佛教经典的主题,由选取故事性内容以连续性长卷画面表现,改变为综合一部佛经的主题思想以大画面构图来表现佛国世界,这是佛教绘画的一个巨大变革,隋代是这个变革的重要时期。文章通过对隋代莫高窟故事画艺术的分析,来探讨佛教绘画样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