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让一个擅长写散文的作家去写人物通讯,一般说来,他的感情色彩、景物描写都可能显得细腻、逼真,比之通常新闻作品中粗线条的勾勒,更使人觉得亲切和深刻。著名作家碧野的名作《汉江上游丛山间——初访治山英雄高华堂》,就具有这种特点。有的新闻类书籍的编者,把它编入新闻通讯选之类的集子,视它为优秀的通讯;有的文学书籍的编者,又把它视为优秀的散文。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恐怕是由于它是作家写的新闻,新闻中融进了更多的文学色彩,使用了更多的散文笔法。  相似文献   

2.
研究艺理论和美学的专家学们常常把“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艺术纳入美学范畴,把艺作品看作是作家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然而,却很少能包容新闻及新闻报道登堂人室,甚至有人明确提出新闻作品不能进入主体的审美视野和进行审美观照,笔以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们认为新闻“来源于生活”而又“拘  相似文献   

3.
“复兴散文”有那么几年,在我们的文学宝库里,散文好像突然绝迹了。翻开文学期刊,不是短篇小说,就是诗歌,再不然就是电影剧本;在报纸上发表的,样式更少,大抵都是记叙真人真事的通讯。只有在个别的报纸(例如“天津日报”),个别的副刊上,才偶尔能读到一两篇散文。读者们不满意这种状况。他们经常写信给报纸和杂志编辑部,提出这样那样的询问:“你们为什么不发表一些内容充实、文字优美的散文呢?”“为什么过去那些擅长写散文的作家们,如今都搁笔了呢?”在那些信里,好心的读者们历历地数着一些过去传诵一时,至今不忘的好文章,点着许多作家的名字,目的只是一个:希望再读到好的散文。作家们怎么样呢?他们各人有各人的情况。有的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对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不那  相似文献   

4.
徐铮 《军事记者》2012,(5):51-52
被称为一代"鬼才"的著名绘画大师黄永玉,在文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散文风格独特,与其绘画成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作为当代绘画大师,黄永玉绘画之外的一大爱好就是文学,如同他自己所言"文学在我的生活里面是排第一的”。黄永玉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乞今已有散文集10余部,这些文章不仅有着精深的文学造诣.且艺术风格独特.他曾坦言文学让他得到了很多自由.而这个绘画大家的业余爱好也给了文学一个美丽的“意外”。  相似文献   

5.
我先要讲的问题是,我很长时间都无法接受我是在写散文这个现实。因为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让我用普通的人都能读得懂的方式来表达我的一些文化观念。有那么多理由促使我必须出行,在出行的过程中,我及时地在表达我出行的感受,如果不写下来的话,下一个景点就把上一个景点压倒了,由于这样的理由,我写了一篇篇这样的东西,后来被大家称之为散文。我说我没有写散文,我只是在写文章,散文没有这么长的或者散文没有这么多的概念在里面。所以今天我是第一次谈散文。 德国作家海涅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欧洲文学发展到现在有三  相似文献   

6.
归有光是唐宋派作家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归有光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黄宗羲推其文章为明代第一人,清代桐城派更是将他奉为宗师。在历来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中,以及在其它一些研究明代文学的著作中,在谈及归有光时,都毫无例外地将他和王慎中、唐顾之、茅坤四人一起归入“唐宋派”,把他看作是唐家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唐宋派”这一文学流派的名称,并不见于明、清两代的文论,是近代文学史研究者总结出来的。之所以称之为“唐家派”,是因为他们都共同反对前、后七子提倡的推崇秦、汉散文的复古理论,并针锋相对地提出学习唐、未散文的主张。在文学史上,“唐家派”是作为“秦…  相似文献   

7.
有家报纸推出一组20多岁的年轻人写的散文、小品,读之不乏清新,也很显稚嫩。然而,在对作者的介绍中,编者却一概地封他们为“作家”,查《辞海》,“作家”,乃指“文学上有成就的人”。可看遍对这些“作家”的介绍,除有一人是发表过几篇作品并有一篇散文曾获得过某刊物的奖励外,未发现其他人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成就”,也未发现他们是任何一级(哪怕是县市一级)的作协会员,多效不过是刚涉足文学领域的习作者而已。  相似文献   

8.
莫言  华凝 《出版参考》2004,(12):18-19
中国作家在国外的所谓“演讲”,其实多半是自欺欺人。一是外国人对中国文学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趣,能来三五十人听(其中多半还是自己的同胞),已经很不错,有时候来上三五人,你如果还想拿出事先写好的讲稿读一遍,那离神经病也就不远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赶快进饭馆,喝着吃着,该说点什么就说点什么。二是中国作家中,就我所熟悉的范围内,给他一个题目立即就能出口成章、言之成理的很少,多半是满嘴烂蒜,把那些说了多少遍的陈词滥调再重复一遍而已。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的散文与小说如火如荼地在文苑竞相开放,一起构成了当时上海文坛最美的收获。张爱玲深得散文之真味,写个人悲欢,议人生感悟,叙朋友深情,皆能如实细写,字字传情。其散文风格华丽苍凉,语言运用十分精致和讲究,自成一体,被誉为“张爱玲句式”,深得后人景仰和效仿。  相似文献   

10.
现在文学创作的可喜现象之一,是写散文的人很多,作家们写散文,许多业余的青年作者,也运用散文这种文学形式写出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现在还有一个散文创作的好条件,那就是很多报纸的文艺副刊和文学期刊,为广大作者提供了发表散文的园地。作为散文的写作者,就要认真想一想这个“许多”了。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同类性的题材,许多作者在写,那就要在这个“许多”面前,想出你怎么写法的路子来。  相似文献   

11.
方力钧是我想念最多的一个朋友。其实我只写过一篇关于方力钧的稿子,有时太近了反而不知道写什么,而且我又不会象那些艺评家那样评论他的画,说他“玩世”或者“泼皮”,而且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我以为是为国争光为人类造福,对我却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我读过他的“艺术手记”,其实那“手记”在别人看来好象跟艺术没大关系,说是全是人与人的关系;我也看到过别人的文章里援引“手记”,每当这时我都想发笑——因为我觉得他的“手记”象小学生作文,稚嫩得能掐出一把水来,而引用者居然还真把它当一  相似文献   

12.
我们常说:“要有的放矢”。新闻报道像射箭一样,每发一篇稿子都像射出一支箭,能不能射中,就看你写稿前明不明“的”,心目中有没有靶子,这靶子就是稿子的针对性。许多稿子未被采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针对性。写稿不能老凭热情,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前,你要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稿?这篇稿子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问题?然后,再把你要写的东西拿到全局去比较去  相似文献   

13.
《大观周刊》2013,(4):1-1
“文学必须根植于火热的社会现实.紧扣时代的脉搏,”近日,由文艺报举办的“中国梦与文学理想”座谈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报告文学家何建明如是说。他认为,一些作家未对现实着手.是因其对现实的感悟和认知能力有所局限,不能把握住现实生活的本质。中国当代作家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文学理想?数十位作家、评论家共同探讨了“当代作家的文学理想与中国梦”。他们认为.作家的文学理想其实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文学的繁荣。作为个体,作家应该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来把握个人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它把作家、作品、读者联系起来,把读者作为与作家、作品并行的文学研究对象。接受美学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读者“再创造”理论。作品与读者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读者,也就没有作品存在的价值。将接受美学引入新闻学领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我们研究新闻读者提供了一个新观点、新视野。研究新闻的现象,只见传播者,忽视接受者,是不完  相似文献   

15.
梁衡是当代提倡师法自然、追求艺术真实、探索民族风格的散文作家,也是一位个性鲜明、思想敏锐、很值得评论界关注和研究的作家;他不仅是散文创作的实践者,还是一位随时把散文创作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散文理论研究者。他的散文理论研究,有着独树一帜的创见。 综合起来看,梁衡散文研究的早期成果主要是在继承我国悠久的散文传统,广采古今中外诸家所长的基础上,坚定了求真、求美、求理、求新的艺术追求,并在这四方面提出了系统的阐述。近年,他倡言写“大事、大情、大理”,为之奔走呼喊。  相似文献   

16.
光之色     
光之色林清玄《林清玄散文》摘编林清玄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多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赏最多的一位。他的文学创作尤以散文独树一帜。林氏的散文因得益于东方美学智慧和宗教哲学情怀,开创了台湾乡上散文的一个较力大气的现象。他擅长将眼前的与记亿中的景物,现...  相似文献   

17.
战国是我国古典散文发展的辉煌时期。出现于此时的诸子百家,如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是古典散文的杰出作家。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主要人物,由于儒学在整个封建社会的独尊地位,所以有着亚圣之称的盂子的散文对后世的影响比起其他诸子来似乎更大更广泛。刘熙载《艺概》说:“韩文出于《孟子》”,“昌黎接孟子知言养气之传”,“东坡文亦《孟子》,亦贾长沙”,“王介甫文取法孟、韩”。可见韩愈、苏轼、王安石等这些唐宋古文大家的优美散文,也大多取法《孟子》,与孟文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这不仅仅是因为后世的文章家因好孟子之道而爱孟子之文,更主要的是因为孟子散文确有其独特的风格特色,足以成为后世文章家的典范。下面具体谈谈孟子散文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这一代的事     
这一代的事伍立杨在我这种着迷于董桥文章的人,来说他的作品,不免会欣然色喜,甚至可能至于失态。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他的散文写得太好,好到令人难以置信。一个人能把文章写得这么好,不但在香港是一流,即在世界华语文学中,也允称第一流,而且在世界文坛上,文学史...  相似文献   

19.
张艳艳 《兰台世界》2014,(3):119-120
曹丕的《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文学主张,他是我国文学评论史上首位把“气”的概念引入文学领域的,对后世人评价各种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首次提出作家的个性、气质和其本人的文学作品风格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0.
八、写散文 新时期开始,文学复苏,我的作家梦也死灰复燃。“文革”期间,先是沦为“黑帮”,恨死了文学,后是兵荒马乱,运动频仍,日子在动动荡荡、战战兢兢中度过,虽又舞文弄墨,却从不敢奢望当作家;全国只浩然先生一个作家,任你有天大的本事,非凡的才能,也难成为第二个,充其量,只能当个作者而已。十载梦断,再续前缘,我发现我对文学的爱恋和往昔同样挚切。于是,便从曲坛渐渐“淡出”,终于,不再编曲词,专心鼓捣散文了。我已认定,以我的性情、学养、阅历、志趣,只宜于写散文,一篇篇散文,有可能铺一条走上文坛的路。曾有戏言道:四十岁后,青春已逝,徐娘半老,倒找到了如意郎君,服服帖帖地嫁给了散文。一旦结合,就时时厮守,念兹在兹,心不旁骛,决计从一而终。一心一意弄散文,一直持续到如今,弹指间,二十年矣!这二十年,仿佛比“文革”十年过得还快,因为我的日子越来越顺溜。回望来路,再没了一波三折,检点成绩,却仍有不少话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