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读1999年第3期《语文世界》登载的马奎春同志写的《〈藤野先生〉中的两处语病》(以下简称《语病》),把鲁迅先生散文名篇中的两个佳句误作病句,不禁联想起“有眼应识荆山玉”这句流传久远的俗语。《语病》作者之所以把《藤野先生》的两处佳句误作病句,一处是因为他把双宾句子误作兼语句子,另一处是因为他把修辞现象误作语法现象。先看第一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语病》作者认为:“车里的客人”与“大家”语义重复,给人以口罗嗦之感。他提供了修改办法,其中有:a.叫车里的客…  相似文献   

2.
……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此句语义重复。“车里的客人”和“大家”指的都是“乘客”,在此并无强调的必要,给人以重复、罗喷之感。可作如下修改:a叫车里的客人小心些。b.叫大家小心些。C.叫乘客小心些。这样就简明扼要了。.……但花下也缺少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此句修饰、搭配不当。就“花下也缺少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而言,若是压缩一下,其主干为“花下缺少不了速成班”,显然…  相似文献   

3.
对鲁迅先生散文名篇《藤野先生》中“‘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一语的解释,人教社初中语文的各个版本都有各自的表述,现摘抄三则如下:1、指当时新到日本,先在东京弘文书院速成班学习日语的中国留学生。当时还是清朝,称“清国留学生”。(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1995年4月第1版)2、指当时新到日本,先在东京弘文书院速成班学习日语的中国留学生。当时还是清朝,称“清国留学生”。(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2002年12月第1版)3、指清末到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书院速成班学习日语的中国学生…  相似文献   

4.
对鲁迅先生散文名篇《藤野先生》中“‘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一语的解释,人教社初中语文的各个版本都有各自的表述,现摘抄三则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文章开首一句文章开首一句,表现了鲁迅对某些不务正业的清国留学生的厌恶感情,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言外之意是说,东京有这类清国留学生在,觉得无可留恋。所以下文有一句“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把这两句对照起来看,更可以看出作者厌恶清国留学生达到了不屑与共的程度。鲁迅不在东京学医,也不到离东京不远的千叶医学校学医而到比较偏辟的仙台去学医,正是这个原因。  相似文献   

6.
……但花下也缺少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马奎春先生认为的“不能搭配”,是因为“速成班”不能“赏花”,不能‘城群结队”,不能“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其本质在于——是“速成班”的“清国留学生”呢,还是“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很显然,作者选取了前者,并认为后者犯有不可原谅的错误。这种结论下得未免太早和武断,从A、B两图来看,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仅仅是理论上的。结合当时我国国贫民弱的实际,在日本的“速成班”里断不会有中国的留学生,倒是清政府派出的留学生中恐怕有他们自认为的“速成班”…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写作时有个习惯,下笔前深思熟虑,落笔后一挥而就。但他写好之后还是斟字酌句,反复推敲。他的《藤野先生》一文精心修改润色之处竟达一百三十多处。这里择要略作分析,对我们学习写作不无益处。一、用词更通俗准确。如:①(希)请全数到会勿漏为(幸)要。②实物是那样的,我们没法改(正)换它。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答北斗杂志社问》)鲁迅先生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但也有失误。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一册的《朱自清先生》,有两个句子存在语病:一、“至于常常见面,能以谈些文学上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学的那几年。”这个判断句的主语残缺。“见面”、“谈……问题”这两个并列短语本可以作“是”的主语,但由于后面加了一个“时”字,就变成了状语,致使全句的主语被掩没。去掉“时”字,  相似文献   

10.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作的一篇纪念性散文,主题是表现藤野先生这样一个日本学者,没有民族偏见,尊重中华民族,通过他的教学活动,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中日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的感人形象。但是,目前在某些介绍文章中,谈到其中的有关史实与已见到的材料是有出入的,现提出来供大家讨论,如有不当,愿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1.
李何林馆长:您好!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现就鲁迅作品《藤野先生》中的一个问题写信向您请教。鲁迅在这篇文章结尾的一段中写道:“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移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  相似文献   

12.
职业中专计量专业试用教材《测量误差》(中国计量出版社出版,康学政、林世曾、李金海编写)中近似数的运算一节失误较多,特此提出,愿与编者及同仁共同商榷。其一,教材22页,有效数字的定义欠妥。原文:有效数字是指经过截取后所得的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93年第10期载周启富先生《也释“……独骑与樊哙……”之“与”》一文,对《鸿门宴》中一处文字提出了与“众说”截然不同的看法。应当承认,周文对“众说”的否定不无道理。然而,周文的关键笔墨,即分号断句、训“与”为“欤”,仍然令笔者难以苟同。且看周文给原文所加的标点: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周文的标点及对“与”的解释,欠妥之处有三: 一、添加分号,与原文语意龃龉。切分原句成两个部分,遂令“沛公”一词失却  相似文献   

14.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表现家庭成员间真挚感情的散文。作者选取“散步”这一生活细节展现人际关系,抒写亲情。篇幅短小,内容简单,语言简练,情感浓郁,同时又蕴涵着人生的哲理,一步三叹,回味悠长,因而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但在入选人教版七年级教材时,编者对作品细微处进行了删减。通过与原作对比,我发现删减的内容有两处:  相似文献   

15.
曹永军 《文教资料》2011,(24):54-55
《鸿门宴》一文向以情节紧张、曲折取胜,但在教学此文时,作者觉得有些情节不大合理、自然,特别对诛杀曹无伤、"大王来何操"两处细节存在疑虑,觉得似欠妥帖。为此,作者以文本、文献研读为基础,在此作一番商榷,以达到质疑、解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周建忠先生认为《涉江》根本没有错简,对此观点本人不敢苟同。《涉江》一文不仅在首段中存在着错简,而且最后乱辞一段也是错简。  相似文献   

17.
《资本论》中有两段话,常为人们所引用。一段是论述社会生产过程的,它里面包含着对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经济形式的说明;一段是论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的,它是区分社会结构不同经济时期的一个重要依据。这两段话的汉译如下: “我们已经看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一般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历史规定的形式。而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在历史上经济上独特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过程,是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些关系本身,因而生产和再生产着这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1999年第3期上。曹家标先生《〈藤野先生〉》的中心意思是爱国主义思想吗?《认为:“《藤野先生》一文中,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应该是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厚的怀念之情。”此种说法,颇值得探讨。一、从作品背量及创作动机看1926年,北京发生了“三·一八”惨案,北洋军阀反动政府血腥镇压了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当时在北京女子师大任教的鲁迅先生由于坚持正义,写了几篇揭  相似文献   

19.
孙周兴先生翻译的《林中路》,总的来讲,准确、简洁、流畅、典雅,既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海氏著作的晦涩玄奥,又很好地传达出了其神韵本色,但有两处翻译却值得商榷。本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分析了孙先生之所以这样翻译而读者之所以也容易接受这种翻译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我在讲授《师说》对,总觉得课文中的“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主’”一句话的标点很别扭,与作者的思想相去甚远。于是我查阅了有关选本,发现有这样四种情况。①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