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九华山为实证,通过获取的1604份九华山国内旅游者抽样问卷调查资料,揭示了宗教名山旅游者组成特点和行为特征;探讨了宗教名山旅游开发、管理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旅游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旅游地意象研究,有助于了解游客的旅游态度与未来行为,并可据此发展行销策略,是管理者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笔者结合九华山宗教旅游地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旅游者对九华山的意象感知较高,且产品意象对游客满意度和游后行为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旅游地的长远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作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在其生命周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探索阶段、参与阶段,目前正处在发展阶段,要延长九华山旅游生命周期,突出佛教文化,塑造个性形象;围绕生态主题。加强环境保护;开发旅游产品,加大宣传促销;加强区域合作,提高竞争实力是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4.
旅游动机研究是旅游系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层次分析法,将旅游者旅游动机形成因素分为两大准则层因子和若干子层因子,通过层次分析软件(yaahp0.4.1)得出各因子权重并予以评价;根据旅游动机强弱和旅游地吸引力大小将旅游者分为现实旅游者、机会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将旅游地分为理想旅游地、机会旅游地和潜在旅游地。这对于深入研究旅游行为、旅游景区针对性建设和旅游市场营销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旅游形象传播是旅游目的地利用各种手段、媒介与旅游市场现实的和潜在的游客进行旅游形象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活动的过程。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某种媒介把旅游地的旅游形象传达给旅游者,让旅游者对旅游地形成深刻并且良好的印象,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只有媒介和旅游者之间有了良好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关于九华山旅游发展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分析了九华山的名山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以及九华山在旅游景点、外部交通、旅游管理已存在的差距。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九华山旅游内涵和品位的几个方面措施。  相似文献   

7.
旅游地意象与旅游地竞争力关系密切,从旅游地意象感知的视角研究旅游地竞争力是旅游地竞争力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旅游者对内蒙古草原旅游地意象感知的市场调研数据分析,草原旅游地竞争优势属性主要为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价值、草原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环境、草原旅游地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三类,劣势属性为涉及旅游购物场所和商品、草原旅游的旅游设施和服务、草原生态和物种的认知项目。在旅游者最想去的草原旅游地的感知中,存在着明显的旅游地意象竞争替代现象。  相似文献   

8.
游客满意度调查能够较好地促进目的地营销,提升旅游地品牌和形象,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问卷调查法,并借助SPSS统计软件,分析九华山风景区国内游客满意度.结果显示,宗教氛围是游客对九华山风景区旅游期望最重要的因素.九华山风景区游客总体满意度和游客忠诚度分值较高(分别为3.81和3.87分),游客重游率高.游客对价格敏感,住宿卫生条件和旅游商品质量是亟待提高的满意度因子;门票价格、餐饮特色和价格、住宿价格、娱乐项目、索道价格、旅游商品种类和购物环境是影响游客满意度的潜在因子.  相似文献   

9.
儒、释、道三教构成了九华山独有的宗教文化现象。道教从汉代传入九华山,兴盛于唐,延续至20世纪。佛教自东晋传入九华山,兴于唐而盛于明清,最终使九华山跻身佛教四大名山,蜚声中外。儒教自明代传入并兴盛于九华山,至清代衰落。儒释道三教在九华山相融相合,最终以佛教占绝对优势。九华山宗教文化表现出融合性和世俗性的特征,形成了和谐精神与大愿精神。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业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地品牌是旅游目的地、旅游者与旅游产品三方互动的结果.产品和服务是品牌的载体,旅游者心理构成品牌的度量,旅游地宣传和形象是品牌的媒介.因此,旅游地品牌的构建是一项战略性系统工程,黑龙江省必须实施养生旅游品牌综合开发战略,才能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1.
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地大物博 ,民族众多 ,各民族风情异彩纷呈 ,绚丽多姿 ,对旅游者具有较强吸引力。拥有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旅游地 ,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抓住旅游者心理 ,开发出多层次、高品味、有特色的民族风情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2.
对现代旅游而言,文化是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文化性动机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动机,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旅游者来说是最有特色的、最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因此,研究我国宗教文化旅游,发掘宗教文化更加深邃的文化内涵,剖析当前宗教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对促进我国宗教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旅游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旅游幸福感研究领域一直以来非常关注旅游者的主观幸福感,但原真性视角和民族旅游地环境下的研究空白较大。本文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从原真性视角出发对民族旅游地旅游者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策略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分类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大物搏,民族众多,各民族风情异彩纷呈,绚丽多姿,对旅游者具有较强吸引力。拥有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旅游地,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抓住旅游者心理,开发出多层次、高品味、有特色的民族风情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5.
旅游解说对旅游者来说,可以帮助旅游者顺利完成游览活动,提升旅游体验的质量,同时,它对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提升旅游地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青海湖景区为例,通过对其旅游解说系统的调查研究,指出目前在旅游解说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宗教旅游发展极为迅速,但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旅游异化问题。研究发现,我国宗教旅游异化现象突出表现在旅游开发行为异化、宗教文化商品化和庸俗化、封建迷信泛滥以及旅游者消费行为异化等方面,严重阻碍了我国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宗教旅游异化根源于旅游趋利性与宗教文化出世性的固有矛盾以及宗教文化世俗化、实用主义的宗教观与旅游发展观的推动,同时还受到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我国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旅游发展观,加强政府监管、游客教育和社区参与,并构建宗教旅游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旅游地空间竞争理论,分析了庐山、黄山、九华山与天柱山之间的空间竞争现状,探讨了处于弱势地位的天柱山旅游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以期为天柱山及同类型的旅游地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始祖旅游的网络舆情的定量研究,能更好地指导始祖旅游地的建设和管理决策。文章选取炎帝陵、黄帝陵和舜帝陵景区这三个广被认可的始祖旅游地,通过整理网络文本,提炼出高频词汇,析出游客对其各项内容的评价。总结出旅游者对始祖旅游总体评价较高;对始祖旅游地的自然风景较满意;始祖旅游地承载着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休闲等功能;始祖旅游地文化旅游开发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等结论。因此,始祖旅游地需塑造独特体验、建设经典品牌,深挖人文内涵、丰富旅游精品,开发研学旅游、扩展旅游市场,整合宣传资源、构建营销系统,实现景区合作、提升旅游效益。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彝族“阿细祭火节”旅游中的旅游者行为调查,基于旅游凝视理论分析基础,揭示在传统少数民族节庆旅游中旅游者的凝视行为特征。在对旅游者凝视行为的分析中发现,旅游者的凝视行为普遍存在于民族旅游地和东道主之间;旅游者凝视动机的产生源于旅游者日常生活环境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社会建构的差异性,并且这些差异性的强度是影响旅游者“凝视欲”和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和决定力量。旅游者摄影遭遇的两难困境将会对凝视对象产生一种不平等的作用力。  相似文献   

20.
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文旅深度融合推动背景下,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旅游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以互联网旅游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认知—情感—整体”理论模型,采用词云词频统计、语义网络分析及扎根理论编码方法,对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旅游地形象感知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旅游者以旅游吸引物和地方氛围认知内容维度为主,认知形象呈现出以“敦煌-历史-关城-长城-嘉峪关-景区”为核心聚类的层次结构模式,认知形象演化由人文资源移向“人文+自然”的综合维度.(2)旅游者情感评价以积极情感和中性情感为主,历史文化底蕴是影响积极情感主要因素,而景区门票捆绑销售是产生消极情感的重要影响因素.(3)旅游者整体形象显示出以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础设施、休闲和娱乐、旅游环境和地方氛围维度显性影响,以文化记忆媒介功能隐性构建的感知体系特征.研究结果对遗产旅游地形象塑造、文化传承和地方认同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