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的第一个寓言,对这个故事后人可能会有不尽相同的理解,但庄子的本意是用它来说明有关养生的道理的,这应该不是问题。所谓"养生主",就是养生的宗旨,即养生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养生"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生物学意义的,保养身体让身体健康强壮,延年益寿;一是社会学意义的,即讲究立身处世之道,让自己没有烦恼,活得快乐逍遥。  相似文献   

2.
虚壹而静     
在众多的学习原则中,我想着重谈一谈荀子的"虚壹而静"说. 和其他先秦哲学家一样,荀子也把"道"视为人的认识亦即学习的最终归宿.但人如何认识和掌握"道"呢?荀子认为就是靠心的"虚壹而静".他强调说,若想得"道",只有"虚"才能进入;若想学习"道",只有"壹"才能学得彻底;若想研究"道",只有"静"才能看得清楚.最后,一个人如能做到了"虚壹而静",就可以达到认识上的"大清明",即一种极为透彻而毫无偏见遮蔽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庖丁解牛"为《庄子》中极具深趣至理的一则寓言,尽管广传泛释,但是不乏义理未明。只有结合《庄子》全书诸篇的意蕴关联,契中"庖丁解牛"的关键命题,领会庄子层层转进的情致理境,才能最终揭示庄子的生命视域及处世艺术。亦即庄子以"道也,进乎技矣",通过技而通达道的境域,并进而"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突显生命主体的挣得和生存空间的敞开,最终"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则是君臣乃至万事万物在"人相造乎道"、"相忘乎道术"的道域中各得"养生",其中实则蕴含一种以道为依托而具平等自由的生命理念。  相似文献   

4.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只有遵循作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才能使学生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遵循作文教学的自然规律,必须从"源头"抓起,"开源"才能"畅流".这就要求我们拓宽写作思路,多方位、多视觉解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转变思维角度,运用多向思维,同时细化作文教学课型,在写作技巧方面给予具体指导,积极"畅流",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步入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5.
"逍遥"接近于我们今天说的"自由"的概念,只要"放于自得之场"、"物任其性",则都可得"逍遥".所谓"有待"、"无待"只是相对而言,属于不同的逍遥境界,但无论是哪种逍遥,都要以"各安其性"为基础.<逍遥游>的"游"字,多与"心"联在一起,是具有特殊含义的专用辞,也可以说是用以表达主观精神活动的专用辞.这个游便是心游,唯有"游心"才能得以精神上的逍遥.  相似文献   

6.
导学稿设计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实现高效课堂,首先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其次"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再次"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只有如此才能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7.
庄子诗意地言说着不可言说之"道",由道所展开的世界具有无限可能性.庄子游于物之初不分物我,在人成其人、物成其物的新世界中获得了绝对的自由.从庄子逍遥论的背景、方式和基础出发,从存在论的角度阐释庄子思想对"常人""沉沦"的生存方式的批判以及对展示"向来我属"世界可能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逍遥是"无待"的逍遥。庄子逍遥哲学是理想的、高尚的人格追求,是无目标的、无约束的、无待的精神之游,具有鲜明的理想性、幻想性、不可实现性,以"至人""神人""圣人"为最高人格旨归。庄子逍遥哲学的实现途径是渐进的,需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战胜有待至无待,做到"无名""无功""无己",方能至"无累""无患"。  相似文献   

9.
《庄子》一书是庄子思想的灵魂,严格意义上,它并不是一本美学论著,但是从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深刻的美学思想,庄子通过对个体生命体道之心的抒写,提出了修道的途径,这也就通向了审美。它要求审美主体的人于内要加强内心修养笃守虚静,于外要无为,遵循自然社会规律,超脱世俗功利,只有这样才能入道的自由境界,才能“逍遥”而“以游无穷”,在审美世界里遨游。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既不能离开"文"去讲"道",也不能撇开"道"孤立地讲"文",只有文道统一,有层次地、逐步深入地把思想教育渗透在各个教学的环节中,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一书蕴含了丰富的战争军事思想。老子对战争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战争是"不祥之器",根源于统治者的贪欲,会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害,违背"无为"之道。但当战争不可避免时,应遵循征战之"道",要秉持"慈爱之心"、"贵柔戒刚",取胜之后也要做到"生而不美"。同时,《老子》中对为将之"道"也进行了深刻论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贯彻征战之"道"。"无为不争"涵盖了老子对将帅武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不争、不武、不怒、不骄等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郭象作为元康玄学的代表,在其主要著作<庄子注>中,以"性分"论为基础,以"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生发开,阐发了一种适性逍遥的人生理念,人人"各足于其性",各安于本分,便可达到万物齐一的"逍遥"境界.同时设定出一种"内圣外王"的人格模式,以消解名教与自然的对立,将二者会通如一,确立了融通的"游外冥内"之道.在其成人之道中,既有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又有对整体和谐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颜之推,字介,生于南朝梁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卒于隋朝开皇十年间(约公元590年后),山东临沂人.侯景乱后,历仕北齐、北周.为了"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颜氏家训·勉学>以下引文只注篇名)而写了长达二十篇的"家训",内容主要反映了他以儒家传统思想为立身治家之道,被后人誉为"篇篇药石,言言龟铿",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的"养生篇"是我们研究其养生思想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舒明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13(6):108-111,119
如何提高低年级词语教学的有效性,突出"语文味",站稳"基础性",教师只有遵循"识记——理解——积累——运用"螺旋递进的规律,才能让词语在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生根开花"。具体策略为:词语组块,有章可循;遵循字理,经历体验;随机盘点,有序积淀;分层深入,螺旋上升。  相似文献   

15.
师爱的力量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训反映了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肩负的重大责任.作为教师,只有将真诚的爱融入到教书育人的每个环节,才能无愧于"师"这个称呼.  相似文献   

16.
语文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工具",而是一个包含着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意义世界.因此,纯粹将"文"当做弘道宣化的"经"固不可取.但完全无视它在情感和道德上对学生的影响力,完全放弃从"经"和"道"的高度来衡量"文",则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所以,编选语文教材,是一项严肃而重要的工作,一定要把那些载"常道"的"真经"鳊选进来,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语文课的教学,对学生的精神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这里的"文"是指一个个鲜活的作文案例:"道"是指作文的一些经验和技法等:"文"道'结合"是指从"文"中感悟出"道".将"道"融人"文"中去触摸。中学的作文指导不是大学的文学理论课.更不是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工程》,对作文的经验和技法等不能"裸讲",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而要将之融化在一个个鲜活的作文案例中,让学生去感触、感受和感悟。学生感触了,才能入骨;感受了,才能人心;感悟了,才能入脑。鲁迅说:"从《小说作法》学出来的作者,我们至今还没有听说过。"他也从未写过《写作方法》或《我的写作经验》之类的专论。为此,中学的作文指导不应走讲"经"说"法"之路.而应走"文""道"结合之路。就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道"是盐,它只有融化在"文"这道菜中,学生才能真正吃出滋味,才能真正从中吸收到营养。  相似文献   

18.
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严羽"以禅喻道",认为"诗道亦在妙悟",重在阐明诗歌创作之道也同样在于"妙悟",即对于诗歌艺术特征和艺术规律这个"道"的心解、觉悟。这样诗人就会有一通百通的创作自由。学生个性化习作亦如此。只有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感悟、自由的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自己对周围环境、周围事物、周围人的独特认识,通过自己的灵性颖悟才能写出有个性的习作,才能让其感悟透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人们期望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只有将初中学校办成有特色的优质学校,才能实现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遵循规律、提高质量、创新发展成为初中学校校长的治校之道。  相似文献   

20.
方勇 《天中学刊》2001,16(1):15-19
郭象的<庄子注>,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庄子学著作,但它在很多方面却修改了庄子的学说一,以"独化"说诠释庄子关于"道"为万物本原的思想;二,以"足性逍遥"说诠释庄子关于"无待"才能"逍遥"的思想;三,以"寄之人事,当乎天命"说诠释庄子关于"无以人灭天"的思想;四,以"游外宏内"说诠释庄子关于"逍遥无为"、"外内不相及"的思想.故而<庄子注>并不是一部能够如实地反映出庄子思想本来面目的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