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唐代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政事堂制度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3省长官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经常性地讨论军国大政、平衡互制、协调共济 ,最后由皇帝裁定的制度 ;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中国特色的“3权分立”。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论政是政事堂的正常态 ;中书省的政事堂议政是政事堂制度的破坏 ;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是政事堂制度的瓦解  相似文献   

2.
唐代中枢体制前后曾发生了很大变化,唐初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政务中枢的体制到唐后期已被翰林,枢密和中书门下(政事堂)构成的新中枢所取代。起于内廷,由宦官充任的枢密使一职,到宋朝时更发展为主掌军政的所谓“枢相”,与中书宰相对掌文武二柄,其变化更是引人注目。本文试图从唐代中枢体制发展演变的角度,对这一重要职官设置的社会背景,其职权和机构的发展,及其对当时中枢政治的影响,作  相似文献   

3.
人文视野     
7号情报“政府"一词由何来政府,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但“政府”一词本义并非如此。唐朝时,确立了负责中枢政务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决策机关的中书省,负责审议的门下省,具体执行的尚书省。“三省”长官共同行使宰相职权,负责处理国家政务。这些长官们日常办公的地方叫“政事堂”,号称“政府”。“府”是官署的通称,即百官会集之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说:“李林甫领吏部尚书,日在政府。”胡三省注云:“政府”即知事堂。这大概是“政府”的  相似文献   

4.
唐代宦官势力与宰相权力的削长,对唐中后期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唐中后期政治危机的加深,宦官的权势从内廷向外朝不断延伸,首先侵夺宰相的议政权,进而干预宰相的行政权,一步步蚕食相权,逐步控制朝政,形成宦官专权。  相似文献   

5.
宰相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机构和名称因朝代的不同而不同.古代宰相制度演变有以下特征:宰相职位的非世袭性;宰相之权的非独占性;宰相机构和名称的非固定性;宰相参与决策,以辅佐天子为己任;宰辅制度的发展变化始终围绕皇权进行等.我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原因,一是由于皇权与相权之争;二是由于在新形势下,为了提高统治效益及质量,维护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不得不对宰相制度做出一些改革.  相似文献   

6.
王远洋 《历史学习》2009,(12):26-27
最近,在整理资料的时候遇到这样一道试题:我国古代宰相的地位是不断变化的,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皇权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关于明代内阁在政治中枢中的地位问题人们争论得很多。有不少人认为内阁就是宰相,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内阁自始至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宰相地位。通过内阁与西汉的宰相进行比较,我们发现明代的内阁在政治中枢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但它却不是宰相,它与宰相在政治权力上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远远不能与宰相相提并论。它仅仅是非制度化、非法律化的议政咨询机构,不具有决策权及行政执行权。阁臣也仅仅是秘书和顾问,是皇帝身边的代言侍臣。  相似文献   

8.
宰相的肚子     
这天,宰相来到理发铺理发,剃头师傅怕得两手发抖。 没等理完发,剃头师傅便停下手来,神色惊慌地望着宰相的肚子发呆。 宰相问剃头师傅为什么盯着他的肚子。  相似文献   

9.
唐代宦官势力与宰相权力的削长,对唐中后期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唐中后期政治危机的加深,宦官的权势从内廷向外朝不断延伸,首先侵夺宰相的议政权,进而干预宰相的行政权,一步步蚕食相权,逐步控制朝政,形成宦官专权.  相似文献   

10.
秦菁 《少年读者》2008,(5):I0004-I0004
厨师祭祖的时候祭的是伊尹,很让人匪夷所思。为什么是伊尹?伊尹是商代汤武王的宰相,宰相和做饭有什么关系?中医祭祖依然祭伊尹,这更让人难以理解,宰相和医药又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仅从以相名官的角度研究,宰相一职的正式设立确应始于战国。但在战国之前。实际上相当于宰相地位跟作用的职官已然出现。冢宰或称大宰与宰相制度的起源有密切关系,最初它是王朝的执政首辅,同时兼任王室的事务总管,随王室权利下移,大宰地位也逐渐下降,职能也发生转变,春秋时期大宰分为二层不同的含义,到战国时期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大宰消亡,家宰发展成家相,并进一步演变成总揽政务的宰相。  相似文献   

12.
从《二年律令》看汉初丞相与御史大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家一直认为汉初丞相位尊权重,有很强的独立性,然而通过《二年律令》,我们可以看出西汉初相权并不完全独立,御史大夫比丞相承担更多的日常政务,对丞相进行监督与牵制,这是封建官制不断加强皇权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正名”思想的重要表述。考察孔子原意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要求君要行“君道”,强调的重点在“君”一方。今天所说的“君臣、父子、夫妇”尊卑等级思想并非孔子思想的本来面貌,是后儒对孔子思想的过度阐释,是对孔子思想的偏离和歪曲。  相似文献   

14.
三口通商大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为适应中外情势变化而在天津设立的一个新官职,设立于1861年底,裁撤于1870年天津教案后,期间皆由满清贵族崇厚充任。其最初职能为办理三口通商交涉事宜,并兼管天津钞关,后来又逐渐扩充到练兵、海防、制器诸项,并兼及地方政务领域,对同治年间的内政、军事、外交等均有重要影响。三口通商大臣职能的演变,是外国列强、清廷中央以及崇厚本人三方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职设于秦,西汉时渐成定制。西汉三公制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西汉初期,以功臣为三公,丞相位尊权重;西汉中期,太尉易名大司马,横跨中外朝;西汉后期,大司马专朝,御史大夫禄秩同丞相,三公制日臻完备。  相似文献   

16.
史籍记载了几起典型的楚人复仇事件,其共同表象为君臣结怨,臣向君复仇。楚人借力复仇的方式与楚国特定的国情不无联系。楚人复仇的成功实施既得益于先秦时期大的政治气候与社会环境,也归因于楚人自身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7.
唐朝的宰相称谓有22种之多,可分为正式宰相、参知政事、参知机务、同平章事、同三品等五种类型,后两种类型是唐朝首创的。它经历了一个由少变多,再由多变少的发展过程,最后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一种称谓。唐朝宰相称谓的这种变化规律,是与当时盛行的使职差遣制度的变化规律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从前,我国古代有位丞相,他听说有位算学大师名叫张邱建.于是丞相想亲自试一试张邱建,看看他到底是不是像传说的那样神算.一天.丞相邀请张邱建到其府上,并问他:“现有钱一百文,要买一百只鸡.如果公鸡每只五文钱.母鸡每只三文钱,小鸡三只一文钱,这一百只鸡该如何买法?”张邱建略加思索后答道:“那就买4只公鸡,18只母鸡,78只小鸡便成.”丞相一算.  相似文献   

19.
庄周聘相的历史性问题一直以来为学者所关注,从对《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和前人考证的考察来看,庄周聘相的可能性基本没有,这就确定了庄周聘相的性质是寓言而非史实。  相似文献   

20.
西汉的内朝制度不仅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对后世许多朝代的政治制度也有过深远的影响。政治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权力的分配秩序,西汉内朝政治的实质就是分割以宰相为首的政府官僚集团的权力,藉以巩固和加强皇权,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冲突的结果。它具体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帝制度和宰相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而从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