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般人都以为新闻是真实的,新闻的生命是客观性;但是,很少有人明确知道新闻报道的根本属性是主观性。客观事实与新闻报道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传媒机构通过“议程设置”对现实环境中发生的客观事实,进行选择、加工、重构而成的“拟态环境”.与客观事实已经全然不同。这种不同的重要原因在于新闻报道的“事实”中已经自觉不自觉、  相似文献   

2.
调查研究,是记者的立身之本,是记者重要的工作方法。可以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新闻报道。所以,有人说,调查研究是客观事实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桥梁”,是新闻报道的“接生婆”,这是很有哲理的。没有客观事实就没有新闻报道,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的反映。而把两者联系起来、沟通起来、统一起来,就需要调查研究这一座“桥”。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是新闻报道的母体,新闻报道则是客观事实的产儿,而产儿的问世,就离不开调查研究这个“接生婆”。  相似文献   

3.
新闻姓“新”,新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本质特征和新闻价值的核心要素就在于新鲜。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客观事实是大量存在的.可并不是任何客观事实的信息都能成为新闻.只有具有新意的客观事实的信息才有成为新闻的可能。所以,记者要写出人们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且启人耳目,发人深思的有价值新闻来,必须立足于新,致力于新。套用古人“语  相似文献   

4.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剧烈,各种各样的假新闻不时被“炮制”和“复制”,既践踏了客观事实、对当事人造成伤害,也极大地影响了媒体的形象。那么,作为一名编采人员,应该怎样把好“关口”、杜绝  相似文献   

5.
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报道,是主观反映客观的产物。新闻写作作为写作的一种形式,它是客观存在和大脑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物”到“意”再到“文”的过程。新闻中的“物”是客观事实,是记者的采访对象或观察对象。它是新闻的本源,也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之一。“物”是新闻具有说服力的最重要因素。任何新闻都是对客观存在即“物”的报道。从客观事实到新闻,要经历一个中间环节———作者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加工。这一过程就是新闻写作的“意”。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不是机械、直观的反映,而是自觉的、能动的反映,它是…  相似文献   

6.
司法工作者和民众都将“案件事实清楚”这一证明标准中的事实理想化的理解为客观事实,并付诸实践。可如今,客观事实的标准已受到了不同声音的质疑,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它。本文从事实概念的确定出发,重新定义事实为“法律事实”,笔者期望这一概念的普及和运用为推动我国法制体系建设和不断完善提供一股不可小视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工作的最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认为: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新闻只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而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因此,新闻工作者的最主要基本功就是要“用事实说话”。然而,这些年做编辑工作,使我接触了大量稿件,当然其中不乏“精品”,但有一些稿件或者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或者罗列事实只见材料不见观点:或者抛开事实,记者迫不及待地自己站出来说话等等问题……归根结底,毛病出在不会“用事实说话”。  相似文献   

8.
新闻是求“新”的事业,“新”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只有“新”,才能反映出客观事实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才具有吸引读者的无穷魅力,才能更好地起到宣传和传播的突出作用。因此,新闻离不开创新。  相似文献   

9.
新闻工作者,必须尊重事实,无论在采访中,在编辑中,都要力求尊重客观的事实.”这里,“客观事实”告诉我们了的生命在于真实;“力求尊重”就是对新闻生命的尊崇敬重,对客观真实的孜孜追求.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传播是本着以客观事实为根据的信息传播。只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或者是可以预测的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都能进入到媒体的观照视域.并告知受众。一般而言,“焦灼”之境之于媒体.不外乎三种状况:其一是客观事实的已知性与其不宜公开性的困境:其二是客观事实的不确定性与媒体报道和公众欲知的两难之境:  相似文献   

11.
论“扫黄”     
一、关于“黄”的概念 “扫黄”是扫除黄色出版物。“黄”的概念究竟是什么?确实一时难以作出严格的界定,一则对“黄”作出事实判断所依据的客观事实,情况复杂;二则对“黄”作出价值判断所持有的主观标准,各不相同,不同民族、国家、社会制度、历史时期,对“黄”的理解不同,界定“黄”的标准也各异。结合我国现阶段出版工作和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它又不是对客观事实有闻必录式的纯客观再现,报道新闻时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实进行认真筛选,通过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实来阐述某一个道理、答疑释惑,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要围绕“为什么”、针对性地抓住某一个问题写深与透。编辑们经常提醒报道员“写报道要注意抓问题”。从一些同时起步的报道员成长经历看,过几年发展大不一样,有的报道员起步就很注意抓问题,很快就写出了很叫响的新闻作品,有的却始终原地“打转”,不见长进。究其根源,不会和不善于“抓问题”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记者与新闻,恐怕是最闹不得别扭的。但记者只能根据客观事实采写新闻,如果记者错三隔五地制造“新闻”,那就会成为别人闲聊的笑柄,可惜这样的  相似文献   

14.
学习长江日报社副总编辑潘堂林所著《怎样发现新闻》一书,试谈个人对新闻发现的一点认识,以此就教于新闻界同仁。 新闻发现是新闻主体与新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新闻发现,《怎样发现新闻》给其内涵所作的界定是:“识别客观事实的传播价值,看出或者找到客观事实本身固有的值得传播的要素。”谁“识别”谁“看出”,毫无疑问,是新闻主体即新闻工作者。因此,这个界定是从主体出发所作的界定。但是,由于新闻主体的素质不同,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和方法不同,对同一个客观事实,有的认为其具有“值得传播的要素”,有的认为其不具有“值得传播的要素”。又由于新闻主体所对应的新闻客体即客观事实构成的要素不同,其本身有的具备“值得传播的要素”.有的不具备“值得传播的要素”。  相似文献   

15.
“客观新闻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西方新闻学中 ,专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客观的新闻学要求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 ;同时 ,它禁止在报道中公开地采取立场 ,而将“客观事实”和“主观意见”区别开来。新闻的客观性是通向“合法”和“可信”的途径 ,它使客观报道的技巧变成一种信念、一种标准、一种价值观。西方学者对新闻客观性有许多批评性见解。人们已经普遍接受这样的观点 :没有纯粹的事实 ;只有人对事实的构造和解释。但新闻工作者又普遍认为 ,这种解释应该也可以采取一种客观的形式和专业的规则 ,从而使主观意志对客观事实的冲击降到最低限度。客观性从一种信念变为一种程式 ,变为一种对新闻事实的处理常规。客观性尽管并不完美 ,却是一个可行的“规定原则”。客观性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新闻语汇和普遍模式。  相似文献   

16.
都知道写散文要讲求立意,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深邃、耐读,且意味深长。而新闻是客观事实的记录,为什么也要追求立意? 笔者认为,如果在新闻采写中将“立意”运用得当,不仅能大大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耐读性,也能让记者由“记录员”、“传播员”向事件的“发现者”、“思考者”、“参与者”转变,从而使记者的综合能力不断得到磨炼与加强。  相似文献   

17.
王怀财 《大观周刊》2012,(37):58-58,54
在司法实践活动中,“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被奉为司法的一项重要原则,以该项司法原则来指导整个司法活动。但这里的“事实”究竟是法律事实还是客观事实颇有争议。因此,通过对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关系和证据适用的分析,最终作为司法裁判的依据应当是法律事实.而不是客观事实。这也是法律之善优于事实之真所蕴含的价值取合的真谛所在。  相似文献   

18.
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新闻界有句“口头禅”:“没有事实便没有新闻。”因为客观事实并不能自己摇身一变而成为传播媒体的报道,如果没有人去发现,无论具有多大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也永远成不了新闻。世界上的哪些客观事实什么时候能够得以传播,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发现。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发现是客观事实转化为新闻报道的关键。新闻发现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贯穿于新闻产生的全过程,体现在采写实践的多个环节,有报道思路、主题、事实、角度、线索、“文眼”和表现方式等等大小不一、层次不同的多种表现形式。思路发现:是指对某个新闻事实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刘峥麟 《新闻前哨》2010,(12):93-93
“看报看题,看书看皮”这句话,看起来是一句贬义的话,但也说明了这样一个常理:标题是最先和读者见面的。在生活节奏急剧加快的今天,这话已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新闻标题立于新闻事实之前,是新闻的“门面”,真有似眼睛之于人。从人的眼睛里,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近年来,不少报刊开辟了“镜头下的思索”、“就地曝光”、“立此存照”等新闻图片专栏,内容大多是披露社会上那些不文明的现象,这无疑是对的。但我觉得,这种向“一边倾斜”的宣传,易使人产生悲观失望情绪,也与“客观事实”不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大量涌现的仍是好人好事.为此,我建议各报刊的图片专栏也上些正面“曝光”的文明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