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治·凯南作为美国著名的外交家和学者,在历史上被称为"遏制之父"或"冷战之父",因为美国二战后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苏联及其盟国的外交政策深受其于1947年提出的"遏制"(港台译为"围堵")战略思想的影响,在整个"冷战"期间甚至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美国的对外政策中看到"遏制"思想的影子。凯南的"遏制"思想到底对美国的外交产生了多大影响?而美国实施中的"遏制"政策与凯南本人所提倡的"遏制"又是否有区别?这正是本文试图解答的。  相似文献   

2.
张小明 《科技文萃》2005,(6):122-124
3月17日晚,美国著名外交家、大战略家和历史学家乔治·凯南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家中去世,享年101岁.一年前凯南过百岁生日时,时任美国国务卿的鲍威尔特地前往祝寿.鲍威尔在讲话中称凯南为"历史的见证人、塑造者和分析家".如今,凯南故去,这一精辟概括也可称是对凯南一生的盖棺定论.但他所留下的思想遗产,特别是他在二战结束后所提出和阐述的遏制思想,还将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遏制苏联是战后四十多年美国外交政策的一条主线,美国政府遏制苏联的战略是建立在系统的遏制理论或者说遏制思想基础之上的。其中,被称为"遏制之父"的乔治.凯南在1946-1950年遏制思想的演变,正是该思想体系完善的关键阶段。乔治.凯南的遏制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既体现了现实主义政治观,也体现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X论文浅析     
1947年6月底,美国《外交》季刊夏季号登载了一篇署名“X”的论文,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由于著名专栏作家阿瑟·克鲁克的暗示,不久新闻界便知道该文的作者是乔治·凯南,他是美国外交界著名的“苏联通”,当时任马歇尔领导下的国务院政策计划室主任.X论文一发表,激起了极大的反响。正如凯南在回忆录中所描述的:“顿时,它很快成了名符其实的宣传漩涡的中心。《生活》周刊和《读者文摘》发表了长篇摘要。‘遏制’  相似文献   

5.
苏联斯大林:苏联共产党领导人,一战期间是一个布尔什维克的小队队长,后被捕入狱,至革命胜利。科涅夫:苏联元帅,苏军的后起之秀,后来和朱可夫一起打进柏林。一战期间,他是名士兵。朱可夫:苏联名将,一战期间,他在沙俄骑兵部队服役,获得两枚乔治勋章,后来加入红军。美国罗斯福:美国总统,一战期间,他在海军当秘书。杜鲁门:1945年美国总统,一战期间,他是一名表现突出的炮兵军官。艾森豪威尔:美国五星上将,在二战中,成功地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战前在国际格局中霸占话语权的欧洲国家纷纷衰落.美国却倚仗在二战中急剧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力量,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当时唯一具备与美国抗衡实力的国家只有苏联。1947年,美国抛出“杜鲁门主义”。冷战由此开始。美苏在全球范围内争霸.其结果是美国最终拖垮了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7.
试析1946—1950年遏制战略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1946—1950遏制战略的演进。是乔治.凯南首先在1946年提出将遏制做为美国战略的原则。其要点是: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的主要方式是保持压力,主要手段是经济手段。重点地区是西欧和日本。到1949年底,由于国际局势的某些变化,全球性军事遏制理论在由尼采起草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提出。但它的最终形成和推行是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后。以后美国外交再讲遏制就是全球性的、强调军事手段的遏制,已经远远超出了遏制战略提出人凯南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来。美国中小学师资质量问题一直是美国教育界内外的热门话题。批评声此伏彼起,始终不绝。1957年,苏联卫星升空,美国人震惊之余,猛烈批评美国中小学教师“业务粗疏,根底浅薄,无法奠定青年一代的科学基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以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  相似文献   

9.
《雅尔塔秘密协定》签订后,美国的对苏政策一直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杜鲁门政府不希望苏联通过参加对日战争的机会扩大其在东亚的影响;另一方面,太平洋军事战略又需要苏联的加入。1945年7月上旬中苏谈判开始后,斯大林对外蒙古特别是对中国东北的要求更是引发了美国官员的担忧。原子弹的出现恰逢其时,迅速成为美国政策逆转的契机。围绕中苏谈判,波茨坦会议期间的美国最高决策者不但积极支持中国抵制苏联的要求,试图以中苏谈判拖住苏联参战的步伐,甚至还谋求抢占中国的大连港口。二战还没有结束,美苏在东亚的竞争与对抗的帷幕就已拉开。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美国、苏联成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随着其在战争中经济实力的迅速膨胀而奉行霸权主义政策.随着杜鲁门主义和遏制战略的出台,冷战开始.与此同时,美国还利用朝鲜战争爆发的有利时机力图实现其远东战略.朝鲜战争是二战后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它对冷战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战打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同时,它还为苏联在同美国的冷战对抗中增加了筹码.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美国、苏联成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随着其在战争中经济实力的迅速膨胀而奉行霸权主义政策。随着杜鲁门主义和遏制战略的出台,冷战开始。与此同时,美国还利用朝鲜战争爆发的有利时机力图实现其远东战略。朝鲜战争是二战后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它对冷战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战打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同时,它还为苏联在同美国的冷战对抗中增加了筹码。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地处中东战略要地的伊朗一直是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在二战期间,轴心国和同盟国都力争伊朗,巴列维政府再次提出了"第三国外交"战略,在战争初期引进德国势力失败后,又引进美国势力,最终取得了成功,保卫了伊朗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伊朗引进美国势力期间,美伊之间开展了紧密合作,伊朗配合盟军的军事行动,并在运送盟国对苏联的战略物资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对战后的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几经曲折,看起来充满了变数。但如果从二战以后美苏发动的席卷全球的“冷战”的视角来看,中美关系的发展道路又十分的合情合理。二战之初,美苏的战时合作,决定了美国对国共双方均采取了合作和友善的政策;二战结束前夕,伴随着苏矛盾的日益公开,美国在华扶蒋反共从而在远东遏制苏联的政策逐渐形成;二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美国为全面遏制苏联,在中国选择了公开美反苏的蒋介石政权进行反共内战的政策;解放战争胜利后,扼杀新中国是美国反苏反共政策的延续,而中共倒向苏联则是多年联俄战略思想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二战结束后,在旅大地区形成了苏联支持的共产党和美国支持的国民党"三国四方"的势力,在这种形势下,苏联为阻止国民政府和美国势力的渗入,双方展开了一系列的较量。  相似文献   

15.
1973年 7月 3日 ,包括苏联在内的欧洲国家和美国、加拿大共 35个国家的外长聚会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举行了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 (简称欧安会 ) ,这标志着 2 0世纪 6 0、 70年代苏联与美国的“缓和”外交发展到了顶峰。面对二战后的冷战格局 ,早在 5 0年代中叶苏联东欧国家便开始提议召开欧安会 ,之所以被延开了近 2 0年 ,主要受当时世界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的影响。因此 ,探讨和分析欧安会召开的曲折过程和会议的影响 ,将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 6 0、 70年代美国与苏联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一最早提出召开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建…  相似文献   

16.
约翰·萨默维尔是对美国、欧洲、日本学术界都有很大影响的另一位美国激进哲学家。1935年他第一次访问苏联并在那里学习,此后便在沟通美国与东欧哲学思想方面,一直起着  相似文献   

1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伊朗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英国和苏联出于战争需要,出兵伊朗。伊朗为了保卫国家的统一,采取引进第三国势力的外交策略,向美国求助;在罗斯福的全球主义外交战略的指挥下,美国势力大举进入伊朗。伊朗因此摆脱了被英国和苏联分裂的命运,为二战后美国与伊朗建立同盟关系、美国控制伊朗、伊朗成为美国的海湾宪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伊朗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英国和苏联出于战争需要,出兵伊朗.伊朗为了保卫国家的统一,采取引进第三国势力的外交策略,向美国求助;在罗斯福的全球主义外交战略的指挥下,美国势力大举进入伊朗.伊朗因此摆脱了被英国和苏联分裂的命运,为二战后美国与伊朗建立同盟关系、美国控制伊朗、伊朗成为美国的海湾宪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苏关系、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全面肯定或基本否定的观点。本文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所披露的大量史料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以1941年4月13日签订的《苏日中立条约》为标界,在此约之前的苏联对华政策遵循了国际主义原则,而在此约之后则逐步推行了一条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政策。二战期间的这种中苏关系直接影响到二战后中苏关系的曲折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礼物     
诗人切·米沃什(1911-2004),波兰裔美籍诗人,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米沃什加入了抵抗组织,并出版诗集《独立之歌》。战后他先后在波兰驻华盛顿和巴黎使馆工作,后自我放逐。1960年从法国移居美国,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这首诗写于1971年.这一年他六十岁。距他在巴黎离职出走已经二十年.他在美国也已经生活了十年。风风雨雨几十年,诗人面对战争,面对巨大的创痛、无尽的哀伤.面对剧烈的愤闷、沉重的怀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