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基督教在潍县传播基地的潍县乐道院,不仅传播宗教,实质上也是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一个途径.乐道院的一些教徒和所培养的一大批人才,在改变社会风俗、创办新的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及潍县社会变革中成为比较活跃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潍县乐道院是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在潍县设立的最早、最大的基督教新教传播基地,也是山东省基督教区会会址所在地。作为异域文化的载体,其在宗教传播的同时所进行的世俗化的种种努力,向我们揭示出异域文化本土化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3.
孙乔英 《家教世界》2013,(2):210-211
教会学校不应仅仅看作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工具",它促进了中国近代英语教育的发展。教会学校是否开设英语课的长久论争以及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实践,对我国早期的英语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探讨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模式对于促进当今英语教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初到中国,伴随着他们各自国家的军队给中国带来了战乱和文化上的冲击,外来宗教大规模正式地在华开始传播,传教士在传教布道的过程中开设了学校、医院、工厂等机构设施,一方面维持他们的日常所需,一方面从另一个途径来传播宗教.中国近代的教会学校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教会学校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其影响都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会学校产生于晚清时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扩张、帮助西方列强在华传播西方基督教宗教信仰的产物。但教会学校的产生以及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教会学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对华侵略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会学校的创办客观上也促进了浙北教育的近代化,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和其他方面的人才,推动了中国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中的教会女学还起到了开化中国妇女思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方列强对华进行文化侵略,开办教会学校,却不自觉地带来了新鲜的教育模式;"宗教+科学"的宣传,影响了清末思想界;从中也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知识分子,从而成了促进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队伍形成的"不自觉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进入20世纪后,教会学校得到了迅速发展,大批的教会中学和大学建立起来,学生人数也大量增加,教会办大学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20年代中国发生收回教育权运动,迫使教会学校向中国政府注册立案。抗日战争中,教会学校的规模有所减少.到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教会学校被取消,结束了其在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教会学校虽然是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一部分,但它客观上起到了为中国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较快的传播。作为传教的重要手段,基督教传教士在传教的过程中,广泛地建立了教会学校。教会学校的建立,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它又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创立及发展,给我国封建传统教育注入了近代教育的因素,开辟了我国外语教育的历史。从它们的发展过程发现,除同文馆初始设立专业外语外,其余学校或学堂均把外语作为一个科目用以解决教学期间的语言障碍。没有一所学校进行单纯的外语教学。  相似文献   

11.
教会学校与我国的早期英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会学校不应当仅仅看作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工具”,它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教会学校是否开设英语课的长久论争以及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实践,对我国早期的英语教育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英等国家的传教士在安徽建立的教会学校,在传播宗教思想、进行思想文化侵略的同时,对安徽传统封建教育的制度、思想、内容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促进和加快了安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3.
从19世纪初西方教会学校引入中国最早的英语教育到20世纪初清政府宣布实施全国通用的“癸卯学制”,规定所有学堂的西学课程必须开设英语学科,标志英语教育得到中国官方正式的确认.在近百年的清末英语教育历程中,西方教会学校的影子无处不在,为清末的英语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西方教会学校开启了我国英语启蒙教育先河.此研究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估体系、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分析了清末西方教会学校的英语启蒙教育及其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进入20世纪后,教会学校得到了迅速发展,大批的教会中学和大学建立起来,学生人数也大量增加,教会办大学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20年代中国发生收回教育权运动,迫使教会学校向中国政府注册立案。抗日战争中,教会学校的规模有所减少。到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教会学校被取消,结束了其在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教会学校虽然是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一部分,但它客观上起到了为中国传播先进的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晚清教会学校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来华的传教士创办了一批教会学校,它们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起着推动作用.这些教会学校以其独具的特点,在中国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教会学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招生对象、教学工作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近代教会学校的教育投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教育投资理论,考察了近代教会学校的办学及其进行教育投资的来源;差会拨款,私人资助,学校“创收”,学生缴费等;近代教会学校投资的教育分配及运用,体现在教育之间、地区之间、学校内部之间、一定程度上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反映着强烈的利益和需要。有投入,必然有产出,近代教会学校在中国培养了不少各层各类专门人才,对中国的近代社会产生了某些积极影响,但也存在不少弊病。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教会学校是西方传教士搭乘西方列强所加给中国清政府的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传扬“基督福音”的过程中捆绑兜售西方文明的一部分,整个近代教会学校的形成过程既是基督文明对儒家文明的主动攻击和适应的过程,也是儒家文明向基督文明反抗、屈服和学习的过程。中国近代教会学校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西方基督文明在近代中西文明博弈中取得胜利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也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提供了动力和学习的范型.进而为推动整个儒家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8.
经费是学校得以运作的经济基础。教会学校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虽也有入不敷出的时候,但基本能取得经费支持。究其原因是它能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灵活路线,并逐步地走向独立发展的征程。教会学校经费从开始主要由教会支持,发展到学费收入为补充,同时得到来自国内外的各方面的支持,使经费来源逐步的多样化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19.
略谈教会学校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教会学校登陆中国,并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全盛时期。教会学校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一方面为帝国主义侵华充当了化工具,另一方面在宗教的旗帜下,也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教会学校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代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一大批教会学校,它们经过产生、发展进而走出成熟。教会兴学的目的是为了传教布道,或称之为“以学辅教”,但教会学校的出现打破了国人陈旧僵腐的教育观念,对以科举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发出了猛烈的挑战,展示了新式教育的美好前景,并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