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分析了姚鼐、方东树、戴均衡三位桐城派名家的学术成就,认为这三位师承相继的桐城派名家在从事书院教育,传播弘扬桐城派的文统与道统,壮大桐城派作家队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在安徽府境执教过的紫阳书院、东山书院、桐乡书院成为桐城派在江淮和徽州等地传衍的重要物质载体,见证了这一文学流派从区域走向全国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姚鼐一生的主要经历就是从事书院教育事业,先后主讲江苏、安徽等地的重要书院达40年之久,其中主讲安庆敬敷书院和歙县紫阳书院15年,也是其书院教育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述了姚鼐对书院教学、管理的一些认识,力求通过探析姚鼐在书院中的教育教学活动,揭示其对桐城派、安徽书院教育和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的影响与贡献。  相似文献   

3.
安庆敬敷书院,是清代安徽著名的"省学"。敬敷书院有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哺育了数十代学人,颇具文化影响力。两次担任敬敷书院山长的姚鼐对敬敷书院文化传统的贡献值得肯定。姚鼐对敬敷书院的贡献侧重在其教育精神和理念以及对书院教育的倾心。姚鼐主掌敬敷书院的实践,传承了桐城派思想,推动了桐城派文学的发展。姚鼐倾心教育的精神理念有其启示意义,代代学人需要传承这种精神理念,努力形成深具底蕴的校园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4.
保定莲池书院是清代著名的省级书院,一度成为北方学术中心之一以及南方桐城派学术传播重镇。由于清政府的特别关注以及近代教育家吴汝纶为代表的一批名师主讲书院,莲池书院在义理词章的旧学教育、实学实用的教育调整中独领风骚,人才辈出;而且在新旧博弈,西学导入,新式教育代替传统教育的冲突、转型与改革、突变中也翘楚同类书院,引领晚清官立书院之潮流。但是,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形势以及桐城派思想未能有效突破传统学术结构框架而实现现代转换,致使莲池书院走向衰废,无力在改书院为学堂的进程中实现现代性再生,成为晚清书院近代转型中飘摇零落的一个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5.
莲池书院在桐城派后期的发展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张裕钊在主持莲池书院的六年时间里,培养了数百名学生,与师生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通过张佩纶事件及学生贺张裕钊七十大寿等相关诗文,可以一窥当时书院教育的风貌,了解张裕钊在莲池书院师生中的影响及地位。  相似文献   

6.
方东树《昭昧詹言》提出"学诗六法"。从诗歌写作总的方法与要求、文法技巧、语言技巧、《昭昧詹言》作诗理论得失四个角度总结方东树的学诗理论,借此分析其对桐城派文论的诗学迁移,及其在指导桐城派学子学诗、写诗过程中的理论示范。  相似文献   

7.
安庆敬敷书院,是清代安徽著名的"省学"。敬敷书院有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哺育了数十代学人,颇具文化影响力。两次担任敬敷书院山长的姚鼐对敬敷书院文化传统的贡献值得肯定。姚鼐对敬敷书院的贡献侧重在其教育精神和理念以及对书院教育的倾心。姚鼐主掌敬敷书院的实践,传承了桐城派思想,推动了桐城派文学的发展。姚鼐倾心教育的精神理念有其启示意义,代代学人需要传承这种精神理念,努力形成深具底蕴的校园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8.
<正>桐城派文脉赓续离不开师承传授,桐城文章广播天下则与桐城派文人投身教育密不可分,故桐城派与教育的关系也是桐城派研究的重要对象。桐城派文人的教育活动很丰富,朱孝纯、曾国藩、吴汝纶等直接主导兴办书院,参与书院建设考课及教学,堪称清代办学史上的典范;据《桐城文学渊源考》初步统计,桐城派曾有96人历官州学学政、县学教谕、县学训导、候选教谕训导等,至北洋政府时期吴闿生任职教育部次长,桐城派文人直接参与基层官学管理或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刘大櫆、罗有高、韩梦周  相似文献   

9.
作为清代文化史上存续持久、人数众多且影响颇大的著名文教群体的桐城派,因以古文名世而历来被视为文学流派;其实桐城派学者多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与主张,与教育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桐城三祖"为代表的早期桐城派学者在清代科举、书院等文教领域开展了积极的教育活动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考察他们的教育主张与实践,不仅有助于丰富对清代教育的全面认识,也有助于从源头上理清近代以来晚期桐城派在传统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种种表现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0.
方东树"诗文一理"说是其诗学观念之核心,是其对诗歌史上"以文为诗"之创作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其建立"以文论诗"之批评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原因。这一观念综合了道学家重道、古文家重文之批评特点,表现出重视创作主体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的结合。方东树在思想倾向上强调变而不失其正,旨在确立一种既合乎风骚精神又有自家面目的诗学品格。他对诗歌体用的认识,正是这一诗学观念的深刻体现。因熔铸了方苞、刘大櫆、姚鼐等人诸多观点,"诗文一理"说亦可视为桐城派诗学观念之核心,体现了桐城派的诗学理论基础和价值倾向,是把握桐城派诗学观念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11.
<正>嘉庆、道光年间,桐城派的传衍主要依赖于秉持古文义法的姚门弟子。其中,陈用光、梅曾亮、方东树、管同、刘开、姚莹、左朝第等人堪称翘楚。他们各以所得,传授徒友,有力拓展了桐城派的传播范围。不仅如此,因政局窳败、时弊丛生之故,他们拥有强烈的事功意识,饱含浓厚的经世情怀,这凸显了桐城派文人群体在嘉道时期的新形象和新风貌,同时也体现了儒家士人心忧天下、济世利民的宏大抱负和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12.
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书院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现代思想传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对儒家文化的传播,书院更是功不可没。书院对于传统教育制度的弘扬和光大,以及传统典籍的保存与传播,也起到了不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初著名的甬上证人书院在清代书院中别具特色。以往的研究多侧重在该书院的经学和史学教育上,而其中的文学教育研究却受到了忽视。文学教育在整个书院教学中所处的地位,表现在教学宗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方面。甬上证人书院的文学教育对扭转明末清初的文学风气起到一定作用,并对清代浙东学派以及桐城派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 梅曾亮字伯言,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原籍安徽宣城。是桐城古文家姚鼐的高足之一。姚鼐晚年主讲鍾山书院。梅曾亮与管同、姚莹、方东树号为姚门“四大弟子”。后来,他考中进士,在京任职。当“时治古文者,必趋梅先生,以求归,方所传”(吴敏树《梅伯言先生诔辞》)。据吴敏树等所记,彼时江西的吴嘉宾、浙江的邵懿辰、湖南的吴敏树、孙鼎臣、曾国藩、杨彝珍、广西的王拯、朱琦、龙启瑞,大概皆通过梅曾亮而接受“桐城派”的“义法”。“桐城派”的影响是通过梅曾亮而扩  相似文献   

15.
书院是集培养人才、学术创新、教育传播、文化传播等功能为一体的特殊机构。从传播学的视野审视书院的教育传播环境,针对书院独特的教育传播环境,来研究其对当今大学教育环境营建的启示,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推动大学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6.
清代是书院发展的鼎盛时期,又以广东地区最为繁盛。从清代广东书院的历史发展、广东书院与清代广东学术源流的关系、清代广东书院的教育特色、清代广东书院的社会影响、清代广东书院人物研究等五个方面梳理清代广东书院研究文献,发现以往对清代广东书院的研究多是片段、零碎的,缺乏系统、动态的研究,对清代广东书院的地方特色研究也不够深入。今后可尝试多学科研究法来研究清代广东书院,使之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局面。  相似文献   

17.
广雅书院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书院,该书院招录广东、广西两省优秀士子,对学生要求严格,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注重传统文化和西学等知识教育。为两广培养了许多新式人才。毕业于该书院的广西学生大多成为对广西有用的人才,他们促进了广西近代教育的发展,掀起了广西早期的革命活动。广雅书院对近代广西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书院是唐代末年以后逐渐兴起的具有独特办学形式的教育组织形式。广东地区的书院与其他地方的书院一样从宋代开始,历经百千年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无论是教育模式方面,还是组织管理、教学上都显现出独有的特点。而且为古代广东的人才培养及文化传播、学术繁荣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方东树是桐城派最为重要的诗论家之一,其诗论在沿袭桐城派文论道文并重思想的同时,亦体现了重“文”,追求审美价值的走向。其中,他秉承古典诗学以妙论诗的传统,主张“用意高妙”,强调诗歌之美以善为内核,强调了诗教的美育作用;主张“兴象高妙”,进一步从诗歌文学形象这个艺术本质特征的角度,赋予了“妙”字的诗学审美内涵;主张“文法高妙”,在体现以文论诗这个桐城派诗论传统特色之中,亦表述有关诗歌章法、词句等方面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20.
近代教育家吴汝纶不仅是桐城派大师,更是莲池书院院长、名师。他主持莲池书院期间,批判科举考试制度,高度重视西学的价值,开办新式学堂,筹集书院经费,聘请外国教习,支持书院的近代改制。所有这些,都顺应了近代新教育改革的潮流。在急剧的社会动荡中,吴汝纶卸任莲池书院院长,继续进行新教育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