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志 《新疆教育》2013,(14):97-97
地震(earfhquajc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岩石圈的天然震动。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导致岩石圈的异变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相似文献   

2.
《红领巾》2011,(11):36-38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球内部发生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地震与避震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地震就像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振动从震源传出,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现象。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有的地震破坏性极大。  相似文献   

4.
正地震形象点说就是地球表面发生的振动,可以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两大类。人工地震是指工程师们利用爆炸方式来产生震动,震动程度不是很剧烈,发生地点可以自由设置,规模可大可小,一般无破坏性,如地震勘探、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均是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则是地球内部的岩石地层发生断裂所引起的地面振动,震动的剧烈程度差别很大,地点一般不确定,不易被预测,规模同样是可大可小,破坏程度有大有小,例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  相似文献   

5.
地震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 ,当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 ,从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发生和预报的过程中也包含了许多数学知识 ,了解和掌握它可以帮助我们防止灾害、避免损失 .一、振源、振源深度和震中震源是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是指震源到地球表面的垂直距离 .我们把震源深度在 60公里以内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 ,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 ,占地震总数的 72 .5% ,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 ;震源深度 60 ~ 3 0 0公里为中源地震 ,中源地震占地震总数的 2 3 .5% ,中源地震一般不造成灾…  相似文献   

6.
针对广东粤嘉电力有限公司梅县发电厂6号机组运行中发生4号轴承Y方向振动信号突变,险些造成机组跳机的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确认振动探头延伸电缆1米接头处存在拧动现象,造成信号有时接触不良,是导致此次振动信号突变故障的原因,更换探头后故障现象得以消除。  相似文献   

7.
岩溶隧道掘进爆破的地震效应和安全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爆破地震效应的振动速度与地震频率等主要参数的基础上,根据圆梁山岩溶隧道爆破地震波的现场测定结果,拟合出爆破振动速度、药量大小与爆源距离之间关系式,分析了不同介质对振动速度和地震频率的影响.针对圆梁山岩溶隧道的掘进爆破,讨论了以单段最大药量作为爆破安全振速的计算方法,并确定了不同岩层的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8.
塔式起重机的地震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震冲击造成塔式起重机遭受严重损害,酿成重大安全事故的问题,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谱分析技术进行塔机地震作用动态响应研究。建立了塔机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学方程和谱分析有限元模型,在编制了地震反应谱之后,基于ANSYS平台实现了8级烈度强震下的塔机地震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塔臂受地震作用在水平、竖直方向产生的振动和弯曲是其断裂受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振动、波动现象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对正确把握和理解这两种运动形式以及迅速解答振动、波动的综合题有重要意义.一.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联系与区别1.从产生条件看:振动是波动的成因,波动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有波动必有振动,但是有振动未必有波动,所以产生机械波的条件是:①振动;②介质.2.从运动现象看:振动是单个质点在平衡位置的往复运动;波动是介质中大量质点依次振动而形成的,波动中每个质点的运动都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振动,但是,各个质点的振动有先后,而且质点并不随波的传播而迁移.3.从运动性…  相似文献   

10.
由于波的周期性,再加上质点的振动方向或波的传播方向的不确定、波的传播时间或距离的不确定等,在求解这类问题时,常常出现多解现象,如果在解题中不能透彻全面地分析题意,就会造成解答不完全,或者用特解代替通解的现象.现结合几个典型例题进行归类分析. 1.质点振动方向的不确定导致的多解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情况依据波的传播方向是可以确定的,反之亦然.如果仅知道质点的所在位置,而不知道其振动方向时,就会出现  相似文献   

11.
机械波的问题是很容易出现多解现象的,这是由于波的传播和介质各质点的振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求解这类问题时,如果质点振动或波的传播方向不确定、波的传播时间或距离不确定等,就容易出现多解的现象.如果在解题中不能透彻全面的分析题意,合理的使用已知条件,就会造成解答不完整,或用特解代替通解的现象.本文拟就几例来说明可能出现的多解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今天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地震完全可以预报。具有破坏性的强震发生之前,一般均出现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的前兆,如有数次弱小地震发生,地面出现轻微震动。根据这个道理,设计制作简易地震报警  相似文献   

13.
田甜  李琦 《华章》2012,(19)
日本是地震频发的国家.本文简要介绍了日本地震的成因,并对日本近100年来1 5次大地震中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影响进行统计和分析.分析表明,日本已经形成一整套的地震文化体系,这套文化体系不仅将地震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同时也为日本人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相似文献   

14.
海啸     
地震的影响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风暴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现象。海啸是在海上以很高的速度传播并在靠岸时迅速扩大规模的灾难性海浪。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前高科技领域之一的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应用于各类工程中,以减轻或避免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本文对结构振动控制的类型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分析了基础隔震、被动耗能减振和主动、半主动和智能控制的工作原理和各振动控制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6.
地震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地面震动现象,主要是由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突然释放的结果。在我国地震是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灾害形式。  相似文献   

17.
1999年 9月 2 1日 ,我国台湾南投地区发生 7.6级大地震 ,它是由台湾中部大茅—双冬及车笼铺两块断层受到挤压 ,造成剧烈上升及平行移位而形成 ,台中市地震台观测并记录了地震曲线 .现就地震波引起地面水平和竖直振动原因做具体分析 .一、地震及其有关的几个概念图 1为便于分析 ,引入几个概念 ,如图 1所示 ,Z是地面下引起地震的地方 ,称为震源 ;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 N 称为震中 ;地面上某点 T (以下称观察点 )到震中的距离 L称为震中距 ;点 T到震源的距离 s称为震源距 ,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h称为震源深度 .二、地震引起地面的运动…  相似文献   

18.
试论我国地震灾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月4日至21日短短的十几天时间环太平洋地区连续发生6次6级以上的地震。这一现象表明,环太平洋地震带已进入新一轮地震活跃期。俄罗斯莫多佐夫曾预言:“目前地球上发生的地震具有全球灾难的性质,其高峰将出现在1996~1998年。”我国历来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给我国造成的损失更为深重。面对新的地震活跃期,学习地震知识,掌握救助常识,对于减轻地震造成的破坏和危害,尽量减少损失,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地震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它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从而引起地球表层的振动,就产生了地震,地震包含了许多物理知识,了解和掌握它可以帮助我们减小损失.  相似文献   

20.
激光双光栅法测微小位移中光拍信号的振幅调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用双光栅法测微小位移的实验中,光拍信号出现与理论不符的包络.经过实验分析,发现形成包络的原因是单振动光栅的衍射光边缘的强度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这是由于光栅振动的同时伴随有转动造成的.在振动光栅后加狭缝抑制衍射光的边缘部分,可以很好地消除光拍信号中的包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