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危难救助义务作为一项重要的作为义务,有着引导和强化行为人正确地行为,保护受害人的人身免受损害和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等功能。尽管学界对于危难救助义务立法的反对存在道德上考虑、个人自由的考量和作为与不作为区分原则的坚持等理由,但是,这些理由并不能完全成立。危难救助义务的立法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色彩,适应社会发展对人与人之间关爱需求日益加强的趋势,无疑是进步性的规定。因此,危难救助义务的立法不应被反对。  相似文献   

2.
对于没有特殊身份和关系的旁观者见危不救的行为能否构成不作为侵权的问题,有否定论和肯定论之争.本文从比较法角度、我国古代法律规定以及民商法内部海商法领域考察,我国应该在侵权行为法中确立一定范围内的一般民事救助义务,保护受害者.在确立该义务时应考虑最低限度的道德并注意社会秩序与个人自由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对己无害危难救助是指无特定义务人在对自己无危险的前提下,对有生命安全危险的人提供救助的行为。对己无害不是完全没有损害,而是相对于被救助人的生命权而言,其救助行为对己无损害或者损害较轻。传统理论认为对己无害危难救助是道德义务而非法律义务。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在公民道德素质日趋下降的今天,见死不救或见危不救靠道德谴责达不到应有的社会效果时,将对己无害危难救助这一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4.
同伴危难事故逐渐频发,然而目前法律对同伴危难救助义务规范的空白使该类危难事故发生时,当事人的权益难以得到保护。随着社会活动和利益关系的愈渐复杂,仅凭道德已难以调整该类社会关系,故需探索与研究同伴救助义务法律化的道路,通过民事立法以弥补救助义务的法律空白,以加强对受害人的生命健康权等合法权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民事司法救助制度缺乏完整统一的法律体系,救助对象范围较狭窄,申请救助的条件比较抽象,缺乏不服驳回司法救助申请的救济程序,没有规定撤销救助的程序,存在诸多缺陷,成为制约民事司法救助工作继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当从立法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民事主体理论的几点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的民事主体理论对民事主体资格条件设定过于严格,不能适应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民事主体的权利能力的内涵应该是抽象而不是具体的,所有的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应该一律平等,不因自然人和法人而不同。民事权利主体和民事义务主体的资格条件是不同的,民事权利主体和民事义务主体是可以分离的,民事主体的种类不是法定的,除了自然人、法人和合伙几种类型外,其他实体具备民事主体的资格条件,也应被赋予主体资格。  相似文献   

7.
2010年《侵权责任法》实施之后,为人们民事权益的保障提供了后盾,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不作为侵权案件逐年增加,对于不作为、救助义务的认定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在学理上也有争议,这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不便,以至于出现不同的裁判标准和裁判结果。鉴于目前理论的滞后,司法实践的需求,对不作为侵权中的先行行为和救助义务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责任是信息披露义务人违反信息披露义务而承担的特殊侵权责任,适用证券侵权行为的一般理论。我国证券立法在虚假陈述民事赔偿责任的主体、归责原则、因果关系、损害赔偿范围等实体法律制度上存在缺陷,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本手段之一。它通常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和义务。本文通过对社会救助制度中政府责任的必然性、体现等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政府责任在社会救助中的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10.
刑法上的等位利益冲突是在具体情形下予以评价的。包括作为义务冲突、不作为义务冲突及作为义务与不作为义务冲突三种情况。等位利益冲突在下述三种情况下是不违法的:(1)为了自己利益。不主动剥夺他人的机会,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获救机会,同时行为人对他人并无特殊义务;(2)在不可能救助全部等位利益的情况下,救助了尽可能多的利益;(3)如果为了救助家庭成员而未考虑其他的救助义务,行为人为保全自己生命而转移危险,并且受威胁的家庭成员没有基于自由意思自找危险。  相似文献   

11.
法人分支机构不是民事主体,不应被视为非法人团体。法人分支机构名称与法人名称为同一名称,其负责人为法人分支经理人。分支机构的财产、名称与责任不归属于分支机构本身而归属于法人。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人身陷困境、路人见危不救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相应的危难救助义务立法的阙如。对未成年人危难救助义务立法在我国既有强烈的实践需求,同时也有其现实存在的可能,外国先进的立法理念和法律制度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源。宜在民法中明确规定行为人知道未成年人身处险境,能够救助且救助不会危及自身或第三人的,应尽合理的救助义务,违反此义务的对因此给未成年人造成本可以避免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以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民事再审程序是纠正法院生效判决和裁定的重要程序,这种程序由谁来启动,是一个国家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人民检察院、法院、当事人均可成为启动主体.笔者认为人民检察院和法院不应成为民事再审启动的主体.当事人应成为唯一的民事再审启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设立中私法法人自身并非为民事主体。设立人全体为设立行为主体,不缺权利能力。设立行为为设立人全体之共同行为,不应一般地认定设立行为无效。全体设立人应对设立行为负连带责任。设立中法人之董事、经理皆为设立人全体之代理人,对于设立行为可能承担代理法上责任或法定担保责任。法人不应对设立行为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5.
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之间有互相扶养的义务,该义务的内容仅限于经济上的相互供养义务。在现有法律规定下,夫妻间的救助义务只是道德层面的义务,而道德义务不是我国刑法作为义务的来源;在认定不作为犯的刑法因果关系时,只有当不作为人现实、具体地控制了面向结果的因果进程,才能认定不作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台湾医师被控杀妻案中,简某与患癌妻子并没有形成法律上的医患关系,因而不存在救助义务;其对妻子病情的怠慢只是加速妻子死亡的条件而并非刑法上的原因,且不具备对妻子因乳腺癌死亡这一因果进程的控制能力,因此简某的不作为与妻子死亡结果间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燕杰 《教育艺术》2009,(12):19-19
不少老年人到了七十岁,经常在自怜、自叹、自哀.我今年80岁了,不仅没有顾影自怜反倒觉得应当自赞自励.人的一生.有奉献的义务,也应当有获得表彰的权利.一个人为了事业而奉献一生,到了晚年,为什么不应强化自信力呢?为什么不可以坦然地接受社会给予他的善意与温暖呢?  相似文献   

17.
证人不出庭作证是当前困扰司法审判工作的一大难题,导致这一现象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有:法律规范存在明显缺陷;证人保护制度不健全;证人权力义务不平衡;缺乏保障出庭的相关制度;司法机关不依法办案;缺乏促使证人出庭的社会氛围;证人自身害怕打击报复等.  相似文献   

18.
编辑声音大学生不啃老,自力更生攒买房子的首付,这种行为本身是应该得到肯定和赞扬的,他人更无权指责。但值得思考的是,一个人为了不啃老,为了赚钱,用上了自己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金钱上对父母的不依赖和情感上对父母的冷漠,这种对比未免有些讽刺。而对于困难者,没有义务给人钱的说法更像是这种冷漠的一以贯之,是不是人们在面对需要资助的人时,都要想想我有没有这个义务呢?当然,一个学生被推到风口浪尖接受各种质疑,并不公平,因为人的背后是社会,当大学生的理想不断被这个现实的社会压榨时,我们更应该想想,这个时代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事实上,该国家和社会承担的责任,本就不应该让青年学生来背负,更不应该让其成为他们身上不堪重负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1 试述涉外民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涉外民事关系,又称涉外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在主体、客体和内容方面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关系。涉外民事关系与国内民事关系相比,具有如下特征:1)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涉外因素,或称外国成份。包括;主体的一方或双方是外国的自然人、法人、无国籍人或国家;或者客体具有涉外因素;或者民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在国外,即民事权利义务的事实发生在国外。这种民事关系的涉外因素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元的。2)是广义上的民事法律关系。3)具有国际性。  相似文献   

20.
民事诉讼法中是否应当规定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各国学者们争论由来已久。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作为一项法律义务的正当性依据问题应当是争论的关键,本文在对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进行一般考察的基础上,集中论证了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的正当性依据所在,以期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订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