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历史现象,必然具有民族性。文化的内容通过不同民族文化形态的表现,映射出鲜明的民族色彩。其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就表现为语言的差异。本文从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及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对中英语言文化中的民族性差异成因及其表现形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是突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区域。它的形成是民间音乐文化在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以人们日常的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社会的精神生活为载体,而逐步积淀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在地理生态环境的三个阶段、历史文化发展的三个时期、民间音乐文化的三种类型的互为因果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河南唐河冯友兰文化世家,重教能文,人才辈出,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典型而深刻地表现了中华民族进入近代社会以来文化传承方面形式和内容的变化,其家族成员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风貌。  相似文献   

4.
城市历史街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其适当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游憩业的发展是新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为历史街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本文通过上海市新天地、多伦路、衡山路三个历史街区的实证调查分析,对三个街区的历史形成背景、利用模式、经营方式、使用者行为特征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得出历史街区游憩利用的一般性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古希腊文化繁荣的十个方面的原因,认为文化流最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形态大致有随机形太,主动形态和被动形态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教学文化研究的兴起,使教学研究由传统的工具论认识转变为文化本体论认识,为认识教学本体性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对教学文化之研究首要在于厘清其内涵,当前之研究对此尚有不足,在分析教学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可从认识论、主体、阶层、表现形式四个方面把握教学文化的研究视角。教学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因是人的自由解放的需要,从历史的视角可以将教学文化变迁的形态分为展示性教学文化、传递性教学文化、探究性教学文化三种。  相似文献   

7.
校园文化对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种亚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和其它的文化一样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个层面组成,是这三种文化的统一体。本文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我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个案,探讨了这些一流大学的校园文化对其人才培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制约着语言。性别差异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语言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本文从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的三个层面——语音、词汇、句法着手,分析了性别差异的形成原因,得出了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与历史文化、社会根源与女性的心理因素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9.
地名是一种指示符号,不仅简洁地指示了一定的地域,也暗含了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以及风土人情。本文以江阴市澄江镇地名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重点从地理性、历史性和人文性三个方面入手,探求其地名的文化内涵,从而呼吁人们保护地名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常德诗墙作为集诗、书、画、刻、史于一体的文化工程,体现了常德历史三个辉煌时代的发展过程。常德诗墙构成了一幅以常德历史文化为主体并吸纳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极为恢宏的历史画卷,常德诗墙在走向吉尼斯中进一步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印尼华文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本文以实地调查研究为基础,报告了当前印尼华文教育在办学形式、学生构成、教师规模及构成、教材、语言环境与大众传媒、推动力量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并就进一步搞好印尼华文教育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文章认为,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办学形式正规化,学习人员多样化,从教人员职业化.  相似文献   

12.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华人最主要的聚居区之一,其华人教育有着较早的历史和良好的发展基础.但长期以来,由于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华文教育在印度尼西亚的发展历经曲折和坎坷.印度尼西亚历届政府的教育政策、中国国际地位的高低以及华人的文化认同都影响着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但从根本上说,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是华文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支撑华文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13.
论印度尼西亚排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尼西亚是海外华人重要的聚居地之一,但同时也是海外华人遭受劫难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缘何屡屡发生排华事件?本文从心理因素、经济差距、民族主义和国家政策四个方面出发,对印度尼西亚排华问题做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力图找出印度尼西亚排华问题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4.
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印尼,乃至对于整个世界而言,20世纪五六十年代都是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革命年代。与特定的文化政治形态相关,这一时期,大量的中国当代文艺作品进入印尼的华侨华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塑造了一代侨民的文化与政治认同。现在,重新审视这一段被尘封的历史,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的重新理解和认知。其中的政治与文学的重新理解,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这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尤其是在中国大陆的当代文学研究中,50-70年代的红色经典通常被解读为政治、制度与权力的产物,但这些作品在政治条件完全不同的印尼华人华侨中的传播,却为我们重新理解这些红色经典的价值提供了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问卷调查为主,结合其他材料,分析了当前印尼华文教师的情况和近几年出现的变化:年轻华文教师越来越多,但职业忠诚度不如其他年龄段教师;性别失衡及年龄断层情况仍旧严重;华文教师整体学历水平、收入水平均逐步提高;使用简体字、汉语拼音进行教学占绝对比例。论文还就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明确印尼华文教育的定位,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华文教育理念,应是克服困难障碍、规避风险、争取华文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依据近年来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300余名印尼华裔学生与非华裔学生的调查。并结合在印尼教授汉语时的有关调查,探讨印尼华文教育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7.
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当前的华文教育呈良好发展势头.文章分析了西加省发展华文教育的几条主要经验:(1)当地华人社团、基金会等机构大力支持、推动;(2)成立华文教育协调机构,规划统筹华文教育发展事宜;(3)重视当地华文师资的培养,开辟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师资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西加省华文教育的发展对印尼华文教育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战后印尼华侨华人经济的起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战后印尼华侨华人的经济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独立战争时期(1945—1949),由于出现两个对立政权和两军对峙的动荡局势,战事频仍,日本占领时期破坏了的经济还来不及恢复,又遭到进一步的破坏,影响所及,华侨经济在艰难中缓慢恢复。第二阶段为苏加诺执政时期(1950—1965),由于印尼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反帝、反殖、反分离和平衡国内各派政治力量上,对国内经济采取集中控制和半封闭式的发展战略,经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排斥和打击华侨华人经济,影响所及,华侨华人经济发展滞缓,步履维艰,资金动荡游离。第三个阶段为苏哈托执政时期(1966年迄今),由于政局相对稳定,印尼政府将注意力转到国内经济建设方面,大量吸收国内外资金发展经济建设,对华人经济转为采取以利用为主、限制为辅的政策,华人经济在印尼经济获得发展的同时也得到长足发展,出现一批新的华人大企业家及企业集团,不过,从整体来看,华人企业大多数仍以中小型为主。  相似文献   

19.
印尼华文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走向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文献研究为主,结合作者多次前往印尼考察所获,研究了印尼政府华文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并对其未来华文教育政策走向做出预测:(1)印尼政府会从发展经济、培养人才和促进民族和谐的高度看待华文教育及汉语教学;(2)印尼政府官员中及民间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限华、仇华意识,这是印尼华文教育的阻力,也是印尼华族危险仍在的根源;(3)印尼政府会把重点放在正规教育和培养印尼族汉语教师上,校外华文补习班、家庭补习和华人华文教师只是必要的补充;(4)印尼政府财力有限、人力有限,拟采取私企办学、有限度利用华人财力、人力的措施;(5)印尼政府会借助中国政府和中国高校的力量,优先培养正规学校的汉语师资。  相似文献   

20.
印度尼西亚全面同化政策下的华人宗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印尼的华人同化政策具有全方位、强制性的特征;分析了在这种强制性的全面同化政策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印尼华人宗教文化所形成的别具一格的特点;并从外在和内在角度特别是根据印尼新政府最近在华人政策方面作出的一些调整,对印尼华人宗教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进行初步的探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