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结合传播学中的"知沟"理论,用大量数据分析了我国城乡"知沟"扩大的原因,并提出只有结合我国城乡"知沟"的现实来建设"农家书屋",才能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带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美国传播学者20世纪70年代提出知沟假说,开始关注信息社会中逐渐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在信息领域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知沟现象,特别是包括农民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信息知识现状令人担忧,若不及时合拢知沟,任其扩散,将对现有社会体系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关注弱势群体,消除知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从“知沟”理论到“农家书屋”图书配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知沟”理论的内涵解读,明确了我国城乡“知沟”现象存在的原因,结合当前“农家书屋”建设,提出了城乡间“农家书屋”图书配置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张越 《新闻世界》2014,(7):142-143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集多种传统媒体的优势于一身,具有传播速度实时性、信息内容海量性、信息形态多媒体性、信息检索便利性、传播过程交互性、传播范围全球性等特点。人们似乎认为,利用几乎无所不能的新媒体能够缩小知识鸿沟,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并不能弥补经济地位高者和经济地位低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反而使这一鸿沟有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邓丽 《新闻爱好者》2010,(1):108-109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继《芝麻街》教育片的影响等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假说:“即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知沟”理论。1998年,腾讯QQ的出现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交流信息的平台,QQ传播本身具有匿名性,使用方法简单,使用人群普及,笔者将从四个方面阐明腾讯QQ是弥合“知沟”的利器。  相似文献   

6.
7.
徐钰梨 《新闻世界》2012,(7):276-277
拉斯韦尔的传播公式中描述了信息传播的过程,即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效果。"悬隔"是传播过程中一种传而不通的现象,由于传播主体的复杂性,讯息的海量性,传播媒介的异质性,受众需求的多元性,传播中常常出现信息传播的悬隔现象。本文从拉斯韦尔的传播公式出发,探讨了悬隔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减少悬隔现象的ISDD模式。  相似文献   

8.
闫翠萍 《东南传播》2013,(7):100-102
以湖南农村学校教育为例,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城乡学生间的"知沟"现象,这种现象具体表现为新媒体对农村学校教育的巨大冲击。在普遍增加社会信息传播的同时,新媒体增长了城乡学生的知识,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致使城乡学生在同时面对新媒体时,出现了"知沟"扩大而不是缩小的现象。这一"悖论"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新媒体对缩小城乡学生"知沟"的作用显得比较有限,并且还存在着一些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与"知沟"现象初探--以上海和兰州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良  丁未 《新闻记者》2002,(11):37-39
一、研究目的自1978年中国 (大陆 ,下同 )启动改革开放以来 ,大众传播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也起到了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一般预想 ,在这一态势下 ,无论东部、西部地区 ,抑或各区域内部 ,传播媒介设施 (硬件 )均得到相当普及 ,为大多数人所享用 ,从而明显缩小了地区、阶层、个人之间的差距 ;在此基础上 ,由媒介机构传播的各种内容即信息 ,亦相应地大量流通、被广泛知晓 ,从而使信息接受过程中的“贫”、“富”差距有所消减。然而 ,根据美国传播学者蒂契纳等 (1970)提出的“知(含“知识”、“知晓”两层意思 )沟”理论假设 ,在…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从图书馆的角度分析“知沟”产生的原因,包括:个人动机和兴趣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文化基础的差异、舆论导向形成的差异、文献信息传递技术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协调发展个人动机、完善舆论导向、优化信息传递技术。  相似文献   

11.
刘冬 《新闻世界》2011,(10):129-130
从2010年起,微博在国内持续火热,人们纷纷卷入信息浪潮,微博的盛行被认为是"草根时代的到来"。但是目前活跃于微博之上的所谓"草根"主要集中于城市白领和在校学生,国内1.6亿的外来工群体却徘徊门外,他们一直处于被微博关注状态而甚少主动发声。本文从对外来工聚集地之一的深圳龙岗工厂片区的问卷调查入手,分析外来工微博使用现状,并试图探索提高外来工微博使用率之道,促使外来工主动掌握话语权,突破"被关注"。  相似文献   

12.
董洁儒 《今传媒》2012,(1):150-151
当前中国的奖学金制度存在重大缺陷,2008年增加了什么"励志奖学金"一类的忽视成绩而考虑"硬件"的奖学金。这类硬件包括家庭贫困证明等,以往"奖高分"的奖学金制度被打破。国家投入了更多的钱,但是是否达到的了预先的政策预期呢?我们仔细研究后就会发现此次政策的结果存在着"知沟"假说的痕迹:做了,但是"鸿沟"却更大了。  相似文献   

13.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沟”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卡茨曼的“信息沟”理论认为,新传播技术将带来整个社会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但新技术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那些既有的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先进媒介而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从而使得原有的“知沟‘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4.
鲍懿喜 《新闻界》2012,(16):20-24
本文以"知沟"与"沉默的螺旋"两个传播效果理论假说为研究依据,从创造性的预见、理论论证、社会整体性、适用的有限性等角度对传播效果理论假说的共性进行了分析,试图揭示出传播效果理论假说的特性,以进一步深入认识传播领域理论假说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大众媒介高度发达的当下社会,运用政府新闻实施社会管理已成为政府执政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执政过程遭遇的直接挑战,是政府新闻的非均衡传播所导致并存在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知沟",这种"知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结构中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财富、权力和知识"鸿沟".社会分层的四个指标--财富、权力、职业声望和教育程度分别导致不同程度的政府新闻"知沟"效应,其中以财富指标导致的"知沟"效应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在新媒体当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盛行的信息时代,党报作为主流媒体的地位受到挑战,用户量由原来的大众普遍变成小众主流,主要集中在几万人的机关事业单位,而更多的报纸读者聚集到形式多样的新媒体线上线下。如果党报不从内容和形式上迅速改革,加速媒体融合步伐,作为主流媒体则将失去"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数字难民”就是掌握和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有难度,在“互联网+”时代生存有困难的人.目前我国学术界习惯于将40后、50后及更年长者划归为“数字难民”.“数字难民”受年龄影响,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本文认为“养老”观念、受教育程度、经济基础、学习习惯是影响这代“数字难民”数字化生存质量的重要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8.
CCTV-12套(西部频道)从8月19日至12月12日推出第一次大型活动——“西部宣传周”。该活动是西部频道联合西部12个省(区、市)和湖南湘西、湖北恩施苗族土家族,吉林延边朝鲜族三个自治州,将用四个月的时间,对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21,(3)
农村居民的收入与其群体内的知沟形成具有统计上的显著相关性,但其影响机制逻辑尚不明晰。本研究通过将农村居民收入内化为群体内知沟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以Logistics调节分析结果作为实证依据,构建了收入差异、媒介使用与知识获取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劳动挤出效应"与"子女依赖效应"导致依靠农业劳动与子女赡养的老年群体缺乏接触媒介的机会,信息可得性较低,知识获取能力较弱;政府补贴与养老保险收入为主的居民则因为具备媒介使用能力而拥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并在社区交流中进一步影响对农村居民群体的知识获取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从图书馆的角度分析“知沟”产生的原因,包括:个人动机和兴趣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文化基础的差异、舆论导向形成的差异、文献信息传递技术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协调发展个人动机、完善舆论导向、优化信息传递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