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惯性"一词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并不陌生,在物理学中"惯性"是怎样定义的,要如何理解它的含义呢?如果遇到有关"惯性的现象",我们又该怎样利用惯性来解释?一、深刻理解"惯性"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惯性"一节的教学,课本是先给出惯性的定义,再演示"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两个实验,验证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这种安排,其特点是先理论,后实验.教学实践表明:教材精练简捷明快有余,生动活泼不足,学生不易接受,究其原因,学习"惯性"前学生头脑中具有惯性现象材料太少,课本只提供了一个"伽利略理想实验",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因此,学生总感到生硬,难以接受.鉴此,我们改变教法,先实验,后理论,变验证型教法为探索型教法.这是符合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下面就惯性概念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从物理动力学的"惯性"出发,拓展了"惯性"的适用范围,认为"惯性"是在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认识)广泛存在的一个规律,"惯性"的本质就是系统中某一性质或者现象试图保持其原有状态不变的特性,要改变该性质或者现象原有的状态,必须先找出影响它的外界因素及其有效的作用方式,再给该系统持续施加相应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要注重利用"惯性"规律的特点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4.
<正>初中课本"惯性"一节的教学,课本是先给出惯性定义,再演示"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两个实验,验证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这种安排,其特点是:先理论、后实验.教学实践表明:教材精炼,简捷明快有余,生动活泼不足,学生不易接受.究其原因,学习"惯性"前学生头脑中具有的惯性现象材料太少,课本只提供一个"伽利略理想实验",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因此,学生总感生硬,难以接受.为此,我们改变教法:先实验、后理论,变验证型教法为探索型教法.这是符合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下面就惯性概念的  相似文献   

5.
<正>如果给你出这样一道题"1+1=()",你会怎么做?想来大多数人会直接写2,这就是一直以来我们形成的思维惯性,就是给你一个"=",你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它是"执行计算"的意思,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五年级学习方程后,许多教师就会发现学生受以往这种思维惯性的影响,对等式的理解并不是太好,特别  相似文献   

6.
惯性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较难理解的一个概念.惯性又是中考必考知识点之一,主要考查识别、解释生产和生活中有关惯性的现象.可利用顺口溜理解惯性:“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由于同学们在对惯性的理解上有偏差,所以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时就容易出错.下面结合中考题对理解惯性几个易错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朱勇 《物理教师》2012,(7):35+43
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的物体一样也具有"惯性",平时反复的训练、测试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惯性".思维"惯性"使学生习惯于凭已有的经验和固定的思路来解决类似的物理问题;同时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模糊不清和对物理规律的一知半解产生了知识的缺陷,从而导致学生在面对"新题"时跳不出原有的"框架模式",带来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惯性技术作为航空、航天、航海、航宇的支撑技术之一,是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针对惯性技术多学科综合性及工程特色明显的特点,提出了惯性技术"四维一体"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装备操作与生活体验融为一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教研组在惯性运营中产生教研惰性,领导层"自上而下"的教研管理,让教师失去了教研主动性和对自身成长的规划。尝试"自下而上"的教研管理,分别从"自下"中开展自主对话和团队助力,从"而上"中实践引领和支持,看到了教研内容、形式、氛围等实实在在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一、什么叫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这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时刻、任何条件下都具有惯性;物体惯性有大小,对给定的物体,其惯性大小是一定的,不随外界条件(受力、运动等)而改变。  相似文献   

11.
王惠花 《考试周刊》2013,(2):153-154
正确判断动态平衡的移动方向是高中化学中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作者发现解释动态平衡移动的"勒夏特列原理"和牛顿的"惯性定律"具有高度一致性,如果用同学们都熟悉的"惯性"判断动态平衡的移动,就会使深奥的动态平衡移动问题变得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12.
“惯性”是“力和运动状态变化”一章教学的重点之一,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惯性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因此,惯性又是教学的难点。 一、教学难点的形成原因 1.教材叙述的语句比较哲理,例如“把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不管是否受力,也不管它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都具有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初中学生一时不易看懂、不易理解。 2.学生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种种“惯性现象”,但因为尚未学习有关物理知识,故根本不知道这就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非但如此,反而由于对生活经验的误解及误传而形成种种似是而非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惯性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师感到难教 ,学生认为难学 .通常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能一字不漏地将惯性概念完整地背出来 ,但碰到实际问题时却感到无从下手 .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惯性概念 ,并能正确地运用惯性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笔者认为教师在惯性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惯性的实质 ,尤其要让学生弄清惯性究竟是不是一种力 ?惯性的实质是物体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它的大小只与物体本身的质量有关 ,并且物体的质量越大 ,惯性越大 .学习了惯性以后 ,学生在回答和解…  相似文献   

14.
“惯性”一节的教学,课本是先给出惯性定义,再演示“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两个实验,验证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这种安排,其特点是:先理论、后实验。教学实践表明:教材精炼,简捷明快有余,生动活泼不足,学生不易接受。究其原因,学习“惯性”前学生头脑中具有的惯性现象材料太少,课本只提供一个“伽利略理想实验”,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学语文语言基础教学中,有一种成语运用的错误叫"望文生义",即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望文生义"出自清代张之洞的《?轩转语·语学》,成语产生时间并不长,但是仔细想想,这种"望文生义"出思维惯性产生的渊源却十分久远。翻开汉语史,"望文生义"原来也是汉字乃至汉语的一大特点。一、"望文生义"是汉语造字的最初依据和特色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  相似文献   

16.
崔志钰 《江苏教育》2014,(12):42-45
在江苏省职业学校"示范课""研究课"评比中,暴露出的一些教学倾向和认识误区,干扰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回归教育学视角,用基于原点的追问,对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惯性做法"进行理性辨析,旨在正本清源,营造"教育理想"的现实转化场。  相似文献   

17.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万物皆有惯性,万事也可以说皆有惯性。惯性本是物理概念,它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物体的质量大,惯性就大;物体的质量小,惯性就小。惯性永不消失,外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却不能改变惯性;物体的质量不发生改变,惯性就不会改变,要改变惯性,就必须改变物体本身。如今,惯性又被用以表示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谢超明 《青海教育》2003,(10):81-81
物理教学中“惯性”概念的正确建立是一个难点,学生常出现对“惯性”的理解错误或应用错误,如下面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惯性"是物理学上的一个名词,指任何物体在不受其他物体作用时,仍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性质。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常常习惯以固定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判断、解决。这种固有的思维惯性如不加以改造,就不能适应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本期,我们将围绕语文教学的"语文性",结合老师们在实际教学当中感到困惑或疑难的一些问题,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硕士生导师魏南江教授,谈谈如何改造我们的思维惯性。  相似文献   

20.
编者推荐:引述此则材料,注意"德性"与"惯性"词素变化。公共汽车在行进中,司机骤然刹车。一位男青年立足不稳,身体前倾靠到一位妙龄少女身上,尽管男青年微笑着表示歉意,可姑娘还是杏眼圆睁,怒气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