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欣 《云南教育》2004,(10):42-4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归一应用题。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2.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解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一单元,应用题部分的例3和例4是简单归一应用题。归一问题实际上是数量间成正比例关系的问题。学生掌握了“归一”方法,既可以巩固前面所学常见的数量关系,为以后学习比例、函数打下初步基础,又  相似文献   

3.
“归一应用题”难点解析绥化地区教育学院王淑芳“归一应用题”是两步应用题最后一组内容,也是第五册应用题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理解并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必须使学生在知识内化上完成三个知识点的转化。第一是要完成文...  相似文献   

4.
我在教学数学第六册的归一应用题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实际应用,我让学生从猜测入手,进而讨论,解决问题,很快学生就自己弄懂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课一开始,我就问:“如果现在要你们很快地测算出全班54名同学在一分钟拍皮球的次数,你们准备怎样测算?”经过讨论后,学生们争相发表意见,提出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测出每个同学一分钟拍皮球的次数,再把它们相加。 方法二:先测出一个同学一分钟拍皮球的次数,再乘以54就行了。 师生共同讨论这两种方法,发现第一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巳然准确,但是太费时间…  相似文献   

5.
高中数学教学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突出结构 掌握联系──“归一应用题”教改谈崔林栋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本册应用题,特别是“归一应用题”(这里是为了方便,仍借用传统说法,教材中不出现这种名称),采用一课一例的教法,没有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不易理解其数量关系。所以,传统教法必...  相似文献   

7.
六年制课本七册第三单元《应用题》一节的例3、例4,分别为一次直进归一和一次逆转归一问题。它们的结构特征及解题规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別,学生很容易混淆。为帮助学生掌握这两类题的结构特征,并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归一问题及比例问题作好铺垫,我提出如下整体教学设想。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高考浙江理科第20题是以数列和不等式为载体,融函数、递推、等价化归等基本思想于一体,注重综合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猜想、推理论证等基本数学能力,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拟对此题的立意、解法、题源、拓展和教学启示等方面作一探析,供读者参考.一、试题呈现试题(2016年浙江高考理科第20题)  相似文献   

9.
归一应用题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教材中编排的归一应用题是简单归一问题,它的结构特征是题分两半,前半部分给出由总量求出“单一量”的条件,后半部分再以这个“单一量”为标准提出解答的问题。问题有两种:一种是由前半题所得的“单一量”用乘法求新的总量。这种归一称为“直进归一”或“正归一”;另一种是用除法求出指定的总量中包含多少个“前半题求出的单一量”。这种归一称为“返回归一”或“反归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义务教材,把直进归一作为基本题,而把反归一作为它的变式,不提“直进…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结构特征,掌握解题关键,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归一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下列条件,提出问题: (1)一个工人4小时做36个零件。 (2)小红有45千克糖,平均分装5个袋里。 (3)修路工人修200米路,每天修40米。  相似文献   

11.
归一应用题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六册数学教材中的归一应用题是简单归一问题,它的题目分两部分,前部分总是给出由总量求出“单一量”的条件,后半部分以这个“单一量”为标准提出要解答的问题。问题有两种:一种是由前部分所得的“单一...  相似文献   

12.
<正>一、缘起极值点偏移问题起源于2010年天津卷(理科数学第21题,本文例6), 2016年(全国Ⅰ卷理科数学第21题)与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22题,本文例4)又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考查频率之高,可见一斑.此类问题以导数为背景考察学生运用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化归思想解决函数问题的能力,能够很好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接触的大部分是规范的数学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归总应用题等),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但让学生形成一种定式,似乎学习数学就是解决现成的数学问题。学生永远体会不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学习的真正价  相似文献   

14.
发散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多个侧面进行思考,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解归一等形式让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解放出来,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灵活运用,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从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中找出最佳方案,开阔学生的创新视野,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之十六:让例题在师生共同探讨中产生 教学“简单归一应用题”,教师先提出问题:“如果现在要求你很快测算出全班48个学生在一分钟内大约一共口算多少道题,怎么来测算呢?”学生相互讨论后,争相回答: 生_1:可以先统计全班每个同学每分钟口算的题数,再把它们加起来。  相似文献   

16.
今年高考全国卷的选择题第 ( 1 1 )题让人感到雅致脱俗 .具体表现在 :一、亲切自然 ,背景公平在近几年所考过的应用性问题中 ,该题几乎可以被认为是最为亲切自然的 ,既无艰涩冷僻的专业术语 ,又无过于理想化、数学化的斧凿痕迹 ,且该题背景材料对城乡学生而言均为日常之所见 ,减少了学生在阅读理解和模式识别上的障碍 ,从而把考查的重点落实到对空间想象能力、化归能力等能力 ,和直觉思维、整体把握等思维品质的考查上 .二、各归其位 ,区分度高该题考查的是多面体中的面积计算问题 ,涉及的方法有折、展、割、补 ;思想方法主要为化归和整体把…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不少省市的高考题和仿真题中都出现了与动点轨迹有关的距离的最值计算问题.以2014年高考为例,笔者粗略统计,有湖北卷、山东卷、福建卷的第9题,四川卷的第14题,湖南卷的第16题等.这些题均以选填题的角色出现,整体难度不大,且一题多解,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化归能力要求较高.笔者撷取几例,仅给出与几何结构特征有关的解法与评注,供读者交流.  相似文献   

18.
求递推数列通项公式是高考数列内容的一个重要考点,而且还是作为考查化归思想及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试题,大都处于压轴题中,如江西省自主命题制的2005年高考数学理科卷第21题和文科卷第22题、2006年高考数学文、理科卷第22题都考查了这一知  相似文献   

19.
第二单元上完了,学生考试,其中有一题是这样的:“四、填一填。(1)独在异乡为异客,——。(2)——,王孙归不归。(3)自在飞花,无边丝雨。”这道题按说一点也不难,是《梅花魂》一课的作业题,但得满分的学生却不多。  相似文献   

20.
刘爱民 《考试周刊》2008,(13):61-62
在数学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创设一定的思维情境,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造欲.要启迪学生的直觉思维,使学生大胆猜想.发现结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机智.要通过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