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题小议     
有些课文标题寥寥数字,或者概括全文,或者起着画龙点睛、统摄全文的作用.我们在语文讲读教学中,不能忽视文章标题.文言文标题中的关键字尤其要讲清楚.如《曹刿论战》的“论”,《隆中对》的“对”,《订鬼》的“订”,《察今》的“察”,《原君》的“原”等类关键字,是打开全篇课文的一把钥匙,弄清这些字的含义,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一、余幼好奇服兮“奇”,《说文》:“异也。”“异服”,奇异的服装或者奇异的服饰,借来比喻自己的高尚品德和正确的政治见解。《渔父》有:“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这“奇”字就是“奇异”或者“奇突”。  相似文献   

3.
《教师法》第六章第25条对教师的待遇作了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倪林生老师认为这句话中的“不低于或者高于”“似欠严密,有违逻辑”(见《语文学习》94年第7期《关于〈教师法〉第25条行文的商榷》一文,以  相似文献   

4.
高中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六册(人教版)《信陵君窟符救赵》一文中“留军壁邺”的“壁”,课文注为“驻扎”是不准确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壁”为“军营”.《辞源》释“壁”为“军垒”:此处应为名词动用.是“筑起壁垒”或“筑起军营”之意古时说军队驻扎用“军”或者“屯”,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三四八年(秦孝公十四年)秦国的“初为赋”(《史记·秦本记》)究竟是“初为”田赋,还是军赋,或者是口赋?近年来有些学者否定田赋或者军赋之说,提出了口赋之说.如林剑鸣先生在他的新著《秦史稿》中就说“初为赋”是中国“最早的人头税,也就是……口赋”(第190页).熊铁基先生在《秦代赋税徭役制度初探》一文中说:“‘初为赋'就是‘初为口赋'”(《华中师院学报》1978年第一期,以下简称《初  相似文献   

6.
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27课)中,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笔者过去听课,曾发现有的老师把其中的“或……或……”视为连词,解作“或者……或者……”,用来表示选择关系,即:人总是要死的,或者死得比泰山还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名字,很多像是绰号,例如“阿Q”。“孔乙己”、“花白胡子”等。研究显示,这些名字,都寓含着一定的意义,或者表示嘲讽,或者说明社会地位,或者体现人物性格,或者表示美好的祝愿。1.表示嘲讽。不少人物名字本身就有一定的嘲讽意味。例如《孔乙己》一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的名字,就是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变化而来的。这六个字本来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的缩写,鲁迅把“已”改为“己”,用这‘华懂不懂的话”作为人物的名,正是对具有迂腐性格人物的有力嘲弄。2.说明身份地位。《孔乙己》中的“丁举…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了”不是时态助词、语气助词或者动词,而是另一种的语助词。一般的时态助词、语气助词“了”附着在动词,形容词或者句子后,起辅助作用。但是我们探讨的“了”没有这种作用,很象连词,而并不是连词。这种“了”在《水浒传》里经常出现,可是《水浒传》以后的近世白话小说里出现得少了。  相似文献   

9.
最近,北京市12届人大常委会第8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该法规对近几年未成年人保护中遇到的新问题作了具体规定。未成年人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和学校,因此《条例》在家庭和学校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方面作了比较细致的规定。例如,第17条规定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教育制止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未成年监护人的行为,包括“擅自夜不归宿”;“不满16周岁,未经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许可于22时以后外出”。另外,《条例》还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保证适龄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不得让其中途退学。因…  相似文献   

10.
《说文》说:“菜,草之可食者。”《尔雅》郭璞注说:“凡草菜可食者通名为蔬。”“菜蔬”或者“蔬菜”就是日常作副食品用的草本植物,其中有些原产于我国,有些自国外传人。  相似文献   

11.
沈彬 《成才之路》2009,(4):I0004-I0004
《新华每日电讯》2月17日刊载《大学生如何从“精英”到“普通劳动者”》一文,称大学生要摆脱“精英心态”,甘做“普通劳动者”,只要“不挑不拣”就有工作岗位。然后上海一家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抱怨说:他的公司在上海虹桥机场附近新开了一家商务酒店,酒店前台需要3名会日语的接待员,月薪3000元以上,不过“就是招不到人”。前来面试的大学毕业生,或者嫌“工作过于简单”,或者抱怨薪酬不理想。  相似文献   

12.
细细地品味一些优质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共性:学生或者有了柳暗花明的顿悟,或者有了释疑解惑的愉悦,或者有了凝神屏息的沉思,或者有了热泪盈眶的感动,不经意就获得了一份智慧,一份感动。如果说《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是学生的智力游戏,那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就是拨动学生心弦的艺术,让学生的心灵在真诚的交流中收获感动。阿基米德曾经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我们品德学科的教师说:“总有一个视角,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后,震撼过无数读者的心灵,启发人们思考美好的未来,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桃花源记》为何产生这样大的艺术魅力?前人已有纷繁的评述和探讨,或者说是“田家风味”,或者说是“艺术之宫殿”。……它到底给了人们  相似文献   

14.
《养生主》和《大宗师》中出现的“悬解”这个关键词,是解读《庄子》的重要线索之一.历代对“悬解”的解释主要分为以郭象为代表的“适性”和以成玄英为代表的“空幻”两种观点.读《庄子》不能仅仅立足于文学立场或者先贤注疏,也可以尝试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悬解”这个词,在春秋战国时代不是庄子一家使用,因为“悬解”是一个有着共识基础的词语.联系庄子的时代以及《庄子》文本中的线索,“悬解”应该是一种带有宗教性质或者一种刑罚性质的遗留物,衍至后世才将之内涵固定化而成为一种表达生命状态的词语.  相似文献   

15.
韩玉珍 《师道》2009,(12):13-13
《义务教育法》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教师法》规定“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要给予教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文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曾想,  相似文献   

16.
法律小辞典     
1、《义务教育法》第11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2、《宪法》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17.
《中山狼传》使用了“毛宝放龟”这一典故,作注者均注毛宝“为东晋人”。但《中山狼传》写的是春秋时代晋国赵简子猎狼的故事。引用东晋典故显然不合情理。这一差错,或者是作者马中锡的疏忽,或者是尚有作注者未见到的史料。  相似文献   

18.
在《五经正义》中,多处出现“无得”(或者“勿得”、“毋得”)被用于文头,表示对方禁止的语气。与其使用“无得”,比起文言文来说,更普遍使用的是“无”(或者“吻”、“毋”)。就是说“无”加上附加成分“得”。 本文根据《五经正义》和其他六朝期间的典籍中的“无得”及与其关连词语“欲得”、“不得”和“安得”等的用例来考察“得”的接尾语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学生爱“挑刺”,因着他们的灵光闪现,我也乐在其中。学习巴金的《繁星》(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时,有学生质疑文章第一节第二句好像是病句:“……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密密麻麻”与“繁”应该属用词重复。是否可以改为“……我最爱看天上闪烁的繁星”?我赞叹并鼓励。学习鲁迅的名篇《社戏》时,不少学生问:“‘……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一句中的‘或者’‘也许’是否也是用词重复?”我微笑着说:“有理由吗?”孩子们来劲了:“《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或者’有两种解释,其中一种就是‘或许’,而‘或许’就是‘也…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人们向来把“罪行悲剧”与“过失悲剧”混为一谈。俄国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曾说:“人所以灭亡或者受苦,是因为他犯了罪行或错误,……这种冲突的原因,往往是由于罪行,或者由于犯罪的激情——这一连串罪行的根源;奥瑟罗和麦克白斯便是个例子。”车尔尼雪夫斯基将《麦克白》和《奥瑟罗》看成是同一类型的悲剧,实际上前者是“罪行悲剧”后者则是“过失悲剧”。“罪行悲剧”与“过失悲剧”是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