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观察能力着手 提高学生兴趣  观察能力是自然教学的基础 ,是学生直接参与对现实事物的有意感知 ,提高学生的这种目的性和科学性。例如 :我在教学自然课《溶解》一课时 ,先让学生把白糖放入有开水的杯子里 ,接着让学生观察杯子里还有没有白糖 ,学生立即行动起来 :“我看见白糖‘化了’” ;“我嘴里尝到了甜味”。我抓住时机提问 :白糖怎样“化了” ?“化”到哪里去了 ?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认识到白糖在水里变成极小的看不见的颗粒 ,均匀分散在水中这个现象最后被学生总结出来 :“溶解”。2 加强学生对实…  相似文献   

2.
《大气压力》一课,实验材料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就不能充分感知,很难把“吸”和“压”弄明白。根据学生的实际,我选用了杯子(两个,其中一个是一次性塑料杯)和一次性注射器作为主要实验材料。要学生利用杯子通过充分的感知和分析,明白在一吸一呼的实验过程中,包含了: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杯里的空气和杯外的大气压力相等则相互抵消等科学道理。 1.“你能让杯子罩在嘴上不掉下来吗?” 2.“你是怎样做?”(将杯罩在嘴上,往里吸气后憋住,杯就掉不下来,紧紧地吸在嘴上,用手都很难把它拿下来)。  相似文献   

3.
课间休息,一女生来到办公室:“李老师,我想借个杯子喝水服感冒药。”我坐在椅子上,用手指了指角落的书柜:“喏,第二格抽屉里有,自己拿吧!”学生找到杯子,自己倒开水服了药,说:“谢谢李老师!”然后走了。上课了,是作文课。学生在下面写作文,我在讲台上批改作业。这时,手中的红色圆珠笔没油了。于是,我轻声地问前排学生:“谁有红色圆珠笔,借来用用?”虽然是轻声,但许多学生都听见了。于是,坐在前几排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从书包里拿出文具盒,然后以最快速度打开,找出圆珠笔,他们纷纷把握着笔的手伸向我:“李老师,用我的笔吧!”“李老师,用我的!…  相似文献   

4.
动手能力的形成往往是从观察、体验活动中诞生发展起来的。比如:“怎样测定物体的温度”,当学生用视觉和触觉判断出两杯水的不同温度后,教师让他们说出盛有热水的杯子里的水有多热?热到什么程度?而另一只杯子里的水是凉的,又凉到什么程度时,学生是一时答不上来的。这时,只要教师稍加启发再让他们说说用什么可以准确地测量出水的温度时,很快“温度计”三个字便从他们的口中进发出来。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本着“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胆探索,勇于改革,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一、学生自己评价与互相评价相结合1.自评。自评就是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如,每上完一堂课,我们就让学生反思:“这堂课我学会了什么?怎么学的?”“我明白了什么?”“我还有什么疑惑?”“我有什么好的建议?”另外,我们还鼓…  相似文献   

6.
老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该先有一桶水。不错,现在的教师身上都有几桶“水”。但是,我们更要进一步考虑怎样才可以把这杯“水”,甚至把这桶“水”全都送给学生,并让他喝下去,变成自己的水呢?一、循循善诱,为学生倒上一杯水我曾接手一个新班,面对没有一点英语基础的学生,他们只会跟我说中文。学生Tom跟我打招呼:“老师好。”我会指着自己说:“I‘m M iss Y ang.”并对他说:“H ello,Tom.“下次他就会说:“H ello,M iss Yang.”遇到语文、数学老师,他们也会用英语问好。进入课室时学生会有礼貌地说:“报告!”这时我会走到门口,跟他们一样行队礼,说:“M ay Icom e in,please?”下次,学生也会这样说了。有一次,有个学生说:“M ayI com e in,please?”我突然想起一个chant,就说:“One two threefour,com e in please and shut thedoor.”没想到记忆力不错的学生把它记心里了,下次就用上了。这样一点一点的积累,学生杯子里的水越来越多了。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喝下水在讲到Air这一课时,我做了一个小实...  相似文献   

7.
“金属为什么会导电呢?”“金属一般都是固体,而水银为什么不是呢?”“我还想知道金属都会生锈吗?”“有些食品里含铁,我们要不要吃铁呢?”探究活动始于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我们提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尤其鼓励学生提出好问题。而当孩子们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如果老师只是草率处理,很可能扼杀学生的好奇心,使得他们的思考到此为止。那么我们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呢?1承认自己的不足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问到教师知识的盲点。这时我们可以很坦率地对学生说:对不起,这个问题老师也不清楚。你不必担心这样做会引起学生的嘲笑,相反它能让学…  相似文献   

8.
1 从观察能力着手提高学生兴趣 观察能力是自然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直接参与对现实事物的有意感知,提高学生的这种目的性和科学性.例如:我在教学自然课<溶解>一课时,先让学生把白糖放入有开水的杯子里,接着让学生观察杯子里还有没有白糖,学生立即行动起来:"我看见白糖‘化了'";"我嘴里尝到了甜味".我抓住时机提问:白糖怎样"化了"?"化"到哪里去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认识到白糖在水里变成极小的看不见的颗粒,均匀分散在水中这个现象最后被学生总结出来:"溶解".  相似文献   

9.
杯子:“我寂寞,我需要水,给我点水吧。”主人:“好吧,拥有了想要的水,你就不寂寞了吗?”杯子:“应该是吧。”主人把开水倒进了杯子里。水很热,杯子感到自己快被融化了,杯子想,这就是人生的状态吧?  相似文献   

10.
自然教学也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讲“大气压力”这一内容时,我让每个同学利用身边易于找到的物品制作学具,用自己制作的学具,按照课本中的实验1自己表演:将一块纸板盖住装满水的杯口(杯里不要有气泡),用手按住纸板,把杯子倒过来,松开手。“纸板会掉下来吗?”同学们议论纷纷,发表了几种  相似文献   

11.
《教育科学研究》杂志2004年第2期刊载的李镇西老师题为《老师,用我的笔吧》的文章,颇耐人寻味。这篇文章从一件寻常不过的事情谈起。说的是:有个女生到办公室借杯子喝水服药。李老师说:“杯子第二格抽屉里有,自己拿吧。”后来老师上课时,圆珠笔没油了,便向学生借笔。学生们都说“用我的”,而那个借杯子的女生却抢先把笔递到老师手中。事情就这么简单。难得的是李老师由此而想得很多: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时,我连想也没有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她,而在我向学生借笔时,学生为什么没有对我说“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进而依此类推,“推”出以往师…  相似文献   

12.
1 原实验 现行小学中高年级《自然》第一册“怎样认识物体——空气”一课中有一个实验: 小林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别人清楚地看到,他把第一个杯子里的空气“倒”进第二个杯子里,又从第二个杯子倒回第一个杯子里。你试着想办法做一做。 现作“翻译”如下: 实验目的:将甲杯中的空气“倒”入乙杯中,再倒回甲杯中。  相似文献   

13.
幽默之页     
自省一天,有位学者向一位著名禅师问禅。禅师先是以礼相待,却不说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客的杯子,杯子里的水已满,但禅师还在继续注入。这位学者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终于不能沉默了,大声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能再倒了!”“你就像这杯子,”禅师说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让我如何对你说禅?”禅师是有道理的。有时候,如果我们只抓住自己的东西不放,就很难接受别人的东西。对于有些人来说,放弃不是失败,是智慧。取舍医生问病人是怎么骨折的,病人说,我觉得鞋里有沙子,就扶着电线杆抖鞋,他妈的有个人…  相似文献   

14.
一得集     
“来,干杯”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机关幼儿园一园唐杰活动结束后,我端起杯子想喝水。这时,宇宇端着杯子走到我面前说:“老师,我想和你干一杯。”“好呀,希望你越来越聪明!”说着,我轻轻和她碰了一下杯。宇宇高兴地把杯子里的水喝了个底朝天。旁边的几个小朋友看见了,也端着杯子要跟我干杯,特别是几个不爱喝水的小朋友也拿着杯子朝我喊:“老师,还有我呢!”看到这种情形,我想何不用“干杯”来激发孩子们喝水的主动性呢?于是,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关于喝水的谈话,并由他们自己制定了规则,如:要轻轻碰杯,不要大声吵嚷等。再到喝水的时候,孩子们主…  相似文献   

15.
掌声响起来     
三年级硬笔书法比赛刚结束,负责收作品的徐明同学说了一句:“老师,你看这是张小伟写的。”“肯定又是一团糟!”对于这个无药可救的孩子我不抱任何希望。当我漫不经心地拿起张小伟的书法作品时,立刻愣住了,这是他写的吗?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张小伟这个因智力问题从没有完成过作业的孩子,是什么原因让他今天如此出色?我带着疑惑,将其所写的钢笔字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学生,并让学生猜猜这是谁写的。结果呢,一连四五个学生都没有猜出。这时我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想不想做游戏?”一听做游戏,学生就来了劲头,齐喊“想!”“那你能猜出…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科学探究学习(一)教师在学生科学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的两个问题1.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科学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很大程度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好学好问的天性为这种教与学提供了必要条件。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学生,而要努力创造问题的氛围和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教师要巧妙地将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科学的愿望。2003年10月7日在山东省滨州市召开的“小学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英国的科学教育专家June Mitchelmore女士为与会者讲了下面这个发生在她自己身上的耐人寻味的故事。案,却没有学会任何好的技能。(2)问孩子问题好吗?当你问孩子问题时,你在帮助他们思考,你让他们为找到答案而尽自己的责任。(3)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好吗?如果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那他们的技能就会得到发展,他们知道上哪儿去找答案。我的三个女儿都已经结婚,她们都是科学家。她们也不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2.放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动脑思考、亲自感知。科学教师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去观察、去实验、去收集整理资料,去进行思维加工,自己发现、总结结论,发现新知。每节课给学生多少独立做科学的时间,是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教师要让学生自主、自行探究知识,又不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如何去探究呢?兰本达教授说过:一节课,如果有一半时间教师在活动,一半时间是学生在活动,这个教师只是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民主、宽松的氛围,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尝试,让学生动脑去想,动手去做,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1 自主选择探究内容自主、可选择的学习内容为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假设、无拘无束地探究。例如,在教《耳朵的科学》一课时,我提出:“关于耳朵的科学,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思考片刻后,有的说:“想知道耳朵有哪些器官?”有的说:“想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有的说:“耳朵各部分有什么作用?”还有的说:“动物的耳朵和人的耳朵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提的问题自由研究,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就进入到探究中去了。  相似文献   

18.
中师物理中“空气的湿度”一节,内容较少,疑难颇多,学生往往感到抽象、枯燥。那么,怎样在教学中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提出几点浅见。一、提出疑难问题,启发学生自己解疑。课文指出:“在一般室温范围内,1立方米空气里含有水汽质量的克数,跟水汽压强的毫米汞柱的数值近似相等”。怎么得出的?我让学生从理论上加以证明。首先,我提示学生可以把水汽近似视为理想气体,让他们自己动手推导出水汽压强p和水汽密度ρ的关系式;p=RTρ/μ。  相似文献   

19.
蒋丽英 《四川教育》2006,(10):28-29
案例一:“8和9的加减法”片断师:学了“9-8”以后,请同学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生1:老师,8减9等于多少?师:8大还是9大?生2:9大,8小。师:既然8小9大,那8怎么能减9呢?不能算。生3:老师,能算。师:能算?怎么算?生4:8-9=-1,我妈这样教我的。师:(武断地)这是你们以后才学的知识,现在不必探讨了。反思:让学生质疑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他们将困惑毫无保留地提出来,借此拓展他们发现问题的视野和思考问题的深度,使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有独立见解的人。教师不能因为课堂意外(学生把负数引进课堂)而乱了阵脚,更不能为…  相似文献   

20.
美国教师露西在中国教大学生英文写作 ,她的课深受学生的欢迎。然而令她烦恼的是 ,每当她询问学生有没有问题时 ,同学们都会紧张地埋下头来。露西不明白 ,为什么美国学生的问题多 ,而中国学生不爱提问?是他们全明白了吗?其实中国学生的疑惑也很多 ,可是他们脑海里压根就没有提问题的意识。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经过十多年的教育 ,已经建立了这样的一个信念 :回答问题错误或提出荒谬的问题 ,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和嘲笑 ,有谁能保证自己的回答和提问每次都是正确的 ,不被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