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本课是节选的两则日记,它展现了一幅幅千姿万态、色彩绚丽、富有艺术魅力的图画。我们读了之后,就象亲历其境地看到了大好河山的壮丽面貌,顿时涌起一股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这两则日记不同于一般的山水游记,它是由叙述、描写、议论三者结合起来的优美而完整的散文诗。针对这些特点,其教学目的可确定为: (一)指导学生体味本课抓住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描写景物,展现自然面貌的写法; (二)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本课在组织材料上对引用、过渡、对比、议论等手法的运用; (三)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文言词的用法,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为独立阅读古文打好基础; (四)本课是阅读教材,重点应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欣赏和分析能力上。二、问题讨论  相似文献   

2.
一、陆游和《入蜀记》宋孝宗乾道中,朝中抗战势力抬头,因“鼓唱是非”之罪一度被罢官的陆游复被起用。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陆游“得报差通判夔州”(《人蜀记》卷一)。因染病,迟至第二年夏初始离开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赴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水亭有怀》),此次赴任所,历时一百三十多天,行程五千余里,写下六万余字日记。陆游以日记形式记录沿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结集为《人蜀记》。  相似文献   

3.
一、题解:本文为两则日记,实则一篇山水游记,作为山水游记,本文又别具一格,除描述山水景物、名胜古迹外,不时引用名人诗句,或借以表达观感,或作名物考订。这不仅长人见识,又使人读来兴味盎然。同时还插入议论,对景物风光略作比较评论,点明景物风光所各具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五册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有些注释不妥,撮举两点,以供同行商榷。一、文章第一段中的“及抛江过其下”,这句的注释是:“抛江,抛锚停船于江中”。这不仅与原意相违,尤其不符合水上航行的  相似文献   

5.
高中第五册《过小孤山大孤山》一文的解释至少有一处不周全,一处不周密。如p193注释⑦:“[与江山相发挥]指楼观亭榭与山色相辉映,……”其中,江字未作诠释,此词宜作下面解释:“指楼观亭榭与水色山光相辉映……”又如该文p192注释⑤:“[烽燧(suì)]  相似文献   

6.
先说《六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五册》(以下简称《课本》)把《过小孤山大孤山》(以下简称《课文》)中“抛江过其下”一句中的“抛江”注释为“抛锚停泊于江中”,我认为是不对的。《六年制中学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文言文译释》(以下简称《译释》)译“抛江”为“弃船”,并附注“离开”,我以为也有美中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五册《过小孤山大孤山》第一段末尾一句是这样标点的: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深秋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笔者认为“故得尽见”后面那个逗号是多余的。因为“故得尽见”的“见”与它后面的宾语部分意思连接很紧凑。一般在动词谓语与它涉及的宾语之间不应用标点。所以正确标点这句话,应是: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深秋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相似文献   

8.
陆游于1170年闰五月至十二月二十七日写成的《入蜀记》,记述由浙江出发,一路上经运河,历长江,入三峡,沿途山川形势,蜀道风光,处处画图徐展,引人入胜.经教材编者标题为《过小孤山大孤山》,就是作者路过大、小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全文按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第三段是第二部分.下面试略作补注、解说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了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教材对“烽燧”注释为:“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间燃的火叫烽,白天烧的烟叫燧。”笔者查阅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发现该书对“烽燧”注释为:“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报警叫燧。”教材注释与该词典的注解正好相反,那到底谁正确?  相似文献   

10.
译文宋孝宗乾道六年八月初一,乘船经过设置烽火台的江边小山。南朝从现在的湖北鄂城县到江苏镇江之间,分布设置报警的烽火,这个山上所设置的烽火台即是其中之一。从船中远看这座山,感到山高突起而上平罢了。及至抛锚停船于江中又从山下经过,见到裂缝的和有洞的岩石,形状怪异奇特多种多样,颜色光泽洁净湿润,使人感到也和别的岩石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了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教材对"烽燧"注释为:"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间燃的火叫烽,白天烧的烟叫燧."笔者查阅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发现该书对"烽燧"注释为:"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报警叫燧."教材注释与该词典的注解正好相反,那到底谁正确?  相似文献   

12.
公元一一七○年八月一、二日,大诗人陆游赴夔州任通判职,乘船溯江而上,写下了这两则日记。作者以简练朴素的笔墨,记述了小孤山、大孤山的见闻,章法井然、疏密有致,引人入胜。这两则日记可以分为三幅画面。第一幅画:烽火矶石,峥嵘突兀。这篇日记从烽火矶着墨,不是“有见必录”,而是借景抒情,表达作者坚持抗战之志。或者说,作者由于有这种壮志未酬的抱负,所以见烽火矶而产生感慨,但又未便言明,故借景物以寄托。  相似文献   

13.
14.
陆游的散文在南宋“几乎可称独步”。《渭南文集》中的《入蜀记》“领异标新”,而其中的《过小孤山大孤山》更是这“可称独步”的散文中的佼佼者。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陆游携家眷由家乡山阴赴夔州通判任。他取道长江,经过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于同年十月抵达夔州。一路上他游览了山  相似文献   

15.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这首《过香积寺》诗同《田园乐七首》、《鸟鸣涧》、《积雨辋川庄》等诗篇一样,是作者后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诗人在描写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对现实非常冷漠的心情。其艺术特色表现为: 一、动静结合。“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写古木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可见深山之荒僻与幽静,忽然“嗡嗡”的钟声在深山中缭绕,使本来就很寂静的深山显得越发安谧。前句写静,后句写动,以动衬静。“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意思是泉水由于受到危石的阻挡,发出了沉的响声,照在青松上的阳光,由于山高林密,气候阴凉,给人寒冷的感觉。“咽”写出了泉水在嶙峋的岩石之间流动所发出的幽咽之声,如此低微的声音诗人居然能听到,可见深山之“静”;阳光照在松林上给人冷的感觉,可见深山之“幽”,前句写动,后句写静。刘熙载《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王维深谙此道,静之精神写不出,以声写之。且看他的其他诗作:《酬诸公见过》“雀噪荒村,鸡鸣空馆”;《鹿柴》“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结构、语言、意象、典故、心理描写等方面分析《小团圆》的艺术特色。文章认为《小团圆》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复杂精巧、语言的繁复精炼、意象的繁多含蓄、典故的丰富贴切、心理描写的细腻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7.
《小世界》是英国著名学院派作家戴维·洛奇的代表作,也被认为是其巅峰之作,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色。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后现代手法,诸如互文性、戏仿、拼贴、反讽、复调、狂欢化、语意的不确定性、开放式结尾等。该文试图结合文本分析这些后现代手法在小说中的具体运用,以探求《小世界》之所以能成为雅俗共赏的经典畅销书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冰心的著名散文《小桔灯》,作于一九五七年一月十九日,内容是对一段往事——“小桔灯”的来历的回忆:十二年前的春节前夕,“我”在重庆郊区的一个山村,偶然中结识了一个“只有八九岁光景”的小姑娘,分手时天已黑了,小姑娘亲手制作了一盏小桔灯送我上路。从那时到现在十二年了,“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想起小姑娘和她的父母。一次邂逅而短暂的相遇,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姑娘,一盏很不起眼的“小桔灯”,为什么竟然使“我”如此难以忘怀? 十二年前的春节,正是日本帝国主义濒临灭亡的前夕。蒋介石国民党虽然被迫与共产党组成抗日  相似文献   

19.
小孤山,高八十余米,周长仅五百余米,独立安徽宿松城东南长江中。南岸与彭浪矶相望,横锁长江,江潮至此而回,素有海门第一关、楚塞吴关之称。山形酷似古代妇女头上的发髻,旧时亦称髻山。1923年陶行知先生曾沿江西上,复又溯江东下,数次往来于小孤山下。孤山虽小,但矗立长江,号令江水,阅尽世间浮沉,其形其神,深烙在陶先生的心底。他那次沿江之旅,是为推动平民  相似文献   

20.
小孤山,高八十余米,周长仅五百余米,独立安徽宿松城东南长江中。南岸与彭浪矶相望,横锁长江,江潮至此而回,素有“海门第一关”、“楚塞吴关”之称。山形酷似古代妇女头上的发髻,旧时亦称髻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