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锋 《采.写.编》2016,(3):118-118
数字出版是一种全新的出版形态,是传统出版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新技术为载体的一种出版形态。不管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还是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引导,都意味着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形成了极大影响。本文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影响力为出发点,提出了传统出版的一些转型思路。  相似文献   

2.
传统出版应该尽快向数字出版转型,实现产业升级,这是国际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这一点大部分出版人都能认识到,但对于该如何向数字出版转型,如何搞好数字出版则比较迷茫,无所适从。本文拟从教育出版、大众出版、专业出版三个方面对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三大模式加以探讨,以期对各出版单位搞好数字出版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传统出版的数字出版十大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出版单位需要扭转数字出版观念、实践的误区,从出版社、出版集团全局的高度制定数字出版战略规划,积极引进、培养数字出版人才,努力学习、积累数字出版运营经验。在传统出版转型数字出版的关键时期,牢牢把控方向、掌握主动、成就未来。  相似文献   

4.
李翠玲  孙瑾 《出版广角》2023,(18):24-29
数字出版内容建设是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任务,直接影响和制约数字出版精品矩阵的打造。数字出版内容建设体系建构包含“两种类型”“三个阶段”,“两种类型”是指转化型数字出版内容建设和原创型数字出版内容建设;“三个阶段”是指出版内容建设所包括的资源数字化、内容产品化和建构体系化三个环节。出版单位打造数字出版精品矩阵的可行性路径包括推进数字版权授权工程、实施出版资源数字化策略、推动数字资源精品化建设、建立与数字出版内容建设适配的运营体系以及推动数字出版品牌化发展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出版正成为出版企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但大多数出版企业对怎样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没有明晰的思路。本文从出版企业数字出版中心发展模式、出版企业数字出版中心主要任务、数字出版中心人才培养三个方面阐述出版企业数字出版中心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6.
数字出版行业是市场经济多元化交互式发展的新兴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数字出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出版融合背景下构建科学的数字出版体系已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此,针对我国数字出版行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从市场发展机制、人才培养、产业链衔接及监管等四方面入手,系统阐述了出版融合背景下数字出版创新发展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传统出版应该尽快向数字出版转型,实现产业升级,这是国际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这一点大部分出版人都能认识到,但对于该如何向数字出版转型,如何搞好数字出版则比较迷茫,无所适从。本文拟从教育出版、大众出版、专业出版三个方面对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三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2023年中国知网收录的数字出版主题研究文献为数据源,基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总结提炼数字出版十大学术热点,包括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特色数字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全媒体传播体系视域下的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数字出版新业态新模式、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出版、数字出版编辑人才、数字版权保护与利用、数字叙事与数字阅读研究、数字出版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数字出版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并做出相应的述评和展望,以期对数字出版学术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论数字时代的内容出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数字技术在传统出版流程中广泛应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界线已经消失,用技术属性定义的数字出版概念难以准确表述用数字技术处理信息的新型出版业态.本文深入探讨数字出版与数字内容出版的区别,分析数字时代内容出版的本质和数字内容产品的主要形态,诠释数字内容出版的全新概念.  相似文献   

10.
数字出版在出版产业结构中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其低成本优势给传统出版带来巨大冲击。【目的】鉴于此,需要从政府的产业规划、重新调整各自的定位、建立合理的盈利模式等方面入手,研究两者的融合,推动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方法】文章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探讨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路径,在改进出版管理体制、整合出版机构的基础上,推进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有机融合。【结论】数字出版应当充分吸收传统出版的优势,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出版,同传统出版在互补、借鉴中走向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化的出版产业格局。  相似文献   

11.
数字出版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一些疑问也随之产生.本文针对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关系是什么、开展数字出版是项目驱动还是全面铺开、出版社是否应该保留数字出版部门、到底什么为王、数字出版工作的发展方向是哪些、出版改变了吗等六个问题进行解读,希望能给出一些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2.
数字出版的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数字出版的概念与定义 数字出版既是一种全新的出版概念,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出版手段和方式,它涉及到出版属性、出版产品、出版流程及出版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弄清楚数字出版的本质及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演变过程,有助于出版工作者明晰自己的行业特点及发展趋势,也有助于管理者对管理过程和方法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定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中外数字出版法规政策与产业的关系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我国数字出版法规政策的某些问题对产业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而在分析欧美数字出版法规政策促进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后,结合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应进一步发挥法规政策对产业发展的三大积极作用,即保障、引导、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新新 《编辑之友》2022,(10):79-87+112
文章认为中国特色数字出版话语体系的建构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达体系,新范畴旨在解决数字出版话语框架问题。首先,指出数字出版范畴是反映数字出版本质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数字出版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是数字出版客观存在于脑海中印证、固定和积淀下来的重复认知模式和框架。继而,文章提出数字出版范畴体系建构的自主原则、学术原则和开放原则三个基本原则和实践抽象、范畴继承、范畴改造、范畴移植、范畴融合、范畴扬弃六个建构方法。随后,文章概括了由数字出版本体论、运行论、进化论、主体论、客体论、价值论、方法论范畴所构成的范畴体系框架结构。最后,文章提出了数字出版范畴体系是由元范畴、核心范畴、基本范畴和普通范畴所构成的逻辑统一体,并重点论述了15个基本范畴、调节和治理两大核心范畴以及数字出版这一元范畴。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出版已经成为一种新型出版形式.数字化阅读已被人们广泛接受,阅读和学习习惯发生巨大转变,然而数字出版的兴起并不意味着它会取代传统的纸介质出版,文章就数字化出版的优势进行概述,并就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的关系和冲击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媒体、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快速普及,一场席卷全球的数字出版大潮已汹涌而至,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驱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催生了一系列新兴出版业态和新的表现形式,极大增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2022年821篇数字出版研究为数据来源,基于数理统计与内容分析方法对我国数字出版研究进行全面述评,尝试归纳数字出版研究最新的要点和未来的演进方向。2022年我国数字出版研究的主流议题包括数字出版基础理论、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数字阅读与版权保护、数字技术赋能出版应用、国际数字出版发展态势。展望未来,数字出版研究还需进一步增强研究自觉性、丰富研究方法和工具、拓展其知识体系的广度与深度,形成“数字出版的中国理论”和“中国的数字出版理论”,不断推动数字出版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双方的优势,是当前出版人进军数字出版的最大期望和心理前提.传统出版人在现实中最大的担忧和障碍,则是数字出版没有形成统一的商业赢利模式.问题在于,数字出版是否能够形成统一的商业模式,在统一的商业模式形成之前,数字出版的做法中有哪些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数字教育出版是数字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数字教育出版,提升数字教育出版水平,应遵循取材性、实用性、操作性、区分性四大原则,同时在可定制性、动态实时更新、富媒体技术、教学软件辅助、个性化推送、全过程、多媒体互动等七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20.
数字出版为何难以受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出版是指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的出版和发行方式。它主要有在线阅读、电子图书(e-book)、按需印刷(POD)等形式。目前,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呈现出“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热的是数字出版物的制造商、销售商及数字图书馆的经营等,出于对产业前景的信心,为了培育市场而乐此不疲。冷的是作、出版社,对数字出版仍存在诸多疑虑,不愿意授权给数字出版商,造成数字出版内容的缺失。因此,分析出版社对数字出版不感兴趣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