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扩招得以进行的根本性原因,是大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政策.因为按照我国以前大学毕业生包分配工作的政策,在政府没有把握能够为毕业生安排工作的情况下,扩招是无法进行的.而"双向选择"政策在制度层面上为高校和政府解除了这方面的压力,使他们无须为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安排承担责任,保证了扩招活动的进行.然而,也正是这项活动,对高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暴露出了高教制度和思想方面的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题,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既有高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与社会需求不足的供需矛盾,也有高校、大学生自身和用人单位等方面的原因。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等多方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的。一、当前就业形势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体制不断变革,在本世纪初,为了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需要,高校大学生就业政策由"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向"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转变,在就业政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这使得我国原有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统包统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彻底为"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就业制度所取代,导致了大学生及社会就业观念的一度不适应.  相似文献   

4.
浅析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原有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统一分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逐渐被"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就业制度所取代。同时,面对着国家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政策和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的大学毕业生走上了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有了一套新的人才选用标准,这就给高校和大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考验。高校扩招之后,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本文试图从高校和大学生两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举办校园招聘是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现实选择.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面临着"买方市场",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下,大学面临着"就业率"指挥棒的强大压力,纷纷主动出击,邀请用人单位进入校园,在自家院内搭建推荐平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双向选择的便利机会.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本文就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想观念、高教改革、毕业生自身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思考,在此基础上寻找相应的工作策略。  相似文献   

8.
关于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从高校扩招、经济发展状况、政府政策与服务、高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观念等方面,剖析其社会成因,并着重就大学毕业生就业从政府、高校、毕业生三个层面,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正朝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方向进行,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突破了国家包分配的观念和体制,初步实现由政府调控指导,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  相似文献   

10.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建国60年来,我国的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经历了"统包统配"为主要特征的计划调控阶段和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为特征的市场调控阶段.在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中,影响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的深层结构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集权政治体制以及教育哲学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的转变;制度呈现强劲的路径依赖主要是政府对毕业生资源的理性选择;政策变迁的动力是政府的立法行为以及毕业生自主择业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高校要主动为大学生就业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与世界经济的逐渐接轨,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显现出诸多新特点:就业制度已由过去的"统包统分"改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将"一次就业率"作为考核高校工作的重要指标,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扩招带来待就业人数剧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质量;这些都将极大地增加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压力.因此,如何为大学生就业铺路,将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本文对已同用人单位签约的应届毕业生和近五年已就业的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自己的构想,旨在探讨如何通过高校的育人工作和大学生的自我完善,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2.
政府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扩招造成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加之全球经济形势趋紧、社会新增工作岗位匮乏,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了一个广为关注的社会问题,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各级政府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笔者从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应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若干探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有待完善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和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场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但由于市场的社会客观环境体系尚不配套,以及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经历了一个从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以及灵活就业不断变化的过程,随着政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也日益完善。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还存在许多问题,包括高等教育改革进展缓慢、政策缺乏统一的中长期规划、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鼓励创业的政策可操作性欠缺等。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推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就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大学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也由国家指令性分配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和逐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制度改革。由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滞后,毕业生的价值观、人才观和就业观存在偏差,产生择业期望值过高的趋势,针对具体情况,加强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调适他们的择业期望值。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市场的形成,以及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毕业生“国家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逐步被“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所代替。使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以及就业市场的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大学生就业已实行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制度.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是展示学校实力的过程,也是大学生本人综合素质充分展示的过程.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分析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促进高校毕业生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高等教育逐渐实现大众化,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学毕业生人数都会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且增幅较大。我国目前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政策。如何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加强就业和创业技能训练,提高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使大学生毕业后及早就业,且实现较高的就业率,就成为高等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这不仅事关大学毕业生的出路和前途,也必然影响着高校招生和整个教学工作的实施。为解决好这一课题,各高等学校都越来越重视就业教育,那么,就业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构建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就业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确立了"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面对新形势、新目标,积极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模式,健全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扩招似乎使所有家庭的子女都能受益而进入高校学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似乎使每一个毕业生在工作找寻过程中都面临坎坷和曲折的假象提醒我们注意:绝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的享有高等教育机会和享受同等层次和质量的高等教育,也绝不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都会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