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网络及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大数据已经深入到我国社会各行各业,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电视行业特别是收视率调查,电视媒体开始重新思考和探索全媒体环境下的电视节目发展路径。在此背景下,电视节目现已不局限于电视荧屏这一"大屏",电脑屏幕"中屏"、手机等移动媒体"小屏"终端分散着传统电视节目视频的受众,单一以电视终端为收视调查的手段,已难以准确反映全媒体环境下的收视结果,重建收视率调查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随着电视节目播出模式的变化,电视受众的收视方式、收视行为、收视需求和互动方式都相应发生了变化。文章在受众分化和媒介融合两个维度对受众媒介接触行为进行了研究。针对电视受众的流变,提出电视媒体应利用网络平台的互动性加强优质内容的传播,促使电视受众的回流,产生实际观看行为,并以网络平台优势,融合更多的视频用户,完成其传统观众经营方式的升级。  相似文献   

3.
随着媒体竞争的不断加剧,受众对电视经济新闻的收视要求也不断提升,如何让电视经济新闻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受众,是电视经济新闻工作者要探索的课题。电视经济新闻通过开展“走转改”活动,对新闻记者发现经济新闻事实、报道经济新闻以及创新经济新闻报道方式等都有了更好的指导,媒体记者的实践也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电视是产品营销的重要媒介通路,营销成败取决于内容汇聚受众注意力的效果。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媒介技术的变化发展,受众的媒体消费选择、使用行为都随之变迁,直接影响电视媒体的传播效果,促使电视媒体进行节目编播的调整与革新。为在日趋激烈的注意力争夺中获得更有  相似文献   

5.
社交电视:传统电视的社会化生存及其网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媒体形塑观众的收视习惯,也造成观众对传统电视的疏离,但传统电视媒体又借助网络社交视频重聚电视用户.“社交电视”通过社交网络重建电视观众群,其“弱关系”的“信息桥”功能为电视从业者积累社会资本与职业声望,也使电视观看行为不再孤立和封闭,为电视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收视选择、收视体验与技术应用平台.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等新媒体急剧发展,电视媒体内部竞争日趋激烈,受众媒体接触习惯和收视需求也不断变化,目前电视栏目平均周期普遍缩短,改版已成为电视栏目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我完善和适应性调节.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媒体格局、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媒体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新形势下的媒体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电视新闻记者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进行采访形式的创新与变革是大势所趋.本文将对电视新闻记者采访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定剖析,同时进一步探究在媒体融合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如何创新采访形式、提高采访能力、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公交车载移动电视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收听收视和获取信息的习惯,发展速度很快,但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受众对公交车载电视不满的原因主要是其节目内容和收视环境不能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求。作为在公共场合播放的媒体,公交车载电视面对多层次的社会群体,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不能放任自流。  相似文献   

9.
龚莉芬  余克东 《青年记者》2017,(14):109-110
近年来,智能电视在家庭中的使用率逐年提升,销量在电视设备中占据了大半份额,日渐成为市场主流.传承于传统电视购物模式,整合传统电商互联网营销手段,基于互联网智能电视硬件设备形成的“客厅经济”大屏购物开始迅猛发展. 智能电视带来的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电视节目内容极大丰富,传输通路无处不在,传统线性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传送方式受到了极大的颠覆.这种颠覆不仅是技术上的革命,更是电视受众收视习惯和收视体验上的改变.智能电视的产生,既与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会需要有关,又与媒体自身的转型需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李宇 《传媒》2016,(12):56-58
目前的受众理论是基于传统媒体产生的,随着媒介环境的变迁,受众的概念会自然而然地变化,其内涵与外延都会有所不同.新兴媒体环境中的受众似乎变得难以捉摸、难于把握,媒体服务与内容的精准定位变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因此,构建精准的受众图景显得迫在眉睫,这也是媒体变革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从国外新兴媒体发展以及媒介环境变迁入手,着重探讨当前受众的特征以及媒体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赵曙光 《传媒观察》2007,(10):32-34
随着电视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和新媒体生态环境的急剧改变,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和需求重点的变化令电视人难以琢磨,导致栏目平均生命周期缩短,改版成为电视栏目的常态。电视媒体的节目形态创新与观众需求的变化互相激荡,推动收视热点不断  相似文献   

12.
柳长盛 《今传媒》2016,(1):136-137
当今,媒介环境正在巨变,电视受众的收视需求也随之"升级".网络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对电视媒体的受众青睐度产生冲击,但其自身的传播弊端也为电视媒体重塑受众认同提供基础,本文将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受众的需求方式进行分析,提供相应对策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未来5G的推广应用以及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给电视大屏带来深刻影响。这一影响不仅体现在5G+AI技术带来的收视环境优化、收视体验提升,也将进一步影响受众行为演化以及电视大屏的传播价值扩散和结构变迁。  相似文献   

14.
当下,融媒体正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整个新闻媒介体系随之发生了重大变革,受众群体也出现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的分流现象.作为电视媒体重要传播形态的电视民生新闻,在这种新的背景下,欲想保持住既往的收视辉煌,就要以创新的姿态突破当下日渐形成的收视低迷困局. 电视民生新闻收视低迷之困 民生新闻报道在初始阶段,紧紧围绕本土化做文章,注重人本意识,强调发布为百姓群众所关注、并与这部分人群生存、生计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在传播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和信息技术,发挥自身传播迅速、时效性强、传播画面广的优势,很快拉近了和电视受众的距离.这种新鲜的新闻报道形式,引起了受众的广泛兴趣.  相似文献   

15.
吴文静 《视听界》2015,(2):95-97
网络的快速发展,打破了电视视频垄断的地位,激发了电视人的创新活力。近年来,新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电视正向"新、活、快"变脸。一、细分市场,创新产品当下,年轻人大量向互联网、社交媒体迁移,导致电视受众的分流、收视的摊薄。细分受众市场,科学定位电视节目,是电视台争夺市场、留住受众、提升竞争力的强身之举。中央电视台早已针对受众的收视需求和兴趣爱好,按照"新闻、财经、体育、电影、科教、纪录、  相似文献   

16.
徐琦 《新闻世界》2010,(11):169-170
2010年央视春晚因植入性广告的明显增多和节目安排引起各界广泛热议。随着我国内地电视收视环境的开放和来自各种其他媒介的介入,媒介场的改变同时带来了电视收视环境的改变。经历了二十多年发展的春晚也必须正视媒介和受众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本文从虎年春晚之争入手,分别从大众传播与媒介场变化两个方面出发,分析大众传播与综艺节目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出现阶段媒介场变化带来的受众收视环境的改变对于综艺节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析我国电视财经新闻的发展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受众对财经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媒体对财经领域的报道量也逐步加大,发展电视财经节目成为必然。但电视与财经的联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广大受众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大餐”,电视财经节目能否引起观众的共鸣,必须依据广泛、深入的市场及受众需求调查,努力办好节目,提高栏目收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民众对媒介的选择性的逐渐增多,异军突起的互联网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三网融合时代已经到来.三网融合对电视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并使其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其中包括视频内容播出方式的变化、电视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传统电视媒体内容优势、受众收视习惯的改变等等.传统电视媒体面对这样一个大趋势的到来,该如何顺应需要,不断开创电视事业发展新局面,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推动电视传播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电视公益节目以其“谋求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形成扶危济困、形成良好社会风气”①的宗旨,逐渐成为各大电视媒体争夺受众注意力资源、提升媒体形象和公信力的“收视宠儿”,并获得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本文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出发,以电视公益节目为研究对象,探讨电视公益节目的受众选择性心理,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媒体策略。  相似文献   

20.
李岭涛  张友全 《传媒》2019,(5):48-50
“90后”“00后”等年轻受众成长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成就显著的时代,这造就了他们心态更阳光乐观、喜欢创新、天马行空的独有特点,也造就了他们的媒体选择习惯与以往的群体有较大不同。年轻受众对不同媒体的使用情况、对不同媒体的选择偏好、消费倾向等都将影响着电视媒体的未来发展。面对全新的人群,电视媒体不能延续以往的策略和方法,只有找到全新的思路,树立全新的理念,培养年轻的心态,才有可能抓住年轻受众的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