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蓉 《上海档案工作》2013,(12):F0003-F0004
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但文盲率高达80%。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展开,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学习中。  相似文献   

2.
“能”阅读者“会”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图书馆杂志》2008,27(3):92-93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不能运用文字交流思想或进行必要活动的人,通常被称为"文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我国的文盲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80%.如今,随着扫盲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发展,大部分公民已经能轻松地阅读通俗书报、撰写文章了.  相似文献   

3.
为在构建和谐云南、服务中心工作、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推进我省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新的贡献,本刊编辑部决定新增加"史料公布"栏目,重点对全省的重要档案、特色档案予以选登公布,从而加大对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突出介绍各地馆藏精品档案,以飨读者。为配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本期特选登一组云南省档案馆馆藏建国初期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生活新风貌的照片。虽然新风貌已成为旧历史,但从这组照片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新中国对边疆民族的深切关怀与眷顾,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4.
《浙江档案》2004,(2):35-35
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和前苏联是如何实现贸易交往的?中国又是如何在朝鲜停战问题上发挥作用的?2004年初,首批共4545件记载新中国建国伊始外交活动的珍贵档案向社会开放。消息一公布,外交部开放档案借阅处就电话不断,第一位来查询、调阅档案的是社科院的一位研究人员。媒体记者对此显示了更浓厚的兴趣,除北京当地媒体外,借阅处已经接待了包括朝日新闻、共同社、朝鲜日报等国外媒体的数十位记者。开放的有绝密级文件首批开放档案是外交部于1949年至1955年间形成的,主要反映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对外关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其中有的过去发表过,如周…  相似文献   

5.
<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眉山市东坡区档案馆以实际行动宣传英烈、学习英烈、缅怀英烈,专门开展了对馆藏"烈士档案"的编研工作,组织编印了《东坡区馆藏革命烈士档案汇编》。作为档案人,我接触的档案成千上万,有文书档案、经科档案,有声像档案还有实物档案,有建国初期的档案也有民国甚至清代的档案,但任何一种载体的档案、任何一段历史时期的档案、任何一份内容新颖的档案都没有像这次接触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三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中央和地方组织编写和出版了多套识字类教材.这些教材既体现了时代性、政治性等特征,又考虑到学习者认知心理和科学识字方法等因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群众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材料,其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对今天的识字类教材编写和出版仍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1958年下半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山西万荣县广大群众掀起了注音扫盲和推广普通话的高潮。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有好多文盲学会了汉語拼音,掌握了无师自通的识字工具。但当时的注音读物少,满足不了群众阅读的需要,直接影响到扫盲运动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共万荣县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1959年7月8日起,创办了“万荣拼音报”。“万荣拼音报”的前身是贾村公社主办的“汉語拼音报”。这是一种石印的报纸。在“万荣拼音报”创刊以前,它起了不小的作用。但当注音扫盲  相似文献   

8.
建国初期中国大陆电影审查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初期,中国大陆存在国营和私营两种电影制片机构,相应地也有两种制片和审查体制.对于国营制片机构,电影管理部门建立并执行了严格的审查制度:对于私营制片机构新摄制的影片,则几乎完全放弃了事前审查.1951年5月,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发起了"<武训传>批判运动",确立了"运动性审查"[1]这样一种电影审查方式,并成为惯例,在今后的政治运动中经常被应用.  相似文献   

9.
2011年,网络社会热点有愈演愈烈之势,使其逐渐形成一场新的运动——新公民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新公民。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我国的新公民形态逐渐从现实走向网络,开展了一场与中国社会博弈的新公民运动。有人评价说微博将成为媒介批评的新阵地,是构建公共领域的平台,是我国新公民运动的"新战场"。微博在我国的诞生和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话语权和知情权,掀起了一场新的公民运动,新公民由此诞生。本文试在微博时代背景下,探究微博在新公民运动中公民的权利特点。  相似文献   

10.
正档案,意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我国是一个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历史记录之一的档案,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的发展历史也成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档案是历史的载体,是历史前进的证据,中国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档案的发展史,下面,笔者对有史以来直至先秦时期的档案发展做出简述。一、原始社会时期的档案有一种说法认为:"文字的产生是档案形成的基本  相似文献   

11.
刘艳 《档案管理》2011,(6):66-67
"档案行政管理"是档案工作者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档案"为主题的165778篇文献中,有13301篇使用了"档案行政管理"一词,占8.02%。本文以中国知网文献为样本来源,对我国档案行政管理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对于熟悉新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历程的人来说,曾三是一个不可不被铭记的名字。他是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不仅见证了新中国档案事业由起步走向成熟的曲折历程,还在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档案事业发展思想。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新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历史,深度挖掘曾三的档案思想,重点分析了曾三档案服务观的形成及内涵,探寻其对档案事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郑艳 《北京档案》2017,(12):48-51
"冬学"是我国农村冬闲时间开办的学校,是乡村扫盲和农民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共有文盲、半文盲约75万人,其中农民23万人.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1] 1949年11月,北京市布置郊区冬学工作,开展农民教育.从1949年到1956年,京郊冬学发展为群众性的学习运动,形成了"村村有冬学,处处读书声"的学习氛围.本文以北京市档案馆馆藏的冬学档案为依据,对京郊冬学运动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成效做一初步梳理,以丰富北京地方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家庭档案是近年来民生建设中出现的一个新生物。建设家庭档案是有效开展民生服务事业的重要开端,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新契机。只有把家庭档案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的定义中。“文盲”指的是不能读书识字的人。重庆西南大学扫盲中心编写的《新编实用扫盲教材》一书中,对新的“现代文盲”有特征描述:比如不遵守红绿灯、不会理财、不理解用电常识通通被纳入了新时代的“文盲”行列。  相似文献   

16.
《兰台世界》2018,(Z2):107-108
<正>一、数字中国与档案网站建设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对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数字中国开启了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新征程,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与数字经济时代的全新思维,为档案网站发展提供新平台与新契机,思想的碰撞、理念的交融、经验的共享,必将为档案网站建设增添新动能、注入新活力。如何审时度势、精心谋划,做好档案网站建设转型升级,成为新时代下档案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  相似文献   

17.
杨萌 《陕西档案》2020,(2):48-49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大型建筑施工企业搭乘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商、共建、共享的"顺风车"。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桥头堡,企业不断在海外市场上获得更大份额,施工涉及铁路、公路、地铁及房建等基建领域,这也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查考价值的各种载体档案的保管提出新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加规范和有效地保管境外档案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1958年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我们国家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全国大跃进的新形势,工业建设和工业生产要大跃进,农业生产要大跃进,文教卫生事业也要大跃进."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用革命精神扫除文盲>的社论,成为全国扫盲"大跃进"的纲领性文章.文章总结了全国的扫盲形势,指出发动扫盲高潮已具备的有利条件,提出了促进扫盲工作大跃进的办法.文章还提供了数据分析来激发扫盲的热潮.  相似文献   

19.
北京 1月 2 0日电 (记者常爱玲李萱娜 ) 2 0 0 4年初 ,近万份记载新中国建国伊始外交活动的珍贵档案向社会开放。—“这些档案是外交部于 194 9年至 1955年间形成的 ,主要反映建国初期新中国对外关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 ,其中许多以前是绝密的 ,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 ,”外交部档案馆馆长廉正保对记者说。消息一公布 ,外交部开放档案借阅处就电话不断。“第一位来查询、调阅档案的是社科院的一位研究人员 ,他对中苏关系很有研究 ,”外交部档案馆鉴定开放处处长张素林说。媒体记者更是显示了浓厚的兴趣。张素林说 ,除北京当地媒体外 ,借阅处已经…  相似文献   

20.
吴稌年 《图书馆》2011,(6):32-36
中国近代社会在1912年正式确定了社会教育的隶属地位。中国近代图书馆是在"社会教育"的氛围中发展的。"新文化运动"开展后,社会教育运动渐入佳境,"新图书馆运动"的广泛开展,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社会教育中的重要机关。文中在社会教育思潮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