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根本方向,体现教育要按照人的充分自由发展规律而实施的理想追求。素质教育目标蕴含着一定的审美价值,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也具有多样的审美特性,反映了素质教育丰富的人文内涵特征。以审美理念关照教育现实,依照审美规律构建中小学教育生活,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多样化、个性化实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审美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审美惯性(即隋性思维)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从理论上阐述它的产生原因,并针对它对培养创造意识的阻碍,提出在在理论上的认识与欣赏实践的新观点。为不断克服审美惯性的负面影响,寻找理论依据与论证。  相似文献   

3.
为了理解审美创造的实质,就需对审美创造活动的一般过程进行动态的描述。初始阶段是审美态度和审美注意的出现,实现阶段是审美想象和审美意象的形成,物化阶段是创造技巧与审美创造的完成。此三阶段是递进的,又是综合交织的。任何简单的理解,都不利于把握创造过程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审美在科学创造活动中的作用与机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科学研究起始阶段审美的动力作用;科学实验阶段审美的筛选、建构作用;科学猜测假说过程审美的整合作用;科学理论建立阶段审美的鉴选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绘画以自己独具的艺术形式,充满了无穷无尽的诗情画意;具有自然造化之精髓,又有情景交融之意境。创造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境界。然而,绘画的艺术意境就诞生于外师造化、心物交融、重神轻形、画尽意在的审美创造之中。  相似文献   

6.
文艺创作是一种审美价值的创造活动,它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产生的。创作主体通过发现、体验现实美,进而进行典型化、情感化、理想化,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本。 艺术形象是审美价值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7.
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文学作品的教学无疑是完成逆个任务的重要载体。本文针对中学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析轻赏,重结论的识记轻过程性体验的现象,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举隅,阐释了借助于文学作品的教学,通过审美创造的训练设计,来强化审美感知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审美创造,从卦象生成的来源和过程两个力面,读解《周易》卦象生成论的美学意义。阐明卦象生成论在确立审美创造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模式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的诗歌教学只强调灌输式的知识传播.而对学生能动的审美创造这一重要环节则注重不够,由于诗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不能得到创作实践的检验。结果造成学生掌握的诗歌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片面单一,不能进入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循环机制之中,也就不能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因此,在学习、背诵、模仿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提倡学习与创作互动的教学模式,应谊是提升诗歌教学品位的重要道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美,审美创造是“人化的自然”和“人的对象化”的过程。在私有制条件下,人则在异化劳动过程中创造美。审美创造是人的自由自在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创造教育发展的首要保证 ,而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从其内容、目的导向、测量等方面阻碍了创造教育的实施。本文从创造力固有的理论基础出发 ,深层揭示教育评价与创造教育在理念上的差异及冲突 ,以期为进一步建立与创造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回忆”在审美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将混沌无序的生活事件整合为清晰完整的诗性材料,为事物命名、归类;回忆的整合作用让个人得以与世界和谐相处。但是,过分的整合也易使人屈从于意识形态的奴役,因此,艺术家应善用审美回忆的调和功能而注意避免其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地方建筑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借鉴传统建筑特征语汇,尊重和表现地方材料、传统手法。体现人是空间主体,走地方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4.
"妙造自然"是中国美学关于艺术与自然审美关系的一个传统命题。"妙造自然"说以"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独特视野看待艺术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艺术内在的生动气韵与自然万物的内在生气的同一性,以及艺术家独立而超越的主观创造精神。"妙造自然"说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具有普遍的艺术创造原理的意义,堪称中国艺术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艺术创造活动的原因 ,即人追求自身完美的努力。艺术不但能展示出生命的完整性 ,并且艺术创造本身也是生命完整的展示。  相似文献   

16.
艺术创造对艺术个性的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是追求审美的艺术个性,还是追求哲学认识论的概括性,成为一个长期悬疑的问题。艺术典型理论的基本倾向性是认识论的“普遍性”意义。这是一种艺术追求的迷失。我们必须清楚艺术创造应该追求什么?艺术的“普遍性”又是什么?否则,就会迷失艺术创造的努力方向。我们认为艺术创造应该指向对艺术个性的孜孜追求。在此基础上,我们试图深化对人的理解,以及艺术对象、艺术主体和艺术个性之间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17.
对文学创作主体的关注,一直是人们在文学研究中所涉及到的重要话题之一。任何一个作家在其创作中的主体性发挥得如何,甚至怎样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家特有的、内在的精神品格。当代文学的困境重重,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创作主体精神品格的缺失造成的,因而重塑创作主体精神品格无疑是当代文学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对象,它既有丰富的外在美,又有深刻的内涵美。因此,在图书馆建设中,处处都应该有美的渗透。尤其我院图书馆正在新建过程中,各个环节更应该考虑审美的因素,处处围绕着“美”来建设。  相似文献   

19.
明末性灵散文反映的社会层面较有限,多为文人的日常生活感受,但这一发轫,为散文文体的转变及其在现当代文学中的兴盛打下了基础,是散文走向独立文体之路的奠基石.从性灵散文创作主体的成熟、文体的分流、表现内容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入手,揭示了性灵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从改革开放之后实验艺术在我国才真正发展,并通过实验摸索建构了今天的实验艺术教育体系。在当代艺术生态环境中,把握实验艺术教育的创作根基与精神,意味着实现我国当代实验艺术教育"学院化、学术化、理性化",使之成为艺术标杆和学术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