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政治上的挫折,屡遭朝廷放逐的经历,并未影响动摇他的思想品行,反而精神更坚韧,人生理念更厚实,人格更加趋于完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就写他在人生风雨面前,从容地抬起头来,冒雨前行,表现一个真实的我,使生命熠熠生辉。下面我们去体会他那生命中所蕴涵的光芒。  相似文献   

2.
闲时吟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脑中耳畔萦绕几首较熟悉的古曲,或许传达着同样的意味,试用古曲戏赏,希望一窥集佛儒道于一身的苏轼。  相似文献   

3.
闲时吟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脑中耳畔萦绕几首较熟悉的古曲,或许传达着同样的意味,试用古曲戏赏,希望一窥集佛儒道于一身的苏轼。  相似文献   

4.
苏轼作于贬官黄州时期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抒写了此时期的人生体味与思索,表现了他内心仕与隐的矛盾心理和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探寻与追求.本文主要探讨了这一心理的内涵和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历来备受推崇,其原因主要是人们认为它就途中偶遇春雨之事,即景抒情、以小见大,写出了一种人生哲理,显露了苏东坡在逆境打击之下,依旧淡定从容、洒脱豪放的胸襟气度。然而,笔者仔细品读后,发现其中其实不无消极成分,洒脱之意未见多少。  相似文献   

6.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的经典词作之一,苏轼以出行途中遇雨这一生活小事为素材,以“雨”为意象,在词中三次写雨,通过自然之雨、人生之雨和超然之雨把自己所经历的宦海浮沉和人生思考融入其中,展现出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和坚韧的生命张力。  相似文献   

7.
北宋文豪苏轼的一生即人生价值与意义展现的一生,他的诗词之中,无不暗藏着生命教育的真谛.本文将以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从生命所具有的三个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出发,解读成长的三个维度,即坚强生存完成人生长度、顽强生活实现人生宽度、坚毅心灵升华人生高度,通过诗词分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钱睿 《学语文》2020,(3):29-30
<正>一、说教材,研读文本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阅读鉴赏"第二单元选录了传诵千古的宋词名篇,这八首词可称为"婉约"派(柳、李)和"豪放"派(苏、辛)的经典之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是在谪居黄州期间创作的,后者通过"沙湖道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小事感发抒怀,以小见大,于闲适中见旷达,在寻常处显人格。全词篇幅虽短小,文字洒脱,寄寓尤深。节奏感和音乐性是诗词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首《定风波》,很适合作为体会声律之美的范例,值得反  相似文献   

9.
黄后颖 《文教资料》2011,(24):15-16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苏轼因"乌台诗案"寓居黄州三年时所作,深刻体现了苏轼豁达开阔的胸襟。苏轼才高八斗、磊落豪侠,在"乌台诗案"后,大彻大悟,淡泊和静定成为这一时期诗歌思想的主题。《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普通的初二学生,最近正为学校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而烦恼。升入初中后,本来平凡的我因为一些流言蜚语备受瞩目,而这些流言一直困扰着我。近来我还收到一些告白信,网上也常有其他年级、班级的校友询问我这方面的事。思想品德课要求我们:"既然在春天,就不要去做秋天的事。"我做到了,我没有早恋,但不知道怎么跟那些同学解释。每次和比较谈得来的男生在一起,就有同学在周围起哄,搞得我十分尴尬。现在  相似文献   

11.
12.
苏东坡贬黄五年,是他政治生活中极为困厄的时期,也是他在文学艺术方面丰收的高峰时期。正因为他遭贬流放大大开阔了眼界和胸怀,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臻于成熟,作品臻于“精妙”,开拓了诗词文赋和书画等等领域,所以他取得了创作生涯中最为光辉的成就,一跃而登上了北宋文学艺术的顶峰。他的谪黄词赋如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就是杰出的代表作。现在,试就《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作一些评析。  相似文献   

13.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相似文献   

14.
读苏轼的《石钟山记》,总是这样想。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至少有三种说法,一曰“风水声如钟”,二曰“石声如钟”,三曰“山形如钟”,这些观点各自有一番道理,后来又有“声形如钟”说。照这样看来,不同意苏轼“风水声如钟”观点的人岂不也可以讥之“简”“陋”?同时,许多山水的得名由来,诸如《山海经》的一些记载及“不周山”、“峨眉山”之类,本身就无从考证。绝世聪明的苏轼是应该明白这一点的。看来,苏轼先生创作《石钟山记》的目的可能不在于考证,而是在苦心孤诣地教导儿子苏迈的为官之道。可以说这是一篇“送子登仕途序”。不妨设想一下苏轼父子泛舟石钟山的情形。一叶扁舟逐着一弯新月,偶尔惊飞栖息的水鸟。鄱阳湖面,水波不兴,倒映着隐隐的青山。天性喜欢山水的苏轼,  相似文献   

15.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这首《定风波》,脍炙人口,历来被视为其一生遭遇、心志、人格的写照。本文要探讨的是其中  相似文献   

16.
在《黑骏马》的表层文化意蕴之下存在着一种深层文化意蕴。这便是作品中以“灵性”和“心绪”两个字眼一再暗示出来的东西:那“灵性”我把它称作原始母性。那“心绪”我把它称作恋母同归的无意识本能。那灵性在自发额吉和索米娅身上存在,也在大地、草原、河流和母马身上存在。那心绪在成年后的向音宝力格身上存在,也在所有孤寂的牧马人身上存在。正是这种深层文化意蕴构成了作品的神圣色彩及其神奇而神秘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些不可替代的人物,他们以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成为后世文人的典范,苏轼无疑是其中一位。文学上的极高造诣、艺术上的杰出才能和人格精神的洒脱磊落,使其倍受  相似文献   

18.
<正>解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多集中于分析苏轼的人生境遇与相应人生态度。通常有两类文章:一类侧重于笼统地谈面对人生风雨之境,苏轼表现出的乐观与豁达;一类具体分析形成通达与彻悟的过程,诸如"由蔑视与对抗走向坦然与乐观,最后通达与彻悟"。[1]他们的分析不无道理,可是知人论世的解读过多,深入素读词句的具体分析不够。笔者以为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频频从作者、从"乌台诗案"这些外围角度入手不利于提高学生真正解读文本的能力。解读这首词不宜首先顾左右而言他,那些把苏东坡的遭遇介绍一通,再解读文本的做法,不仅有些先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些不可替代的人物,他们以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成为后世文人的典范,苏轼无疑是其中一位。文学上的极高造诣、艺术上的杰出才能和人格精神的洒脱磊落,使其倍受关注和喜爱。他是一本厚厚的书,用心翻阅便可从不同角度悟出七色斑斓的人生兴味。本文拟就通过他的《定风波》来解读他“清雅”的道家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指出<围城>有两层意蕴表层意蕴是深层意蕴的具象展现,深层意蕴是表层意蕴的升华;剖析了西方存在主义的理论主张在<围城>中的具体体现;钱钟书将该理论中国化,使之成为<围城>深层意蕴设置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