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八十一 策 搀扶,运城人谓之chā。chā即“策”之方音读。策,运城话文读作chē。而据当地文白异读对应规律,zh ch sh文读加e的白读则相应变作a。如窄、摘、仄(zhe),读作zha;车、扯、拆,(che)读作cha;蛇、舍、奢(she),读作sha;故策(chē)相对应读作chā。策之本义为马鞭,又作杖解。如《庄子·齐物论》:“师旷之枝策也”。《释文》:“司马彪云:枝,拄也;策,杖也。”《淮南子·坠形篇》:“夸父  相似文献   

2.
一四一 谯 发怒,河东人俗谓之go,此go字当系“谯”之古读。《说文》三:“谯,娆(讠戈兀)也。从言,焦声。读若嚼。”嚼,今音读作jio,折合为古音则读如go。这是就读音方面讲的,就词义来看,段《注》解释“娆(讠戈兀)”说:“娆,扰戏弄也。(讠戈兀),恚嘑也。”“恚嘑”正是“发怒”的意思。另外《方言》卷七:“谯、讙,让也。齐楚宋卫荆陈之间日谯,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相责让曰谯让,北燕曰讙。”《广雅》:“護、谯……让也。”又“数、诼、谪、怒、诘、让……  相似文献   

3.
一六一 阳门 河东方俗,以大车、平车之前后挡板谓之“阳门”,音转为“yo门”,系ang韵与uo韵相通之例。“阳门”或作“杨门”,上古已有之。《吕氏春秋·知接》:“上盖以杨门之扇。”高诱注曰:“杨门,门名。……掩以杨门之扇也。”《广雅·释器》:“阳门、(竹屏)篁、雀目、蔽,筜也。”筜,即  相似文献   

4.
一○一 (扌冘) 《方言》卷十:“(扌必)、(扌冘),椎也。南楚凡相椎搏曰(扌必),或曰(扌忽)。沅涌(氵凫)幽之语或曰挡。”《音义》:“(扌冘),都感反,亦音甚。”《笺疏》:“《说文》:(扌冘),深击也。《广雅》:(扌冘),刺也。……(扌冘)通作揕。《燕策》云:臣左手把袖而右手揕其胸。《荆轲传》索隐云:揕,谓以剑刺其胸也。义与(扌冘)亦相近。”  相似文献   

5.
二○六 桑落《水经注》四卷《河水》条日:[河东]郡多流杂,谓之徙民。民有姓刘名坠者,宿擅工酿,采挹河流,酝成芳酎,悬食同枯枝之年,排于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自王公庶友牵拂相招者每云:索郎有顾,思同旅语。  相似文献   

6.
一二○ 无虑 “无虑”一词,在古书中颇为习见,但它的真正意思,却是自唐初人已不晓其义,望文生训,率多穿凿。直到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才指出;“总计物数谓之无虑,总度事宜,亦谓之无虑”,方才把这个词的概念解释清楚。其实,“无虑”这一十分古老的词,至今仍然保留在河东人口语之中,如果参照河东方言来解释词义,则极易理解。具体说来,古之所谓“无虑”,即今之河东口语词“模略mū lǖo”“模约mū  相似文献   

7.
十、杀媳妇 运城俗语称娶媳妇为“杀媳妇”。外间人初闻,莫不骇然,窃思:娶妻乃喜庆之事,何以竟动兵刃曰“杀”?当地人虽习闻已久,见怪不惊,然对娶妻何以曰“杀”,亦不甚了了。 景梅九先生《罪案》一书,谓安邑话之“杀媳妇”即“索媳妇”,此说极是,惜乎未言其详。  相似文献   

8.
施事首始,河东方俗称为“构架”或“搭挂”,读如gu ja,da gn。如“什么都准备好了,就看多会构架”“歇了一大会了,构架吧”;“我这两天闲着,多会搭挂都行”“他一搭挂干就没有什么信心”。开始做某一件事,为何称为“构架”或“搭挂”呢?原来,这两词是从工匠专用语中借来的。《敦煌掇琐》七六《开蒙要训》中讲到筑屋有一段话:“构架椓柱,伏檩标梁。搏扉蚩吻,雀(木吕)担廊。”这几句话讲的是盖房屋  相似文献   

9.
二三六 谷 用布或纸裱糊成厚片,用来作布鞋或书套等物,北京话谓之“袼褙”ge bei,河东方言则谓之“褙纸”Peizhi或“谷”gu;“打袼褙”俗称为“抹谷”。为什么“袼褙”会称为“谷”呢?这同我国古代造纸术很有点关系。我们都知道,纸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那么蔡伦当初造的是一种什么纸呢?《后汉书》宦者列传六十八《蔡伦传》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  相似文献   

10.
二四五 蜀 万荣、临猗、稷山各地俗称十进制的秤一两为“一束”;十六进制的秤一两则为“一两”。如某人说他今天买了斤七束白糖,这“斤七束”即十两秤一斤七两,比一斤半还要多出二两;如说买了斤七两白糖,这“斤七两”则指十六进制的秤一斤七两,比一斤半还要少一两。那么,这个“束”sou字本字究竟是哪个字呢?应该就是“蜀”。《方言》  相似文献   

11.
吕叔湘先生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一书中,谈到“自家”和“人家”这一组相对的人称代词,并指出“咱”即是“自家”的合音字,论述透辟精到,令人折服。其实,在这一组互对的人称代词中,不独“自家”有合音字,“人家”一词亦有合音字。只是由于各地不大统一,使用范围不如“咱”字那么普遍,故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罢了。 “人家”二字合音,在山西方言中大体有三种情况:(一)在晋东南地区读作ra;(二)  相似文献   

12.
一八一 嗔 《说文》三上:“(讠真),恚也。”段注:“今人用嗔,古用(讠真)。昌真切,十二部。”河东方言称责怪、恼恨为chu,本字即“昌真切”之“(讠真)”,今多作“嗔”。如说:“你这样说,他会嗔你的。”“他嗔你那天没帮他说话。”此“嗔”今普通话口语中多用“吃腻”,书面语偶或见之。而古籍中则颇习用,兹举隋唐五代时的例子。如《敦煌变文·父母恩重讲经文》:“……阿娘几度与君  相似文献   

13.
二二四 冤家 冤家,一作怨家,本义是仇敌、对头。如唐张(旅鸟)《朝野签载》六:“梁简王之生,誌公谓武帝曰:‘此子与冤家同年生。’”又《史记·张耳传》:“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后由此本义引伸为“所欢之暱称”。如唐无名氏《醉公子》词:“门外(犭口内)儿吠,知是萧郎至。划袜下香阶,冤家今夜醉。”宋黄庭坚《昼夜乐》词:“其奈冤家无定据,约云朝又还雨暮。”元张可久小令《一半儿》:“劣冤家,一半儿  相似文献   

14.
六十一 敧 河东方言称吃饭用筷子取食物为jì。按,此jī字当为‘敧”。《说文》:“箸,饭敧也。”《广韵》:“敧,居宜切,音羁,支韵。以箸取物也。”《太平御览》引《通俗文》:“以箸取物曰敧。”箸,《礼记·曲礼》谓之“梜”:“羹之有菜者用梜。”《注》:“梜,犹箸也。今人或谓箸为梜提也。”故敧菜亦称“梜菜”,今通作“夹菜”。  相似文献   

15.
四十一 可 《西厢记》二本三折[乔木查]:“我相思为他,他相思为我,从今后两下里相思都较可。酬贺间礼当酬贺,俺母亲也好心多。”曲中“较可”二字,吴晓铃先生注曰:“减轻。可,语助词。”(见吴注《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版)王季思先生注曰:“唐人诗:‘记得玉人秋病较。’较谓病轻也。可,助辞,较可犹云轻可,元剧屡见不鲜。”(见王注《西厢记》,上海古藉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按:  相似文献   

16.
三十一 夏孩 临猗县方言称小儿为“夏孩”,读xǐahéi。但“孩”读héi如“开”读kēi音,系ai韵音变所致,毋庸赘释。“夏”之训小,则须略作解释。按“夏”之本义训大,如“夏屋”即“大屋”。《诗经·秦风·权舆》:“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毛《传》曰:“夏,大也。”孔颖达《疏》引王肃曰:“屋则立之于先君,食则受之于今君,故居大屋而食无余。”《楚辞·大招》:“夏屋广大”。夏屋亦即大屋。又如  相似文献   

17.
河东一隅,为汉民族之摇篮,人文荟莘之胜地。且兼表里山河,环境幽僻,多存姬汉古语,实为研究汉语史之宝库。予以工作之暇,留意于语词集辑,每有所得,辄为记之。今稍事董理付梓,聊奏缀衲补罅之效,并就正于方家也。是为记。  相似文献   

18.
对南充方言的"矬"、"屯"、" "、" "、"湓"、"歇"之义逐条训释。  相似文献   

19.
<正> 方言含有大量独具风格和感情色彩的生动形象的词语。使用同一种方言的人们,日常离不开这些词语,自不必说。不少文学创作者也爱用来为自己的作品增添地方色彩。实际上,它们不仅使人们的语言诙谐、风趣,言简而意赅,还展示出了汉语的发展状况。比如,不少方言词语在今天使用中,只用音、义,而难于书写了。写则多用同音词代替。然而,如果花点时间,许多都可以在古代经典中查出本字。从查出的本字,我们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从鄂州方言中选取了一些常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脚部动作词,对其形、音、义进行了溯源式的考释,或推究本字,或考证词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