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做学生的时候,在三味书屋里,曾经这样问过他的老师: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先生怎么回答呢?鲁迅描写道:“‘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学生提问,老师一时答不出也是常事。比如这“怪哉”,就需查查资料。老师不高兴学生提问,一听到自己答不出的问题就怒形于色。这不大好。 现实生活中,颇有一些不欢迎学生提问的老师。鲁迅的老师被学生问住时,还敢于承认自己“不知道”。而今有的教师却采取不懂装懂的态度,或胡编乱答,强词夺理;或闪烁其辞,巧言诡辨。其结果,以讹传讹,害人不浅。这种做法,似乎维护了自己的“师道尊严”,实则有失威信。  相似文献   

2.
拜读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总禁不住要对那位极“博学”、“正直”的寿老先生发点儿微辞:因为当童年的鲁迅满怀着希望去请教他“怪哉”一虫是怎么回事时,他那冷冰冰的三个字 “不知道”,实在是挫伤了一颗探求知识的稚嫩的心。 依作者推测,“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所以“不愿意说”,愚以为诸如“怪哉”之类的稗官野  相似文献   

3.
少年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曾问过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可先生拒绝回答,“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先生为什么不回答呢?真的是因为他“不知道”吗?当然不是,他脸上的表情就是明证。少年鲁迅由此懂得了“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谈到他小时候曾向老师请教“怪哉”这种虫的往事。其实,有关“怪哉”这种虫的故事就见于鲁迅自己辑录的南朝梁《殷芸小说》第二卷,现迻录于后:  相似文献   

5.
从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起,就一直固执地不喜欢寿镜吾先生,在我的感觉中,他算不上是一位合格的教师。究其原因,既不是因为他胳膊下那怕人的铁戒尺,也不是因为他读书时摇头晃脑的神态,而是鲁迅作为学生,在问他“怪哉”是什么东西的时候,他回答说:“不知道!”我无法理解,先生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竟然回答说“不知道”。这不是冒师德之大不韪吗?  相似文献   

6.
背水一战     
刘邦自夸:“秦二子‘奔’了,咱功绩不小,那干胡桃核也只有当病猫的份儿。可最近老赵怎么有点‘疯牛’?怪哉怪哉怪哉……”忠心不二的韩信上言:“老赵身边有一位叫李右车的马夫(啊,不会吧)引荐了自己的弟弟李左车来辅佐他,此乃大大大大的贤人!不过老赵看他是马夫之家出身,鄙视他。昨天,我在赵国安排的‘猪崽队’报告说什么李右车设计了一局混元乾坤得天独厚采日月之灵气聚山川之精华的霹雳无极阵。咱若真撞上此阵——”刘邦打了个哈欠,抿了口龙井,问:“撞上了怎么着?”韩信吞吞吐吐吐吐吞吞了一会儿后,说了一句:“不死也只剩半…  相似文献   

7.
葡萄     
“先生,我吃了一串葡萄。”“什么?你为什么要吃葡萄?为什么不吃别的什么呢?为什么要在这时候吃?吃葡萄又有什么意义呢?你吃那玩意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完全不知道。”“愚人!你会为你的无知遭殃,而且还会连累别人。你仅仅知道吃,干吗不去思索一下你的行为呢?你知道事情的起因和后果吗?那会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害,你也不去想想吗?”“不,我不能照你所说的那样去做。我只能告诉你:葡萄是甜的,胜过蜜糖;是酸的,赛过柠檬;是紫色的,比皇帝的大袍还美丽!”“愚人,你知道的只有这些吗?”“是的,先生!为了这些东西,已…  相似文献   

8.
一个小男孩非常不喜欢狗狂叫的样子。“没有关系,”一位先生说,“不用害怕,你不知道这条谚语吗:吠犬不咬人?”“啊,我是知道,可是狗也知道吗?”  相似文献   

9.
伏涓 《现代语文》2006,(10):94-95
去年八月,名书法家、国学大师、书画鉴赏家、教育家启功先生在北京去逝。这样一位名满中外、作等身的学界泰斗,生前在谈及社会给予他的各种头衔称谓时,曾郑重其事地说:“我这一辈子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我只不过是一个教书匠。”这是何等谦逊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人们只知道启功先生是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师,却不知道他最看重的却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师,更不知道他在教书育人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因为这些被他的书法光环所遮没。我们耳熟能详的一条崇高的教师行力准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是启功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祥和 《中学文科》2004,(10):17-17
话说差不多先生上了天堂,知道自己在胡适笔下成了中国人劣根性的代表,不禁气愤难当:“我有这么差吗?不,我要改变自己的人生!”说完,重新投胎去了!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电脑》2008,(7):5-5
话说差不多先生上了天堂.知道自己在胡适笔下成了中国人劣根性的代表.不禁气愤难当:“我有这么差吗?不,我要改变自己的人生!”说完,重新投胎去了。  相似文献   

12.
卢筱祺 《新作文》2010,(7):60-60
昨天晚上,我们家来了一位“小草先生”。说起他,你可能还不知道吧。那天晚上,正当我和妈妈逛街逛得筋疲力尽时,意外地在超市的花卉区发现了他。你们知道吗?小草先生最初是一颗卧在土里睡大觉的种子,  相似文献   

13.
初读王蒙先生的《做好你自己的事》,感觉是大作家写小文章,其理由是,谁不知道“做好自己的事”?可再读一遍,掩卷而思,感觉就不一样了:到底是大作家,大学者,写出的文章就如被封冻的冰河,面上平坦无障,放眼千里,可冰下却激浪滚滚,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杜真子不知道自己有梦游症。她晚上做了什么,她自己一概不知道,这就是梦游症的特征。如果她知道她晚上做了什么,那就不叫梦游症了。自从宝贝儿妈妈知道杜真子有梦游症后,对杜真子更好了。她一遍又一遍地告诫马小跳,一定要守住“杜真子有梦游症”这个秘密。“为什么?”宝贝儿妈妈说:“我在夜里睡着的时候,有磨牙的毛病,我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哦。”马小跳曾经听见过一次宝贝儿妈妈在夜里磨牙的声音,跟老鼠啃东西一样,马小跳从来没有把这件事情给别人讲过,连对马天笑先生都没讲过。有天夜里,杜真子又梦游了,她来到客厅里,坐在马小跳的…  相似文献   

15.
朱来平 《学语文》2010,(5):15-15
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片段.叙述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经历和在三味书屋的学习时光。在文章中,作者穿插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神话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而叙述在三味书屋的读书时光时,提到东方朔的“怪哉”的典故,则增强了行文的趣味性。这样理解.当然没有什么不对。但细读全文,联系该文的创作背景。觉得作者写美女蛇和“怪哉”,不仅仅是从行文技巧角度考虑的。更重要的是借以表达作者难以直抒的幽愤之情。  相似文献   

16.
2002年6月,一家知名的电视台对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进行专访。当记者问及:“我感觉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选择……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记者又追问道:“没有必然么,在这里面?”丁肇中依然回答:“不知道。”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的过程中,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确…  相似文献   

17.
2002年6月,一家知名的电视台对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进行专访。当记者问及:“我感觉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选择。……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记者又追问道:“没有必然么,在这里面?”丁肇中依然回答:“不知道。”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能让自己在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的最多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确实这…  相似文献   

18.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我们一般只理解前半句,即,知道的就是“知”;而后半句,不知道的能承认不知,也是“知”,就不大有人说起。其实后半句更重要。遇到不知道的,能自己心里明白,就不会不懂装懂,不会盲目犯错,这是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里,这是“自知之明”的“知”。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训练的过程应与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一致。“我们心中有了这么一段意思,一种情感,要保留下来,让别人知道,或者自己日后覆按,这时候才动手写文章。”“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那么,怎样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冲动?课前谈话是有效途径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打不走的莫高窟人施萍亭敦煌莫高窟的存在,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世界上的人们因而知道有敦煌。1962年,《人民文学》发表了徐迟先生的报告文学《祁连山下》,轰动一时,国内不少读者不仅知道了敦煌,而且知道了有一支以“尚达”先生为代表的敦煌文物研究所员工队伍。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