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这一视点入手,对《寒夜》中汪文宣、汪母、曾树生三人的性格及其形成做了深入地剖析,从而在以往对他们的爱情悲剧、家庭悲剧所形成的社会原因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认识心理的复杂性对人物性格及其悲剧命运形成的关键作用。为《寒夜》的解读拓展了视界,也为人类关于自身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开拓了更广更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白鹿原》中几位女性人物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鹿原》中传统的女性,如白嘉轩的母亲、妻子、姐姐,所谓不守妇道的女性,如田小娥、小笨,以及女性革命者白灵等形象,她们身上包蕴女性不幸的根源,承受着优秀与腐朽、新与旧的交替碰撞,这一系列女性的命运,彰显了封建宗法社会窒息人性的残酷面,唤起人们对女性生存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拉康的有关能指/所指及潜意识的理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剧本《晚安,苔丝狄蒙娜(早安,朱丽叶)》主人公康斯坦斯的心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是所有人格理论中内容最复杂、影响最大、争议颇多的理论,弗洛伊德与荣格在人格理论本质上的分歧,突出表现在"性欲论"和"力比多性质"等问题上。文章对弗洛伊德与荣格的人格理论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5.
林潇 《考试周刊》2009,(9):33-34
《白鹿原》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通过对三位试图逃离悲剧命运却以悲剧告终的女性的描绘,彰显了封建宗法社会窒息人性的残酷面,控诉了封建传统礼教和宗法制度对女性的侮辱与损害,从而引发人们对女性生存状况的思考与关注。  相似文献   

6.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处女作《野草在歌唱》有着大量关于内心世界的深入描写,如象征性梦魇、歇斯底里、内心冲突等,为精神分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章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探究女主人公玛丽.特纳神秘的潜意识世界,分析玛丽一生中展现出来的两大矛盾,指出其精神崩溃的内在原因,即深植潜意识的女性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情结阻碍了玛丽性别角色的正常形成,并且导致了异常的婚姻关系,进而使之走向精神和身体的双重灭亡。  相似文献   

7.
《自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历史小说巨著,小说以关中地区白鹿原为背景,真实地展示了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40年代末近50年间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剧烈冲突。小说中塑造了田小娥、兆鹏女人、白灵等悲剧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传统文化冷漠残酷、灭绝人性的一面。作者以他对旧时代女性生存状态和悲剧命运的深刻把握,在对封建传统文化弊害的深切反思中,呼唤现代文明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白鹿原》“人”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鹿原》表现出相当的人性深度,它对生存的表现和道德的发掘都是具有力度的。它反映了深层的中国传统道德与人性的冲突与矛盾,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某种内在张力。在这一方面,它具有“史诗”性。  相似文献   

9.
《白鹿原》属于一部经典著作,该书中涉及到三个普通女性人物的命运。而这些女性具有相似的特征:青春年华、命运坎坷、过早离世。导致死亡悲剧的原因不是自杀或者天灾,却是由至亲之人一手造成,而且她们的故去并未给这些至亲之人带来不忍、愧疚,却被当成是祸害被铲除,对生命的轻视以及对女性地位的无视让这些人残忍且麻木。而这些悲剧也是作家陈忠实质问封建礼教及当前政治背景的方式,值得读者深思。本文从三位女性悲惨命运入手,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分析作品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精神分析学家对教育地位的有关看法及其对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的启示这两个方面详细阐述精神分析学派的教育蕴涵,并通过对精神分析学派理论本身的分析,指出其教育蕴涵的不足之处,这对现代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白鹿原》是一部以男权社会为主要背景创作出来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并没有彻底脱离传统的男性创作视角和文化背景,文中大部分女性形象都以悲剧命运收场,很难表达出自身的个性。但正是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促使整部小说呈现出一种沉郁而又厚重的写作风格,从侧面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生存的重新思考,以及对于苦难生活的同情之心。本文主要从田小娥、白灵以及吴仙草三个典型女性形象来分析陈忠实该作中的女性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2.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析创伤性事件的重复强化、内心冲突的潜意识压抑以及家庭综合环境对焦虑心理形成的影响,对于个体焦虑心理的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说《白鹿原》中塑造了三类不同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她们不同命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几千年女性走过的曲折道路,同时也验证了女性解放必须与社会解放融合在一起,方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4.
神经精神分析学对潜意识的研究和理解主要集中于与记忆有关的问题.神经精神分析学家根据双重记忆系统理论将潜意识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压抑的潜意识,与外显记忆相对应;另一种是非压抑的潜意识,与内隐记忆相对应.压抑的潜意识即为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潜意识,由最原始的本能和欲望以及各种被个体压抑了的经验构成.非压抑的潜意识则是前言语阶段的经验、幻想和防御等在内隐记忆中存储的结果.关注非压抑的潜意识扩展了精神分析对话的范围,进一步深化了当代精神分析学家对潜意识及其在分析情境中如何加以呈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陈忠实通过对原上乡民人生际遇反映时代变更的同时,亦关注了女性的生存状态。白鹿原的女性在时代的剧变中逐渐露出被历史遮蔽的面目,以自身经历诉出一段凄婉的悲歌。无论是所谓妖艳荡妇还是良家贞烈,都被无情的裹入乡土的腐朽无情中,本文通过对《白鹿原》中乡土女性生存状貌和其抗争的描绘,探寻女性生存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6.
电影《白鹿原》以田小娥为叙事主线,导致小说厚重的民族历史主题被消解。导演的美学风格、影片的情色商业性、碎片化的时代及叙事的正确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此种消解,也是影片女性叙事策略选择的必然原因。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人类学的角度对《白鹿原》中的姻亲进行分析,认为姻亲有着繁衍后代、两性分工的功能。门当户对的姻亲有着极大的稳定性。《白鹿原》中的各种姻亲模式,反映出当时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章莉莎  王涛 《教师》2015,(2):22-23
陈忠实的《白鹿原》问世以来,就获得了当代小说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成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的"扛鼎之作"。可以说《白鹿原》之所以会有今天的成就,跟其精练而雅致的书面语和地道的关中方言是密不可分的。作者陈忠实注重这两种语言材料的区别和调配,并且将书面语和方言的使用作明显的分化和对立,形成了亦庄亦谐、大雅大俗、相得益彰的效果,增强了小说语言的张力。关注陈忠实语言特色的别致,才能更贴近地理解他的文学价值,体会作家淋漓酣畅的内心冲动。  相似文献   

19.
纪阳秋 《西江大学学报》2007,28(6):41-45,84
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其突出特点是以家族文化演绎民族传统文化,揭示“民族的秘史”。道德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小说主人公几乎具备了传统文化的一切美德:重仁义、讲宽容,仁爱天下、为政以德,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注重私德,注重人生境界修养等。传统道德文化面临挑战,有的死亡,有的步履雏艰,有的正生机勃勃。  相似文献   

20.
田小娥,白鹿原这个古老村落变迁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女人,以潘金莲似的悲剧人生演绎了她和白鹿原上两个家族的两代男人之间的爱恨纠葛,致使自己最终成为性与欲望的代名词。而田小娥人物形象的内涵并不止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法从人性、文化、宗法等角度解读田小娥,希望丰富其作为封建社会悲哀牺牲品的人物形象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