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要从跨文化传播这个角度人手,结合拉扎斯菲尔德的有限效果理论,论证永昌古道文化的形成和在传播中的演变;经过调查和研究后得出,永昌古道穿过的地域呈现出这个特殊文化现象,是在地理、时间以及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古道文化的传播在受到自然客观条件因素影响的同时,更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所致,以及不同文化汇聚的共同作用所趋.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传承视角,以河北民间武术为内容,以高校为载体,将河北民间武术的传统文化价值、传承价值、教育价值、精神价值与高校的教育功能、传承与传播能力相融合。把河北民间武术融入高校校园文化,依靠教学、社团组织、教工组织等路径进行普及,借助高校平台,从教育与科研的高度,将河北民间武术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3.
电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动画艺术的发展带来的产品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在这种形势下,借助于动画艺术实现黎族文化的传承,能够充分发挥动画艺术在民族文化方面的传播优势,实现对黎族文化时间和空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间舞蹈在文化旅游中起着传承民族文化、传播地域特性文化、表现历史遗存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是文化旅游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载体。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综合分析、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南京青奥会传承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元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青奥会以青少年为参赛主体、办赛提倡节约性、追求快乐性等特色;探索了青奥会传承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元素的可行性:文化主题是青奥会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化融入是实现青奥会文化"和谐"的有效方式,青奥会具有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京青奥会传承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元素的路径:提炼南京及中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元素,创设形式多元的民族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开幕式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载体价值,借助"青奥的眼球效应"实现媒体的"植入式传播",在青奥会各类标识中融入中国优秀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以移动设备为传播载体,网络传播技术为传播手段的网络媒体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参与,极大地影响着体育文化的普及、传承、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运用传播学基本原理,结合近期网络体育热点,通过对比传统媒体体育文化信息传播方式,分析当前网络媒体在体育文化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传播方式,传播特点,传播优势与局限,探索有助于我国体育文化信息有效传播的网络传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试论民族地区高校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着极强的思想性、教育性和竞技、娱乐、观赏等价值以及鲜明的民族特点,为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改革与弘扬、传播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就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进行探讨,以期能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当前华文教育的国际化背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分析,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在华侨华人中推广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认为,在当前全球华文教育的视角下,以华侨华人为对象的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模式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窗口。进一步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华侨华人中传播的机遇、挑战和问题,提出了建设性对策,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泉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是古代泉州人民的智慧结晶,其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泉州高校学生是泉州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力军,目前泉州高校学生对泉州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微电影是高校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新兴艺术表现形式,借助微电影这一载体传播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使泉州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动态载体鲜活呈现,将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微电影渠道进行有效整合,拓宽高校学生传承泉州优秀传统文化渠道.  相似文献   

10.
武侠文化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武术伦理观和道德价值观,武侠文化的当代传承有助于推动武术教育的发展和武术传播的深入.本文从内涵阐释、产生与传承、价值与弊端方面,对近10年(2006-2015)武侠文化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梳理,认为当前武侠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武侠文史以文字为载体描绘出武侠文化的前世今生;武侠影视以其现代性特点促进了武侠文化传播;电子游戏以其独特形式成为宣传武侠文化的重要阵地.本研究旨在服务于武侠文化研究与武术文化的传承、传播.  相似文献   

11.
不可忽视的媒介变革对乡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来看,我国的语文教学长期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文本诵读和书写为主要内容,并期望达到“文道”双修的目的。文,是指语文工具性的一面,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文”来理解别人,表达自己。道,是指语文人文性的一面,希望学生通过习“文”来接受传统的思想道德、审美理念和社会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不仅是一种母语训练活动,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和渠道。文化的传承需要媒介,包括媒介技术、媒介内容和媒介传播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学生在学校接受的语文教育,即是一种强制性的媒介接触训练,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许多载体和方式,从“戏曲进校园”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来看,因其特殊性使得儿童戏曲教育备受瞩目,俨然成为保护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手段之一。在幼儿学习生活中,进行戏曲教育可以增进儿童审美情感,促进儿童模仿能力的提高,陶冶儿童的情操。通过儿童戏曲教育传播传统文化的路径有学前教育增设戏曲活动课程、社区网格活动和家庭网格活动注入戏曲教育内容等诸多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的淮北平原,人文荟萃、民风淳朴。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的民间传统艺术泥塑(以下简称淮北泥塑),先后被评为淮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作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民间艺术变现形式之一,已有六千多年历史,深受老百姓喜爱。试图以淮北民间泥塑的文化生态与发展渊源、题材类型、工艺流程、传承困境和传承保护的发展建议为基本内容,旨在以田野调查方式,通过对地方性民间泥塑的调查和探讨,引发人们对传统民间美术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文化学为视角,从文化构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形态出发,通过对文化层次论解析,研究指出,武术文化传承存在着"原始形态留存""文化精髓延续"与"文化脉络延伸"三种递进传承层次. 从武术文化传承层次空间思量,现代武术文化传承主要面临着"静态"文化保护不遗余力,但"活态"内核文化传承不力;"非遗"文化制度建设完善,但"民间"传承环境受到挑战;"学风"文化气质逐渐养成,但"出新"文化思维动力不足等困境. 要实现武术文化传承第三层次空间的突破,研究认为,武术文化传承应围绕传承内容开展传承活动,在内容建设中传承文化精髓;围绕传承主体建立传承机制,在制度建设中不断推陈出新;围绕传承方式形成传承思维,在吐故纳新中走向存续传承.  相似文献   

15.
在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下,为满足数字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对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新需求,将技术能力、艺术素养、叙事能力定义为数字媒体技术的专业核心能力,并提出精准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交叉融合型课程体系、组建无界化高水平教学团队、校企共建产业化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策略,以厚实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和传播的人才根基。  相似文献   

16.
审视中国古代镖局中镖师武术的技术特征、传承传播、发展演变,能够再现早期武术发展状况,丰富武术历史研究内容,还可总结历史经验,为新时代推广武术、弘扬武术文化提供借鉴。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分析法,就镖局对清末民初武术发展之推动作用进行分析。认为,镖局是实现武术功能职业化转型的重要组织,推动了武术的顺时代创新演变,开辟了多元的武术传播途径,稳固了师徒传承方式,推动了武术价值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暗器、轻功等罕见武技的深造与传承,为“以武报国”提供了重要的物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加大推进美育教育改革,强调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促进人格完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发展传承的重要载体,笔者立意在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中融入地域性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激活校园艺术教育和文化活动活力;通过高校艺术教育,助力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进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查和对有关史料的收集、分析,从现代休闲观出发,探讨了徽商与徽戏的不解之缘,研究了徽商休闲体育普遍具有的自由、社会交往和创造性的特征以及徽商与二者之间的循环推动作用,启迪我们在对当前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不能墨守成规,应兼收并蓄,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休闲体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诠释了一辈辈中华儿女智慧与劳作的结晶。现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备受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相关部门通过出台与完善制度、建立与健全机制等措施促进文化传承,然而困难与制约因素依然存在,如传承人不专、传播面不广等现象。文章以国家级非遗项目“蔡李佛拳”为例,通过对该项目进校园的传承路径进行研究,为非遗项目的传承提供助力,为非遗项目校园传承途径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徽文化是根植于古徽州地区的带有深厚区域地方特色的文化,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一座璀璨的艺术宝库。文章通过对多种徽文化艺术形式进行解析,抽离出蕴含其中的一些文化艺术特征元素,再通过艺术的变化手法可将其运用在服装设计中,既达到既符合现代设计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同时,又能更好的弘扬徽文化,使其成为一种传承、发扬徽文化的优良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