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弱势群体在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中受到关注只有十多年时间,从深度和系统性来讲,只能算初步研究。从检索资料来看,我国传播领域对于弱势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弱势群体媒介权益方面、弱势群体媒介地位方面、弱势群体媒介呈现研究、弱势群体与媒介关系研究、对弱势群体报道的研究等几个方面。国内对于弱势群体报道研究在学术界并不缺乏,但是具体到地方、具体到省市的相关研究还鲜有涉及,所以本文将具体  相似文献   

2.
英国格拉斯哥媒介小组在其三十多年来的媒介研究中,关注媒体对艾滋病的报道、对精神疾病的塑造,以及对儿童性暴力犯罪的报道。他们的部分媒介研究证明了媒体报道社会问题时,容易把不相称的注意力放在“边缘人”身上,总是呈现弱势人群对社会强有力的、非理性的威胁。媒体通过制造“道德恐惧”来强化遵守社会主流规范的重要性。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的媒介研究与受众研究,唤起了英国社会对媒体责任和对弱势群体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史丽莉 《东南传播》2012,(10):29-31
弱势群体是我国新闻界长期以来一直较为关注的话题。一方面新闻工作者针对弱势群体给予大量报道,并在报道中充分彰显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伴随弱势群体的虚假报道也随之产生,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从弱势群体的含义出发,对我国弱势群体的虚假报道进行了反思,对弱势群体除了应体现关怀外,坚持新闻真实性应该成为每个新闻工作者的立身准则。同时,加强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应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4.
纪亚东 《新闻世界》2013,(5):220-222
弱势群体是基于社会经济要素而划分的社会群体,在开放动态平衡的媒介生态环境中,作为区别于社会大多数而存在的弱势媒介消费者,也在通过积极地自我修复来应对媒介生态中的竞争环境和淘汰机制。正视在媒介生态学中弱势消费者的自适性与自调节,以媒介生态学的眼光对待社会弱势群体,用整体、动态和平衡的视角激发弱势群体自身的生存力,才能促进弱势群体的发展和社会均衡。  相似文献   

5.
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研究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弱势群体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但是,从大众传媒的视角对弱势群体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散见于一些新闻传播学期刊上的论文,是媒介从业者对弱势群体报道的经验总结.缺乏学理探讨.虽然有些学者对当前我国新闻传媒与弱势群体的关系问题做了些实证考察,分析了弱势群体的媒体形象再现问题,但是从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和理论拓进的可能性来看,该领域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舒洪磊 《东南传播》2020,(1):107-112
本文对《贵州都市报》近十年有关"背篼"相关报道进行搜集与分析,该报以不向命运屈服的尽职者、讨生活的弱势者、游离的越轨者为主要的报道框架。由分析三种媒介框架所呈现出的三种媒介形象、供稿主体来源,发现"背篼"群体在该报上话语权严重缺失,"背篼"所呈现的三类形象全是以"他者"的口吻和眼光表征出来的。通过对"背篼"媒介形象的分析窥见弱势群体在传媒中媒介话语与媒介形象的建构机制,弱势群体在传媒话语中呈现出明显的被表征的"他者"形象,媒体加强深度报道以及赋予弱势群体话语权是消除表征差异最好的方式,这需要政府的赋能与媒介的赋权,才能重构受众眼中客观的弱势群体形象。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转型期的弱势群体报道中,媒体的新闻选择标准强调的是“亲社会意识,”体现了对受众的“有用性”和“获益性”。导致新闻价值取向的这种转变,与当代社会对媒介的影响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有直接关系。此外,媒体在道德价值取向上为了保证真实、客观、公正,需要对弱势群体中的一些个体予以区别对待。同时,在报道中以正确的法律价值取向和劳动价值取向引导舆论,是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8.
二○○三年社会弱势群体报道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报道是2003年中国新闻报道的亮点之一。其规模宏大,颇具深度,效果显著。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报道之所以成为新闻亮点,是因为开发了固有新闻资源,合乎新闻传播受众原理,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贯彻着新闻工作群众性原则的传统要求和新闻报道“三贴近”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9.
社会化媒体是当今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社会弱势群体借助社会化媒体实现自我表达与赋权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媒介赋权作为一种新型的民意表现形式,不仅是信息传播形态的改变,同时是社会权力在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博弈。在互联网用户中,草根阶层的数量急剧上升。因此,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如何使用社会化媒体自我表达和赋权的问题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孙超 《东南传播》2010,(10):80-82
代课教师弱势群体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却经历了媒体由漠视到重视的历史变迁。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对网络、报纸、书刊上的资料进行梳理归纳,试图勾勒出代课教师的媒介建构历程;浅析其形成的原因,并简要指出媒介报道中的不足;最后用新闻框架理论解读了媒介对代课教师的建构,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有三个层面,即统治权与领导权、市民社会和知识分子。大众传媒隶属于文化霸权理论中的市民社会,其在文化霸权实践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而统治权与领导权及知识分子则是大众媒介对弱势群体行使话语霸权所采取的实践主体。其实践方式则是对弱势群体的漠视和妖魔化,而这种话语霸权的产生则是由是由统治阶级的社会统治需要、现代...  相似文献   

12.
英国学者詹姆斯·卡伦提出的民主化媒介系统蕴含着社会和谐的元素.他认为,为民主和公平起见,理想的媒介模式要考虑到弱势群体、社会组织等各种受众的需求.以该媒介模式为参照,在我国扶持发展弱势群体的媒介、社会组织的媒介、专业型媒介的设想与我国现阶段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是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13.
弱势群体与传媒"弱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在传媒领域也处于弱势地位,究其原因是传媒对这一群体的"弱视"。本文指出了弱势群体在传媒领域中弱势地位的表现,并分析了造成传媒"弱视"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提出了改变这一现状的对策,认为传媒关注弱势群体对促进媒介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媒介在推动社会进程中的作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在传媒领域也处于弱势地位,究其原因是传媒对这一群体的"弱视".本文指出了弱势群体在传媒领域中弱势地位的表现,并分析了造成传媒"弱视"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提出了改变这一现状的对策,认为传媒关注弱势群体对促进媒介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媒介在推动社会进程中的作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闻作为一种公共话语形式,受到意识形态、社会语境等宏观因素及媒介价值取向、记者认知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在新闻报道中难免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尤其表现在对弱势群体的相关报道中。本文试图从此类新闻报道中探寻出客观现实到媒介现实、再到心理现实这样一个路径,并通过大众传媒的媒介偏见现象、价值取向利益化和受众选择性新闻接受、刻板印象等影响因素探讨大众媒介与社会认知之间的具体互动过程以及受众的认知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章通过对媒介与社会互动中弱势群体话语权被消解现状的提示,分析媒介为弱势群体代言缺失的深层动因和逻辑后果,同时指出媒介复位的必要性和相应对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弱势群体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中下层的社会群体。大众传媒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存在一些问题:弱势群体被"弱视"、歧视,话语权缺失,被"他者化"、"被消费"。弱势群体"失语"的根源在于其经济地位的低下;通过政府对弱势群体话语缺失的弥补和对媒体的适度干预以及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等手段,促使弱势群体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桂渝芳 《今传媒》2014,(1):127-128
弱势群体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中下层的社会群体。大众传媒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存在一些问题:弱势群体被”弱视”、歧视,话语权缺失,被“他者化”、“被消费”。弱势群体“失语”的根源在于其经济地位的低下;通过政府对弱势群体话语缺失的弥补和对媒体的适度干预以及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等手段,促使弱势群体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弱势群体的媒介权益——媒介竞争中的外部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部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某一行动主体的行为对与此无关的第三者产生的影响。媒介竞争中的外部性表现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介为获取更大经济利益,而竞相争夺具有较强购买力的高端受众,在媒介的定位上,就是大量媒介进行高端的市场定位,少有媒体定位于社会弱势群体。高端定位对社会弱势群体具有负的外部性。盲目的高端定位不仅起不到赢取高额利润的目的,还会损害弱势群体的媒介权益。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改变目前媒介以广告为主的盈利模式, 一方面要建立公营的媒介机构。  相似文献   

20.
场域理论视野下弱势群体媒介势弱的形成及其救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弱势群体的产生同然是经济、文化、法律等场域等多重社会场域合力"结构"出来的,但我们无法忽视新闻(媒介)场域在其中的活跃身影与密切介入."场域理论"已经成为当前文化批判研究的新范式,借用法国已故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场域"理论,作为检视我国现阶段弱势群体媒介"势弱"成因及治理的分析工具,不失为新闻界回应时代实践需求、敏于担承社会责任的尚善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