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对招牌研究只反映了它的一个侧面,因为大多数的研究是从发起人商家(有时也许混合了执行者)这个角度来看待这一现象的,它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消费心理、商业习俗都是从店家的视觉来分析的。然而作为城市中一种标志性的符号,招牌越来越受到国家行政法律的管理和控制。行政手段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招牌传统习俗文化的断裂,成为招牌文化"移风易俗"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都市生活打破旧的传统习俗,积聚形成特有的新的风尚习俗"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通过文学作品的日语和英语翻译来进行考察,得出日语和英语翻译中的主要形式的不同,并结合跨文化交际理论、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特点、翻译原则和技巧等来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跨文化交际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日本人的日常对话中,经常可以看到模棱两可的语言表达,易造成歧义,因此日语也被称为具有暧昧性的语言。英语作为屈折语,在通过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上,与日语很相似。相比汉语来说,英语中的助动词、动词等的功能更清晰明了。因此,该文将从语言类型和语言形态的角度来对比日语和英语,综述日语的一些特点,并考虑其暧昧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国内实施的建设工程监理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汇总,找出问题根源所在,并针对问题从制度本身、政府监管、以及监理企业本身几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制定出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日语的授受表达形式被认为是日语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属于日语中复杂而独特的现象。恰当地运用日语授受表达在与日本人交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授受表达形式所隐含的文化内涵,中国日语学习者使用日语授受表达而导致交际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语言形式是文化的映像,只有透过日语授受表达去剖析其所蕴含的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学习好日语,从而与日本人顺畅地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6.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社会因素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日语教育界对于社会语言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不够成熟。本文就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日语称代词,即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的特点、发展变化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要素,目的在于让日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称代词的内涵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廊坊开发区及时调整思路,将绿化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硬招牌,实行村民承包养护临村绿地的办法,收到很好的效果。现在廊坊开发区植被覆盖率达28%。受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的影响,招商引资中的区位优势正逐步弱化,靠环境优势招商将更具吸引力。结合廊坊市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定位,廊坊开发区不断加强绿化管理工作,在组织、机构、资金、规章制度等方面有了完备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强调文化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的高校日语教学面临着语言与文化无法相结合的问题。在日语教学中,注重中日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干扰,着重就词汇、语法和篇章中的文化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听课情绪,但如何导入文化成为高校外语教师面临的热点课题。  相似文献   

9.
外贸日语邮件是与日本贸易往来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熟悉并正确草拟外贸日语邮件是顺利开展对日商务活动的前提。文章从词汇、语句、语篇三个语言层面来分析日语电子邮件所具有的特征,以期能对学生正确掌握邮件的写作技巧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日本战犯笔供中中文词汇的使用状况为研究主线,对《日本侵华战犯笔供》第二册笔供原文进行中文词汇的筛选,利用《新明解国语词典改订版》校对、归类,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中文词汇对日语语言的影响以及战争背景下中日语言及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盛娟 《文化学刊》2008,(6):164-167
学生学好日语,除了培养扎实的基础功、因时因人选择合理的教材、采用兴趣和压力并重的教学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外,还应改革传统纯粹语言教学模式,建立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让学生了解日语的实际运用环境和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真正培养社会需求的日语人才。  相似文献   

12.
面对当今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要求,高校日语专业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打破传统、力求创新,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聚焦于语言迁移作用,从字音、词汇、语法这三方面具体分析其在日语教学中的运用,尝试为当下的日语教学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人和人对话的过程中,为避免摩擦和误会,往往会在语言表达层面下功夫。这对于母语者来说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但对于和日语母语者有着不同语言及文化背景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为帮助日语学习者更有效地掌握和运用日语,以日语学习者、汉语母语者、日语母语者这三类群体相谈场景的谈话为分析对象,对比分析三类群体谈话展开的特征,明确三群体之间的异同。在相谈场景谈话中,三类群体共同之处表现为就交通工具进行谈话时,“A”“B-2”“C-1”“C-2”“D”这几类小话段的出现率最具代表性,是相谈场景谈话的典型构成要素;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B-1”“B-3”“C-3”这几类小话段的出现率上。  相似文献   

14.
日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汉字(词)源于中国古汉语典籍,与古汉语语义密不可分。对这些汉字(词)的含义进行分析,研究其与古汉语相应字词的关联,对准确理解日语汉字(词),避免误用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增强日语学习者对汉字文化的理解,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本文从辞书中选取现代日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汉字(词),就这些字词在日常使用中对古汉语语义的保留情况进行研究,以期为日语学习者学习日本汉字(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日语学习过程中,初学者往往偏重语言本身,而对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学习和了解经常会出现不重视或忽略的现象。初学者认为只要语法准确一般句子就不会有问题,但因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误用却比比皆是。基于以上问题,笔者从已废除词汇的误用、同形词汇的误用、场合和语感上的误用情况,提出日语学习应语言、文化并举,通过文化上的学习弥补语言学习上的不足,尽可能避免误用发生。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且不断完善,社会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与周边区域的协作持续发展,而且中日双边关系不断深化,其对于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高等院校开设日语语言专业,日语学习热也随之出现。基于此,本文以日语专业《基础日语》教学为例,主要阐述了《基础日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并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策略,以期进一步推动日语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7.
汉字词汇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载体和印记,研究外语中的汉字词汇对研究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规律有着重要意义。在现代日语形成的过程中,日语用汉字书写的词汇及其使用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化。明治时期是日语由古代日语向现代日语急剧转变的时期,日语中汉字词汇的使用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时期日语中新出了大量的汉字词汇。  相似文献   

18.
在功能语法的理论框架下分析日语人际功能的方法,应区别于分析英语的方法。研究英语人际功能时,可以依靠分析英语的"语气"来进行,但日语并不存在英语那样的"语气"。因此,研究日语的人际功能,应当直接研究日语的归一度和基本时态。日语的归一度和基本时态,主要依靠词语变形及助动词来实现。另外,日语中,从陈述到疑问、请求这样的功能转换,也是依靠词语的变形及语气助词、语调等的变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迁,各个国家也已经注意到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借助翻译才能够实现跨文化交流。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能够代表本国的文化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翻译语言之前要对别国文化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文章主要探究了日语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及解决对策,针对日语的语言文化特征及日语翻译之中所需要注意的语言文化差异问题进行探讨,探究此类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日语翻译中语言文化差异问题的具体对策,旨在为广大从事日语翻译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翻译工作上的建议与参考,尽可能地减少在日语翻译之中出现的语言误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翻译实践不仅要重视语法和句子结构的准确性,更需要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细微差别。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人文、行为意识、风俗习惯等丰富的内涵,任何一种语言都已深深留下民族的烙印,必定有其独特性。日本的民族特性孕育出日语的暧昧性和距离性,这两大特点体现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交际活动中的配虑表达和敬语上。对于语言文化差异,翻译时稍有疏忽,便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可能。该文从配虑表达和敬语两个方面分析中日语言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探讨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