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之“神话”于20世纪初引入中国,由此开启了中国的神话研究。中国神话研究从一开始就具有以创世神话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特征。文章按照历史时期对中国创世神话研究作了较为全面的勾勒与评述,以彰显中国学者在中国创世神话研究方面的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   

2.
神话学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西方神话学家首先提出中国神话的问题并做出先驱性的探讨。如果说19世纪是西方理性宣布神话消亡的世纪,那么20世纪可以说是神话全面复兴的世纪。神话所内在的人类文化基因,决定了神话即便远离人类神话时代依旧“神力”无限,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诗性智慧,也为人类提供了返归自身的航向与能力。这也就是神话不断为人类世代重述的根源。那么如何重述神话,如何聆听与重解神话的谕旨呢?这正是当下最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有别于传统经史范式,中国现代神话学的建立是《楚辞》神话研究的基本前提。在异质文化冲击和现代学术建构的驱力下,20世纪以来的《楚辞》神话研究成为时人理解中华文化、重勘中华文明的途径。20世纪前期形成的四条基本路径影响至今:诉诸信史的实证研究、文学艺术的系统研究、跨文明比较研究、人类学和民族学阐释。经20世纪中期过渡,80年代以来的《楚辞》神话研究走向繁荣和学科自觉。同时,随着中国神话学界的前沿反思与范式推进,《楚辞》神话与中国文明起源特征、早期经典形成、早期中国思想史等问题成为学界热点。新的学术视野和新的学术使命都昭示着,《楚辞》神话研究必将继续参与到更深入更宽阔的当代学术发展中。  相似文献   

4.
神话学在中国逐渐、至少是开始成为“显学”。其原因在于,它已经迈出自己狭小的领地,而走向跨学科、跨文化的汇通。美国的神话学大师坎贝尔曾经发狠说:“我可以把大学的课程统通包括在神话学里!”因而被理论家谥为“神话偏执狂”(Mythomania),但他这句狂言却具有象征意义:神话学再也不会、不能、不应局限在“神话”里。这个“大趋势”实际上萌芽于19世纪。那个时候有个思想家说,19世纪有两个伟大的科学成就:一个是进化论,它从“纵”的方向把生命的历史变成有序的结构;另一个便是比较神话学,它在“横”的方向把人类及其文化看做有机能整体。但是神  相似文献   

5.
由于中国各族神话研究成果分布于世界各国,未有及时的中文译介,因此,一些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就很难利用这些研究资料。从时间和研究内容两个角度较为系统地整理自19世纪以来国外神话学者的中国神话研究成果,可以见出中国神话研究在国外的基本面貌,为研究中国神话提供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文献。  相似文献   

6.
精神还乡的引魂之幡——20世纪中国神话学回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神话是一个民族最早的精神家园,回眸20世纪中国神话学的历程,发现中国文化精英们不仅对中国神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做了全面细致的钩沉、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而且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神话始终是一股有着深层影响的有力潜流,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初庇荫之地,很自然地成为作家们的思想武库与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前期的中国神话史研究者主要是茅盾和顾颉刚。茅盾的进化论是历史的视角。但其视野仅及原始社会;顾颉刚的专题神话史也是过程研究,注意到了神话发展的动力问题。20世纪后期,袁珂的广义神话学的观念拓展了神话学的空间。神话史研究着眼于神话与社会的互动,是在社会矛盾与神话的运动中把握神话历史发展轨迹的。对待原生态的神话和次生延续的神话,是神话史研究不得不辨析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神话的历史化是中国古代神话发生形变和质变,甚至散佚、消亡的核心原因。在神话历史化的过程中,神话人物被分成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美与丑两大对立的阵营,一些在神话时代极其有名的大神因为无法纳入历史系统而被逐出中国文化的圣堂,还有一些大神奇异的长像或别的种种原因无法重新塑造而被无情地淘汰。  相似文献   

9.
文化人类学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它以独特的研究视角使得中国神话研究的面貌为之一新。以此来再度认识中国神话,并重新观照和审视图腾现象与神话起源将会更加有意义。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阐释中国的神话特质,以生殖崇拜、母系氏族文化和神话意象为最明显的特质,以期从根本上理解人类生存状态的源起。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洪水神话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水神话作为世界各族的一个共同主题,已成为人类对童年期灾难的共同记忆。本文在概括总结20世纪洪水神话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中国洪水神话的研究大致分为萌芽期、初步繁荣期、萧条期、复苏期、繁荣期。  相似文献   

11.
"共工"、"女娲"、"大壑"神话与战国时期的宇宙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工”、“女娲”、“大壑”三则神话是有内在联系的一个完整系统,它是战国秦汉之际人们用神话思维对宇宙天地自然现象的不断解释。这些神话都是前赋文化的各种要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相互综合下的产物,不能一概解释为原始人类的创作。21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应该摒弃西方进化论神话理论另辟蹊径,采用文化要素分析法,用中国文化解释中国神话不失为一种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2.
张岩 《小学语文》2011,(6):25-26
新中国成立以前,一大批作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过中外神话,他们的研究为中国现代神话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当代,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整个社会思想界“寻根”文化浪潮的勃兴,神话学研究也逐渐呈现出多元的繁荣局面,袁珂正是当代中国神话学研究进程中一位成绩斐然的神话学家。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早期以来,国内外考古学的不断发展与出土文物研究成果的陆续面世,推动中华民族起源神话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在汉民族起源神话的文明起源价值研究、少数民族起源神话的早期历史价值研究、民族起源神话的基本类型研究、中国始祖神的内涵研究、考古学的运用研究以及中国各民族之于起源神话的内在关系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可以说,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及其成果的运用,对中华民族起源神话研究具有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初,河南大学张振犁教授经过长期的田野调查,发现活态“中原神话群”,在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后,取得显著成绩。钟敬文等学者认为,“推翻了过去中国神话贫乏、仅有断简残章的片面结论”,“改写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历史”。中原神话的发现和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拓展了中国现代神话的研究领域,大量丰富的、不断采录公布的民间活态神话令全世界学者惊叹和羡慕。本文从最初的1977年开始,溯源中原神话的发现、发展,说明中原神话延续至2007年的30年间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神话产生的同时,神话意识即萌生其中。这种稳固的神话意识代表了一种集体的精神,形成一种凝聚力向心力世代相传,在后代的心灵中回响激荡。中国的神话意识由于奴隶制的早熟及神话的历史化伦理化而被消解、剥离和侵蚀,经历了失落的窘境。但中国神话意识从失落之时就踏上了漫漫的回归之路。“五四”新文化运动促使绵延千年的中国神话意识重新高扬,一批神话研究者把神话意识纳入现代思维轨道,思索和追寻中华民族的本质特征。改革开放更催生着中国神话意识的勃兴和发展,许多中青年学者卓有成就的研究,使人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神话意识对中国文化形成、发展的积极影响和对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日益走向强大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发轫于20世纪上半叶,滥觞于20世纪上半叶,并在20世纪上半叶迎来其研究的第一个高潮。中国现代民间文学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除了其自身发展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西方理论学说的影响。学者们通过翻译西方理论著作、介绍其理论学说、以及运用其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中国的神话、传说、歌谣、民间故事等这三种途径,将进化论人类学派神话学说、社会人类学学派功能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说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商伯(阏伯)本为中国上古神话帝俊的儿子,因发祥于商,所以称为商伯.商伯神话被历史化之后,商伯也变成了历史人物,但商伯盗火神话与传说却流传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地区.商伯神话的学术价值在于它不仅填补了中国火神话的空白,同时对中国古代神话具有反证作用,并且为中国上古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些佐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历来被视为东西方文化精神特质的代表。文章从神话的来源、本质、思想观念、神的形象塑造等几个向度对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进行比较,试图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9.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照片,是孩子的诗,少女的梦,世界上每个古老的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宏伟的神话,中国也不例外,但由于地理条件、历史的原因等,中国神话呈现零星片断的状况,而且由于过早地历史化、哲学化,使中国神话又散亡了许多,因而中国被认为是“没有神话的国家”。其实尽管中国神话不能和希腊神话媲美,但中国神话也很瑰丽、丰富多彩,自有她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浅析中国神话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当代神话学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全新的时代。18世纪以来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发掘与记录了鲜活的原始部族神话,从而开启了现代学科意义上的神话研究。神话独特的文化形态与丰富内涵,成为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普遍关注的基本对象。在近两百年来的学术史上,神话学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研究,几乎所有的学术流派与学科方法,都尝试过对神话的研究,神话也由此成就了一些经典的学术方法。正因为如此,神话学从来没有生长为一个独立的现代学科,其研究成果也难以被归纳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这既是其面对所有学科而声名显赫的战神阿喀琉斯,也是神话学学科发展内在矛盾的阿喀琉斯之踵,以至于今天,我们仍然没有清理出令学术界公认的神话定义。为了重新回到学科原点去观照神话学,八年来,本刊坚持不懈,致力于神话学专栏的创建,赢得了中外神话学家的一致好评。2014年,本刊与中国神话学会深度合作,特聘请中国神话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计划讲座教授叶舒宪先生,中国神话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长江大学楚天学者田兆元先生任栏目主持人,倡导还原神话的跨学科性与文化元典意义,反思与批判文学与文本范畴的神话论,期待更多的学者从文化与本文范畴去重新发现神话世界,立足于人类学视野与考古学材料,深入解读神话超越具体学科的独特内涵,跟随国际前沿趋势,走出文本中心的窠臼,走向多元对话和多学科对话的广阔空间,迎接中国神话学的全新时代。这将更有益于现代学术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