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六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并随之发扬光大.到了江户时代,随着受教育人数的激增,特别是平民子女受教育人数的激增和日本佛教的兴盛,寺庙的大肆兴建,逐渐的产生了一种日本独有的宗教教育——寺子屋教育.寺子屋教育以寺庙为授课地点,由寺庙的僧人为授课教师,面向广大平民子女,教授他们科学文化知识,并向他们讲述做人的道理,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本文将重点阐述日本这种独特的宗教教育的产生、兴盛和衰落.  相似文献   

2.
町方村寺子屋是江户时代末期日本农村的一所普通民众教育机构,始建于1845年,历时24年,先后招收町方村及周围村童98名。学童中除了村吏等农村中上阶层家庭子弟之外,还有一些是来自连学费也交不起的农村下层民众。该寺子屋每年在籍学童数保持在数名到十数名之间,大多数学童在此接受一至三年的启蒙教育。教师田中与右卫门常年担任名主(村长)职务,寺子屋教师只是他的兼职工作。寺子屋学费因人而异,富家子弟多缴一些,贫穷子弟则少缴一些乃至不缴学费,町方村寺子屋教育具有非盈利,甚至慈善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民主主义和教育政策的"移植"影响下,日本私学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率先进行改革。在私学立法、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等领域都进行了调整,适应了战后日本经济复兴时期工业发展的要求,促使了日本经济的复兴和发展。同时,二战后日本经济复兴时期私学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当前的私学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日本德川幕府虽然将中国的以朱子学为代表的儒学定为官方意识形态,大力宣扬文教,鼓励学问。但是,不论德川幕府的统治者如何信赖朱子学说,武士阶级的本性决定了其所实行的文治是以武力为重心的文治。山鹿素行等儒学家们基于这种以武治国的本质和日本的独特意识,认为只要统治阶级坚持以武治国,保持尚武精神,就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5.
日本江户后期寺子屋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幕府末期的基础教育形式——寺子屋是民众教育的特殊形式。它的产生与发展在日本教育史和日本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对明治维新和当代日本国民意识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寺子屋以特有的形式进行系统的知识和道德教育 ,它事实上是明治维新后小学教育的基础 ,为明治维新的实现和日本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同时奠定了当代日本人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当时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表明了当时教育的发展与完善。唐代教育的发达离不开私学的贡献。分析唐代的私学有利于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尤其是民办教育的发展,并有助于建立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7.
汉字"中华"一词在当代日本有着与中国很不相同的意涵。这种差异是在日本近世时期出现的。之前,日本知识界曾以"中华"自诩,对中国文化有着深深的仰慕和认同。近世思想家却狂热地抬高本土文化的地位,持续地将对"中华"的认同和褒扬向着异化和贬损的方向扭转。但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过程。山鹿素行以与中国争夺"中华"的荣耀并与中国对抗为己任,"私意论"者和徂徕学派也通过各自的论证表明日本乃原本"中华"的代表,而比早已退去"中华"本色的中国更有文明优势;国学者则进了一步,径直利用本土神道资源贬斥"中华"概念,将之视为"中国人的自尊之辞";而兰学者则根据近代西方知识体系,有意地构建起对中国文化的对抗机制,将"中华"一词的含义解释为中国人的妄自尊大。随着近代神(皇)国思想和洋学思想的盛行,这种理解成为日本语境中通行的意涵。至此,近世思想家似乎撇清了自己与"中华"一词的干系,使它最终异化成了专门指称他者中国的概念。不过,洋学者把日本自诩为"文明开化",把"中华"打入"野蛮愚昧"的做法,最终无法表明真正逃脱了华夷观念之末流的命运。透过"中华"含义的这场异变,不仅可以看清近世日本文化主体意识是如何畸形崛起的,更可以体会到近代日本国族意识是怎样膨胀并最终导致东亚国际关系发生历史性异动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8.
寺子屋是日本江户时代的教育遗产,起源于民间,也成长、壮大于民间。虽然有局限性和保守性等封建特征,但不可否认的是,寺子屋教育观是深入贴近社会背景与平民需求的,这点连明治初期从西方引进的教育模式都无法彻底替代。寺子屋办学的自由性、实用性、启发性,以及贴近平民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的教育观等,可以说最大限度满足了广大平民对受教育的纯朴需求。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近世大名,按照与德川家关系的亲疏、领地规模的大小、朝廷官位的高低、江户城殿席的座次,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享受不同的待遇。尽管大名的文化类型和待遇迥异,但是,他们在金字塔型的武士阶级内部,是仅次于将军的上级武士;在幕藩体制下,是自己领国的最高统治者。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堂堂的一方诸侯和军事统帅,既无独立的经济基础,又无权擅自用兵,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严重脱节,有权、有兵而无金钱。幕府建立之初就面临经济困难,尽管采取了种种措施,甚至不惜减少家臣的俸禄、裁减家臣的数量,还是免不了债台高筑。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日本私立高校在发展中所呈现出来的特点,认为政府的资助、教育的法制化和民主化、类型的多样化、办学的灵活性和个性与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注重办学的质量是日本私立高校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重视并借鉴日本私学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但是近现代以来,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教育上日本都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跻身世界前列,这与日本独特的民族性是分不开。本文阐述了民族性的概念以及日本民族性的特点,介绍了日本近现代以来教育的三次改革,分析了民族性在日本的教育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以中国为主要贸易对象的东西方白银贸易迅速发展;中国币制发生重大变革;中国铜钱广泛流通于日本等东亚地区;清朝取代明朝成为朝贡体制的核心。该时期政治、经济、币制的变动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日本近世以金、银、钱为主要币种的货币制度的建立,从而奠定了日本近代货币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李茜 《文教资料》2009,(10):57-59
"忠"是日本儒学中最重要的道德,而中国儒学中最重要的道德是"仁",日本儒学没有全盘接受"仁"的思想,而"忠"的思想却和日本本土的正直、诚的思想相结合,逐渐扎根日本文化.到了近世,伊藤仁斋、吉田松阴等儒学家又各自提出对忠的理解,丰富了"忠"的思想体系,并和当时的实际联系起来,在日本明治维新和近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超 《文教资料》2011,(30):120-122
寺子屋是江户时代平民教育的典范,其发展体现了平民教育的发展水准。江户时代教育的主体是平民教育,而平民教育的主体则是寺子屋。经历了江户时代两个多世纪的迅速发展,寺子屋在明治初期的教育近代化改革中走向穷途末路。即便如此,寺子屋对日本的近代化仍然影响巨大。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河西教育渊远流长,历史悠久。自汉武帝置河西四郡开发河西后,河西儒学教育就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到五凉时期,河西私学教育在中原长期战乱、官学沦落的大背景下,由于西州大族的支持和自身所具有的众多优势特色,取得了辉煌成就,形成了名儒众多、规模宏大、地域广泛、著述丰富的兴盛局面。  相似文献   

16.
明治维新前,在德川幕府统治下的近世日本,由于兵农分离政策的推行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以从事工商业经济为主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日本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促使日本产生了  相似文献   

17.
吴霓 《教育研究》2004,25(8):77-81
中国古代私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周边国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其中,以古代朝鲜、越南、日本最为典型。中国古代私学的教育思想、私学大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私学的独特类型对这些国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促进了这些国家早期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并进而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展示其民族文化,这是学术界经常讨论的课题.当前,振兴西部的关键就是文化教育观念的转变.贵州古代教育的发展是在中原文化与贵州本土文化日益契舍、融洽发展的结果.重视黔东南的教育发展,对提升科教兴黔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制度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全国上下正在进行一场严肃的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为呼声最高的教育方式,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也层出不穷。我国古代私学传统的重现,引起了舆论界和研究界的重视。孔子的私学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针对孔子的私学教育的原则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影响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谢燕 《天中学刊》2012,27(6):7-10
朱惠国近年来在近世词学研究领域多有创获,其学术观点得到了学界特别是词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清词研究方面,首次揭示了常州词派与常州学派的关系,探讨了晚清常州词派与浙西词派的共存与融合;以"传统词学的现代转化"为线索,注重从宏观的角度考察晚清民初的词风变化。在民国词研究方面,首次提出"民国词学"的概念,拓展了传统词学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方法注重将传统的实证精神与经学、政治、文化背景相结合,显示出开阔的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