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大利艺术家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1598—1680)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创作出了巴洛克全盛时期的雕塑品。他的建筑艺术虽然较为保守,但他仍然居于十七世纪三、四位大建筑家之列。1598年12月7日,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出生在那不勒斯。他的母亲是那不勒斯人,父亲彼得罗是佛罗伦萨人,他亲自将贝尔尼尼培养成一位雕塑家。但贝尔尼尼却  相似文献   

2.
早在美国人发觉惠特曼是他们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之前,欧洲人已经从他的作品中听到了一个伟大的新诗人的声音。  相似文献   

3.
奥克塔维奥·帕斯●作家与作品最后一位巨人婉秋总统参加诗人的葬礼,只有墨西哥的诗人才能享受到如此特殊的待遇。帕斯于199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墨西哥摘取此项桂冠的第一人。他于1998年4月底不幸死于癌症,终年84岁。他的棺木安放在艺术宫里,上面覆盖...  相似文献   

4.
诗歌节 6月6日是俄罗斯的诗歌节。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而设的,因为1799年的6月6日是诗人普希金的诞生日。每年这天,俄罗斯各地都举行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不同年龄、不同籍别的人们纷纷用各种语言朗诵普希金的作品,人们在这一天说的每一句话都与诗人和他的作品有关,以表达对诗人的挚爱。  相似文献   

5.
韩情的作品有一种迷幻的忧伤,和他这个人很有些想像。韩情给人的印象不是那种张扬的人,和他谈话你会觉得有点着急,因为他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且语速很慢,你需适应一段时间才能听清楚。而且他的思维跳跃性很强,有时候他回答你的问题会让觉得似乎和你想知道的离得很远,这种思维方式有点儿像诗人。其实,他原来是做音乐的,也许是音乐的那种流动性使他的思想变得不很稳定,出现跳跃性,但这种表达未影响到他把自己作品的内涵阐述清楚。  相似文献   

6.
前些年文学界有句名言:“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时下,写诗的也不多了,据我所知,一些著名的或准著名的诗人,早已纷纷改弦更张去写散文、小说,乃至电影、电视去了。有的诗人则专门从事杂文、随笔的创作,报刊上经常看见他们的大作,时不时又会有非诗歌的作品结集出版,读者往往只能从他们的大名上联想到他们曾经是诗人。而大卫则不同,恕我孤陋寡闻,我至今也没有读过他的一句诗,而竟是从他的随笔里读出他是一位诗人的,因为他的随笔里就洋溢着逼人的诗意。  相似文献   

7.
<正>意大利文艺复兴三巨头之一米开朗琪罗以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闻名于世。他是个性格多变,喜怒无常,令人敬畏,难于相处的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容易让他动怒的就是称他为画家,他认为自己是个雕塑家,在给人写信签名时他也要特意写成"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他认为雕塑才是他真正的事业,也是艺术的最高形式。可是,这样一个不认为自己是画家的人,却画出了令人高山仰止的绘画作品。在任何一个艺术史家的眼中,意大利西斯廷教堂的壁画都是文艺复兴繁荣时期的最伟大的杰作。可米开朗琪罗对此辉煌的杰  相似文献   

8.
晓雪是著名的白族诗人、评论家、散文家。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6卷本《晓雪选集》,涵盖了他在诗歌、散文创作和文艺评论的主要作品,展现了晓雪在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的巨大成就,也让我们可以集中地进入这位吸纳着他故乡苍山洱海的乳汁和新中国的阳光雨露成长起来的作家、诗人、评论家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9.
拜伦的无人知晓的作品拜伦的一部无人知晓的作品不久前在他的出版者约翰·梅里亚住宅的地下室里被发现。手稿注明的日期是1816年3月14日。在手稿中,这位伟大的浪漫派诗人揭露战争和人的残暴行为,叙述的是十四世纪中亚细亚统治者帖木儿的历史。帖木儿也作为对伊朗、外高加索、印度、小亚细亚进行掠夺性远征的征服者而著称于世。在作品中,拜伦对以残暴闻名的这位中世纪统帅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不讳我的‘英雄崇拜’。"他的所谓"英雄",是这样一些人物,近现代的,有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意大利诗人邓南遮,还有英国的托玛斯·哈代??他的理由:"山,我们爱踹高的;人,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接近大的?"对于这些英雄,他不仅阅读、翻译他们的作品,还说:"在我有力量爬的时候,总不教放过一个‘登高’的机会。"他  相似文献   

11.
为纪念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逝世一百五十周年,本刊从本期起特连载李桅同志迻译的《普希金传》中的两章——《十一月的悲剧》和《诗人之死》。《普希金传》的作者列·格罗斯曼(1888—1965)是苏联作家兼文学研究工作者,1911年卒业于敖德萨诺沃罗西大学法律系。早在1903年他就开始发表作品,1921年起着手从事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工作。他所写的《苏霍瓦·科贝林的罪过》受到过高尔基的赞扬。传记和传记小说是他作品的主要体裁。这部《普希金传》则是他传记作品中的一部力作,被认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作者在书中用饱含激情的笔触记述了伟大诗人的一生:从就读皇村,流放南国,囚居故里,受辱宫廷,直到死于决斗.《十一月的悲剧》和《诗人之死》速两章,写得尤为扣人心弦,史家的信实和作家的激情交织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的援引,则使读者在深入了解诗人悲剧性的死的同时,更增加对他的景仰,痛惜和缅怀之忱。  相似文献   

12.
俄国伟大诗人米哈依尔·莱蒙托夫,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走完了短短的26年。但他的生平和作品给学者和诗歌爱好者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的源泉。诗人许多永恒的秘密和他的人品引起了许多互相矛盾的解释。在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一部有关莱蒙托夫的电影正由尼古拉·巴列耶夫执导并由他领衔主演。对这位导演来说,这是他首次独立拍片。他选拍关于莱蒙托夫这个主题的影片,并非偶然。有一次,人们问他,诗人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他回答说:“诗人就是我的命运。”10年前他得到过一次扮演莱蒙托夫的机会,两年后他便利用现成的剧本,准备筹拍电影。于是实  相似文献   

13.
武维春 《寻根》2009,(5):128-131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著名书画家和诗人。他出生于江苏兴化,和当地李氏家族文士群体有较多关联,对其书画家和诗人的作品十分熟悉,并从中吸取营养。  相似文献   

14.
整整五百年前,1482年,列奥纳多·达·芬奇受佛罗伦萨执政官洛伦佐的派遣,肩负着近乎一项外交使命,来到米兰谒见洛多维科·斯福扎(人称“摩尔”)公爵。他本应在那里只作短暂的停留,向摩尔进献一只做工奇特的诗琴,然后就回佛罗伦萨。但是,列奥纳多私下里还在筹划着一个宏大的计划,于是,他提前向摩尔写了一封信,请他让自己从事建造大炮和各种武器。摩尔不愿意听人谈论大炮,但他却挺喜欢风华正茂的达·芬奇,便请达·芬奇留在他的宫廷里。当时,这位米兰的公爵非常高傲,吹  相似文献   

15.
李声权 《世界文化》2006,(12):16-17
盖达尔是苏联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的许多作品早在苏联时期就享有盛名,而且在历经大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名气不衰,常读常新。最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作品要数《铁木儿和他的队伍》、《远方》、《军事秘密》、《天蓝色的杯子》、《鼓手的命运》、《丘克和盖克》等。正如作家本人说的,“儿童是我的心灵,儿童是我的作品的主题……”2004年,盖达尔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俄罗斯青年诗人巴维尔·科尔帕科夫在儿童杂志《篝火》撰文写道:“苏联儿童是在读他的小说中长大的。”最后,诗人在文章的煞尾,激情奔放地号召孩子们:“读一读这些书,陶醉在遥远年代的…  相似文献   

16.
谷羽 《世界文化》2007,(2):14-15
2003年9月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把俄罗斯文化界国家最高奖——圣安德烈勋章,授予一位80岁的老诗人,称赞他是俄罗斯人民的诗人。在那段日子里,书店竞相出售这位诗人的诗集,电视节目朗诵他的诗歌,莫斯科街头树立着他的巨幅画像。一个诗人的生日,居然成了俄罗斯人的隆重节日。这位诗人出生于高加索的达格斯坦,他就是从山区走出来的阿瓦尔族诗人拉苏尔·伽姆扎托夫。  相似文献   

17.
1988年11月至1989年12月,我在列宁格勒大学进修一年,其间有幸认识了东方系汉语教研室主任叶-亚.谢列布里雅科夫教授。跟他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终生难忘。教授身材高大,两鬓斑白,面容和蔼慈祥。谈起中国古典诗歌,他用汉语朗诵:“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对中国诗人陆游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谈到文学翻译,他说:“我知道,中国翻译了很多俄罗斯和前苏联作家的作品,你们学俄语的人多,翻译的作品也多,像一条大河。我们学习汉语的人少,翻译的作品相对较少,像一条小溪,值得庆幸的是,这条小溪一直没有断流。”  相似文献   

18.
迪伦·托马斯是一个感情丰富、易于激动的诗人。这是威尔士人的典型性格。他的写作风格独特,有时往往晦涩难懂。和T.S.艾略特、W.H.奥登及其他现代诗人的简练含蓄的文体形成鲜明的对照。他被称为最后一位浪漫诗人,因为他可以从鲁珀特·布鲁克追溯到19世纪的济慈和雪莱  相似文献   

19.
阿尔杰农·查尔斯·斯温伯恩(1837—1909),和罗塞蒂兄妹、威廉·莫里斯、乔治·梅瑞迪斯一起,同为拉斐尔前派诗人,他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后的一位重要诗人,一位颇具争议的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崇尚希腊文化,接受了雨果、波德莱尔等人的影响,追求“形象的鲜明华丽与大胆新奇,声调的和谐优美和婉转轻柔”,创造出英国晚期浪漫主义风格,创造了回旋诗体,参与了编写著名的第十一版《大英百科全书》,从1903—1909年间他曾不断地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相似文献   

20.
<正>沃尔夫冈·波尔歇特是德国战后"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于1921年5月20日出生于汉堡,父亲是一所公立学校的教师,母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乡土诗人。十五岁时,他创作的诗歌就被刊登在《汉堡报》上。然而这些诗歌并不能真正体现波尔歇特的原创性,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荷尔德林、里尔克以及后来被排斥的表现主义作家的作品。1938年上完七年级后波尔歇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