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书     
王冲 《档案管理》1999,118(3):48
书非借不能读,是古人从读书实践中悟出的经验,极有道理.说的是借书不太容易又怕别人催还所以能废寝忘食地去看.而如今这个经验就要大打折扣了.出租图书的书社、书屋到处都是,图书馆里的图书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花钱少,看书多.借书一点也不难,加上有足额的压金,没人去催还.自然比当年幸运的黄生还要幸运千倍.可这是租书已不是随园主人所说的"借书"了.  相似文献   

2.
书刊命名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凌 《出版经济》2004,(10):34-36
俗话说:看报年题,看书看皮.封面是书(刊)的的脸面,能给读者第一印象和直接感受,而书(刊)的名字则是封面的眼睛,一个好的书名就如同一双会说的眼睛,水汪汪的,充满着灵气、智慧和魅力.在当今万花齐放的图书市场上,"读书读名"的趋向已渐为凸显,名好岂止"一半文"?抢眼的书(刊)名已成为畅销书(刊)或常销书(刊)的基本物质之一,在媒介经济大环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重用.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酷爱读书,积累了丰富的选书、读书理论.选书区别“买书”与“看书”,再分“正者”与“旁者”,选目或参考韩愈、柳宗元、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或者结合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四学”,其根本则在于“守约之道”.“看、读、写、作”的读书四法,“看”为泛读,“读”为精读,“读”又有“高声朗诵”与“密咏恬吟”之别,还当结合“虚心涵泳”“切已体察”;“写、作”即札记与策论,将所读之书深思、贯通.专门的读《汉书》指南,则强调“小学训诂”与“古文辞章”作为基础.其阅读理论背后有汉宋兼采的学术旨归,也是晚清学术思潮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看书与读书     
看书与读书在古代是有区别的。曾国藩在给他儿子曾纪泽的一封信中讲到了这个问题:“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读书读皮,看报看题."随着媒体越来越多,书籍出版量越增越大,这一俗话变得更加有道理了.  相似文献   

6.
书痴·书情     
上中学时,听语文老师讲酷爱读书的人常说:"饿了不找饭馆,而是找书馆"的故事,颇感幽默.因为那时我爱看书,大都是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的,主要是各类小说.开始是课间和课外看,后来发展到课堂上也看.老师告到家长,父亲责骂,母亲则风趣地说:"要是考大学论看书多少,你一定能考上大学".  相似文献   

7.
吴静 《图书馆杂志》2008,27(3):89-91
读书有很多惬意的时候,比如清茶一杯,柔灯一盏,比如花前月下,看史观人,又比如因书结缘,以书会友……大抵读书之乐,并不仅仅在于"读"这一动作,而有许多书里书外的人缘书情,于是也就有了"书文化"之说.由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徐雁与<开卷>杂志执行主编董宁文共同主编的"开卷读书文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正是高张"书文化"之帜,为今年"世界读书日"活动策划问世的一套好书.  相似文献   

8.
《海外文摘》今年第一期刊载董鼎山的文章说:在美国知识分子圈中有一句常听到的话:读书人不看《读者文摘》;不看书的人才读《读者文摘》。这句话一语道破了《读者文摘》在杂志界成功的秘诀。天下不看书或没有时间看书的人还是多于读书人,而《读者文摘》就是为了迎合这些人的需要而编印的。据介绍,《读者文摘》的创办人瓦莱斯就是自幼对读书不感兴趣,大学时辍学,以700美元起家,与新婚夫人一起创办了这份杂志。该杂志第一期  相似文献   

9.
"农家书屋"聚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的老家在松花江畔,一个比较典型的东北乡村.30多年前,"文革"后期,村里有间图书室,父亲是管理员,我常溜去看书,<水浒传>就是在那儿看的;20多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图书室没了.那时我上初中,仅有的两本课外读物是<今古奇观>和<金光大道>;10多年前,我回村里过年,闲来无事,想找本书看,左邻右舍找了几家,除了课本,还是课本,竟无书可读;近几年,村里生活改善了,电视普及了,网吧也有了,但想找本书读,仍然是一件很难的事.用科技知识指导种田和养殖的情况很少,业余文化生活十分单调,这种情形,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全国60多万个村屯的现实.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成为农村挥之不去的文化痼疾.  相似文献   

10.
正出版人谈阅读与文化,似乎等同于司机谈驾驶,农民谈种地,不是陌生和新鲜话题。但是,当一个编辑一年过手过眼上千万字,问到一年买过几本书,看过几本书的时候,答案可能是令人吃惊的。有人直言:已经好久不买书,不看书了。当然,买书和看书是不能画等号的两件事。编辑看书,也可以用不着买书。但免费的也未必去读,这就成了问题。所以,笔者想谈两个话题,一是编辑读书,二是碎片阅读。  相似文献   

11.
从小喜爱文学,便比较爱看书,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什么书都看,什么文章都读.但读书有个坏习惯,不太爱记作者的名字,除非同一作者的文章读的多了或者某篇文章让我有特别的感受,便会用心去留意作者.记住彭荆风这个名字,缘于<春城晚报>,报上经常登载彭先生的一些随笔和散文,如<失乐园的缺撼>、<昆明的邮市>等等,这些文章文笔清新、自然,仿佛在与读者面对面的交谈,而且往往在很短的文章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2.
所谓导读,是指图书馆利用各种方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正确指导,使学生学会使用图书馆,有选择地看书,看最适当的书.俄国著名的哲学家、作家赫尔岑说过"选择书籍是任何一个读者都免不了的,因为它是读书的开端."  相似文献   

13.
吴万里 《今传媒》2010,(7):69-69
平时读报、读新闻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新闻看了付之一笑就完了;有的新闻看一下标题、粗看一下内容就足够了,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有的新闻一定要细看内容,并能  相似文献   

14.
江南才子叶兆言家学渊源,不但写得一手好小说,在文坛中自成一家,而且读书作文,写起随笔来,也是且浓且淡,浑然天成,在小说家中算是一个另类。叶兆言先生自称"自小读书就杂,什么书都喜欢胡乱翻",读他的品书笔记《看书》,便是真实写照。然而,这本读杂书谈杂书  相似文献   

15.
张兴杰 《军事记者》2004,(10):37-37
看报看题,看书看皮。一篇章能不能一下子抓住读,某种程度讲,就是看标题是不是能牵动读的“眼球”。题好一半。只有锤炼出一个吸引读、抓住读、打动读、感动读和带动读的好标题,才能让读一路看将下来。  相似文献   

16.
文献撷珍     
玉兰伟  李娇 《图书馆》2021,(4):F0004-F0004
曾国藩行书八言对联,湖南图书馆藏,纸本,立轴,169cm×33cm×2。铃有"涤生"阴文印,"国藩之印"阳文印。联书"看读写作一日无间,勤俭敬信终身可行。"款识"道光中叶,余初宦京莹,前辈多以写作俱佳相勘勉。余私意宜增看读二字,以裕其源。逮服官江介,每以勤俭二字劝诫僚属。因篡此联,以自傲省,健斋姻世讲过此,书以贻之。涤生曾国藩。"该联书风劲健刚拔,既井读书,亦写修身,由联吾可见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17.
凡是后来成了名副其实作家的人,写功自然过硬,但这个写功往往源于读功。将“读”看成一种功夫,乃至看成一种硬工夫,是绝不过分的。始终没掌握这种功夫的人很多,其中甚而包括某些“读书破万卷”的人,以及写出了不少“作品”的人。在“读”的问题上没获得过真功夫,后来居然写出“作品”来,这奇怪么?不奇怪。这就如同生活中某些并无实在技艺只凭一点“花架子”而“撞”成了歌星影星的人一样,在行家眼里仍是外行。当然,凡是能写出一点东西的人,总是读过一点东西的。但是,有的人的“读”,实际上只能称之为“看”,够不上“读”的档次。“看书”和“读书”的区别不是一般性区别,而是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8.
有些文字方面的错误在报刊上出现的次数多了,大家习以为常,甚至把错误的东西当作正确的东西使用着.如"攸"和"诸"两个字就是这样.如这样一句话:这件事能不能做成功,是同我们的努力攸关的.这句话里,"攸关"被当作"有关"来使用了,可是"攸"和"有"不是一回事."攸"这个文言虚字,在这里是"所"的意思,"攸关"就是"所关"的意思.比如"生命攸关","利害攸关",就是"生命所关"、"利害所关"的意思."攸关"一词既  相似文献   

19.
怎样读书     
读书要读得好,主要取决于两点: 第一是要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得好。所谓智力因素,就是指感知、记忆、联想、想象、思维等能力。读书当然离不开这些能力,这些能力越高,当然对看书学习越有利。  相似文献   

20.
抄书     
从古代起,许多学者就把抄书看作是与读书并重的一种求知方法,难怪他们把抄书干脆叫抄读。清代学者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语》中说:“若论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条陈,什么办法呢?是抄书或笔记。……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心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著名作家姚雪垠谈读书体验时,也谈到了抄读的重要。他认为这是做学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看书的时候,发现对自己有用的词句段落,或者是感到有什么心得体会,或者觉得里面有什么问题,就抄下来,或作摘录笔记,或作抄录卡片。可见,不管古人说的“读书必须过笔”,还是今人讲的“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都是强调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