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先秦的人性学说,如果从善恶评判来说,基本上可分为三派:告子主性无善恶论,孟子主性善论,荀子主性恶论。三派的争论表现出感性情欲与道德理性的关系和道德起源上的深层对立。告子以人的自然本能为性,主感觉论;孟子以人的道德本有为性,主理性论;荀子既以自然本能为性,又强调理性对情欲的制约和对“本始材朴”之性的加工改造,带有综合感性与理性的特征。从伦理倾向上说,孟子表现出绝对的伦理主义,而荀子则表现出相对的伦理主义。不过,由于对“性”范畴的含义理解上的差异,人性善、恶之论又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探讨孟荀人性学说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对于准确把握先秦人性学说,也许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论,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论.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即性未全善;性善是质,质朴而未觉醒,具有为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即性未善.人性之善主恶从,故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 "天地之性人为贵",仁义礼智信在人性上获得了根据.人性中有恶,且性善是质,充分肯定了后天之道德教化与礼义制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教学论,其学理性和深刻性应基于形而上之"思"。以"存在"是物质运动的最基本形式这一哲学命题为基点,以缘何追问教学之"存在",教学是怎样的"存在",如何认识教学之"存在",怎样建构新形势下的教学论为线索,对当前教学论研究面临的问题、困难和发展方向作了较肤浅的论述,以为教学论者之理性思考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上依据和理论基石。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抑或是荀子的性恶说,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宋明理学心性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并直接影响到传统知识阶层的道德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家的心性论是形而上的修养论,而儒家的修养论是实践的心性论。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传统儒家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之必要,由于人性中的欲性;道德教育之可能,由于人性中的知性和仁性;道德教育之根本途径,在于“为仁由己”。这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从孔子发展到孟子、荀子,以至于以后的儒家,基本上都是这一人性内涵的演绎和延展。  相似文献   

5.
孔子性恶辩     
战国时代,社会学的学者,都十分重视对人性问题的研究,人性论曾经成为各种社会学说的理论基础。当时仅儒家一派,在这个问题上就分裂成为大约四种不同的意见。(1)孟子主性善。(2)告子主性无善无不善。还有人认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这种说法与告子相近。(3)认为有性善有性不善。王充《论衡·本性篇》所述“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也属这一说。(4)荀子主性恶。这四种人性论的儒  相似文献   

6.
孔子性恶辩     
战国时代,社会学的学者,都十分重视对人性问题的研究,人性论曾经成为各种社会学说的理论基础.当时仅儒家一派,在这个问题上就分裂成为大约四种不同的意见.(1)孟子主性善.(2)告子主性无善无不善.还有人认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这种说法与告子相近.(3)认为有性善有性不善.王充《论衡·本性篇》所述“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也属这一说.(4)荀子主性恶.这四种人性论的儒者,自然都是奉孔子为开山祖师的.但孔子关于人性问题的言论,只有一条重要明确的  相似文献   

7.
《荀子·性恶》让荀子背了两千多年的“性恶论者”的黑锅。他事实上是一位性朴论者。并非《荀子》一书中所有的作品都出白他本人之手。《性恶》对人性的看法与《劝学》、《礼论》、《天论》、《正名》、《荣辱》等篇对此的看法严重相悖。在这些多篇文章中,人性都不定为恶,而是定为朴、善恶未定、可善可恶等。荀子的弟子、《史记》的记载、西汉时代的人性论说等也可以旁证苟子不以人性为恶。  相似文献   

8.
宋明理性论者承王弼易义解放之后,常用佛学分析法以解易,虽多因袭汉人怪诞诸说为题材,而辄以心证为之变更:皆基於周易之宇宙观,以演示其性理论,较儒宗孔孟二氏之宇宙观为进步。惟其“阴阳合而生五行”等具体论,不无穿凿之嫌。於周易之本义仍多未惬耳。是性理论者所受周易之影响尚少,而汉魏以后易义之纷歧,至是乃愈演愈甚  相似文献   

9.
学界关于荀子人性论的研究,当前多集中于性朴还是性恶的区分上,其实首先厘清"朴"字的含义显得更为重要。由于当代一些性朴论者常有意无意将"朴"混同于"璞",因此有必要作一区分。朴与璞是不同的,玉在璞中,寓意人性中本有善质;朴为雕饰之前木头的原初状态,寓意人性需经礼义的修饰而变善。前者之善来自于内在的善质,是孟子、董仲舒人性论的思路,可称为性璞论。而后者之善来自于外在的礼义,才是荀子人性论的模式,可称为性朴论。性朴即性恶,因为朴作为一种有待改进的原初状态,本身即含有粗恶、恶劣的意思。这两种人性论模式体现了孟学和荀学的本质区别,并对儒家思想的历史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关于尽人性和尽物性,朱熹有着细致且深刻的论述。朱熹认为人性和物性的关系展现出双重向度:理同气异、理异气同。参赞天地化育以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为进路。其中,尽己性的前提是知性与尽心;尽人性是尽己性在政治哲学向度上的延伸;尽物性则既是融通人与万物的哲学命题,也是人按照自身需要而合理利用万物的实践纲领。朱熹对人性和物性的解读综合了孟子性善论和告子“生之谓性”,且在与禅宗“作用是性”的斗争中进一步确证自身理论。  相似文献   

11.
“合异为美”是中西方美学对美的深刻理解,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美的构造原则。合异论美学着眼于隐蔽的合异系统,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区分“差异”与“异者”、“差异形态”与“差异系统”,澄明“实践”“感性”等特殊异者中“美如何是”的合异之美及其变体。作为对审美活动中各种差异形态及其组合方式的理论研究,合异论美学通过考察美的合异结构与审美共同体建构,审美通变与美的“终结”以及中和之美与审美正义,揭示出合异以为美,通变以致久,中和以化醇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12.
休谟“人性第一原则”评述姚天祥大卫·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创始人和经验论者。他认为,任何科学都与人性有关,提出要建立一门关于人性的科学。休谟所谈论的人性包括人的“知性”、“情感”和“道德”。其中知性问题最为重要,包含了众多的人性原则,最基本的是观念...  相似文献   

13.
黄鸽 《今日教育》2007,(9S):50-51
“科学的境界主于真,道德的境界主于善.艺术的境界主于美。”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唤醒孩子人性中最可宝贵的东西——真诚、善良和美好.让语文课堂自始至终洋溢着人情之真、人性之善、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14.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人性论可归结为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四种观点。外国人性论可归结为人性平等论与人性利益论、人性神性论与人性禁欲论、人性利益论与人性需要论、人性理性存在论与人性自然属性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五种观点。笔者还介绍了王海明先生新人性善恶论。  相似文献   

15.
儒家之始祖道家之津梁──论孔子思想中的道家成份余学琴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学界对此论述甚多,然其思想实为道家之津粱,却鲜有论者,对其思想中的道家成份,论之者更少,这似为孔子研究中的一个缺憾。笔者不揣浅陋,试作探讨。一、孔子师事老聃说的合理性孔子生在两...  相似文献   

16.
荀子既是君主论者,也是民本论者。他把君主论与民本论结合起来,建构了一整套关于国体问题、国家功能问题、国家起源问题以及政府体制问题的系统理论。这一理论既肯定君的人主地位(统治地位),也肯定民的根本地位(对君的制约作用)。由此证明,荀子不是君主专制论者,而是受民本论制约的君主论者,是君主民本一体论者。那种把荀子的政治思想说成是君主专制主义的观点是没有理由的。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对君主起源的论证遵从了以人性为起点的理路。他将天人感应作为论证人性的形而上基础,将人性分为三类: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而通常所说的"性"是中民之性。而中民之性又像天有阴阳一样,可以分为性与情,并且共在于人之一身。为防止自然论倾向,董仲舒横断了天和常人之间的直接联系,在中间置入了王或者说圣人这个关键的中介者。常人虽然与天数相符,有性战胜情的条件,但是他们本身并不能自然向善,需要一个王者来教导他们向善。王者的产生是建立在教化万民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8.
"道"是《老子》和《管子》共同的最高哲学范畴,两家"道"论有同有异。两家之"道"同为万物之所以然与所必然、万物之自然与所当然、人生和社会的"自然法"且均以"气"为物质载体;也存在宏观方法论与微观方法技巧、目标价值与工具价值之不同。通过两家"道"论的阐发和比较,不仅可以明晰两家之异同,而且可以彰显两家"道"论敬畏自然、彰显人性、以道御术、本体和谐等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23年2月,周恩来以"飞飞"的笔名,在中共旅欧支部创办的刊物《少年》发表了《评胡适的"努力"》一文,批评热衷于政治改良的胡适所鼓吹的"好政府主义"。周恩来在文中以"革命救国"论批评胡适对军阀统治的"迷信",抨击胡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的幻想。其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已过,胡适已经和周恩来等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上、思想上分道扬镳。从周恩来这则评论看出,五四新文化思潮发生的这种分化是不可避免的。从中分化出的革命救国论者与社会改良论者在政见上既"异中有同",又"同中有异",而最终则他们之"异"大于他们之"同"。  相似文献   

20.
宋明理学家论性,或秉于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的人性理论;或源于《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或源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船山论性,以《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命题为基础,吸收、改造了《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的命题,提出了“继善成性”、“习与性成”、“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理论,形成了独具理论特色的人性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