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10月24日,由中国编辑学会举办的"刘杲同志编辑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刘杲同志于1956年开始从事出版工作,曾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党组副书记兼国家版权局副局长。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和长期的研究工作中,他对出版业管理的诸多方面,如法律法规、市场管理、各类题材出版物的出版、人才培养、外事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曾以政协委员的身份积极为出版业建言献策,强调推进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其主要著作有《刘杲出版文集》、《刘杲出版论集》、《出版笔记》、《我们是中国编辑》等。来自新闻出版总署、中宣部出版局和全国各地出版单位的领导、资深编辑家、出版人及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专业的教授等,在研讨会上纷纷发言,表达了自己对刘杲同志编辑思想的认知、感悟及对他的敬重之情。本刊将陆续选登此次研讨会的部分发言和论文,为广大编辑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卞葆 《中国编辑》2011,(6):42-45
刘杲担任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期间,他以及他所领导的中国编辑学会十分关注和倡导编辑职业道德建设。文章从刘杲对编辑职业道德建设贡献的回顾,对编辑责任、义利和质量意识的论述两方面,分析了刘杲的编辑职业道德观及其对学界、业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此文是应约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30周年社庆写的回忆录,受刘杲同志《我的出版观》的启示,定名为《百科塑我编辑观——从〈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出炉前后说开去》。文成后送刘杲同志一阅,意在聊博一笑,不想刘杲同志偏爱,推荐给《中国编辑》。原文篇幅较大,根据编辑部的建议我做了压缩,文中省略号处即为被压缩之处。全文分四个部分:探究编辑灵魂所在,解读编辑深层内涵,体验编辑邻接关系,追寻编辑最高境界。该文将分两期刊毕。  相似文献   

4.
刘杲同志编辑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文章从四个方面概括了会议研讨的主要内容:一是刘杲同志具有的先进出版理念,二是刘杲同志对编辑学理论建设的重大贡献,三是刘杲同志可贵的探索精神和研究方法,四是刘杲同志自身拥有并努力倡导高尚的职业道德。编辑出版界要进一步发扬刘杲等老一辈出版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促进编辑出版工作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5.
正程绍沛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就从事编辑工作,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辑,2000年退休后,先后任中国编辑学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会长,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0年5月8日至9日,第14届国际出版学术会在南京召开,我因论文入选与会,有幸认识了先生,当时他忙于会务,还是热情接待了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学子。隔了一年,2011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刘杲同志编辑  相似文献   

6.
资讯     
《出版广角》2011,(12):74-76
声音本次会议给了我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至于我个人微不足道,大家的发言,有一点点石成金的意思,石头需要灯光照,灯光一灭,仍然是石头一块。——刘杲在10月24日举办的"刘杲同志编辑思想研讨会"上,听完与会代表热情洋溢的发言后,谦虚并不失幽默地表示。  相似文献   

7.
杨丹丹 《出版科学》2012,20(1):110-112
正1研讨会概况:三个含量刘杲编辑思想研讨会于2011年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召开正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闭幕之际,以这次全会召开为起点,我国文化建设发展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领域。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18岁把这句话抄下来自励。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在研讨会上说,今天出版人应该说  相似文献   

8.
系统学习刘杲的《刘杲出版文集》(199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刘杲出版论集》(1998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和《出版笔记》(2006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后,使笔者深深感到:刘杲关于编辑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编辑最高追求的论述非常丰富,研究非常深透,并贯穿于刘杲编辑思想的整个体系之中;三者之间是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具有鲜明的编辑职业特色、时代特色和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编辑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完成了自己的议程,马上就要闭幕了。此时此刻,作为新一届学会的主要负责人,我代表新一届学会领导班子成员衷心感谢全体代表、全体理事对我们的信任和期待;感谢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对我们的信任与批准;感谢刘杲同志和他的团队为中国编辑学会所奠定的基础,开辟的道路,高扬的旗帜;感谢桂晓风同志和他的团队所形成的理念,所开创的事业,所取得的业绩!我们一定不负重托,不  相似文献   

10.
蔡姗 《出版科学》2011,19(6):26-29
介绍刘杲关于编辑工作规范化的观点,包括编辑规范的重要性,编辑规范与编辑规律和编辑创新的关系,编辑规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以及刘杲对编辑规范的贡献和创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杲编辑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在出版活动中,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文化是出版的灵魂"。刘杲先生的编辑出版观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出版的文化特色,彰显了他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出版的本质是文化,要促进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就要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刘杲的编辑出版观为我们促进编辑出版事业发展提供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2.
同道俞晓群     
在电话里,聆其声,听其调,你会觉得,此人不会是一个太热情的人。我说,我迟早要写一篇关于他的人物杂写,他照样是不冷不热。他赠送过他写的个人著作《数术探秘》,书却我不大懂。一次刘杲同志跟我说,俞也送了一本这样的书给他,他也说他看不懂,好像一本天书。刘杲同志,在出版界何许人也,能经他提起的人,一定不是一个孬种。于是,这样一个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人,长时间成了我心中的一个谜和一团悬念,我有了进一步观察和探究的兴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不记得与他是什么时候相识的。相识何必论迟早,反正都在出版界内做事,都有志于出版事业,是彼此都知道各自的名姓的。只记得最初的印象,很深的有这样两件。他从关外出差到了北京。从我们共同的朋友处,他知道我也要从长江边去那个地方。当我到达北京车站时他将到了机场,两人要错肩而过。为了和一个不曾谋面的朋友见上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编辑—崇高的职业"、"编辑工作的最高追求是出版传世之作"等七个方面论述了刘杲关于编辑职业、使命、地位、责任、作用、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见解和观点,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忆黎丁     
<正>2014年8月14日夜10时,《光明日报》上海记者站的朋友发来短信:黎丁先生今日去世了,享年96岁!黎丁是《光明日报》的资深高级编辑、京城著名的老报人。他生前有两个"头衔":中国文化名人活字典;京城冬泳寿星。初识黎丁我和黎丁认识是在1979年。那年春天,我奉命赴北京《文汇报》驻京办事处工作,暂借《光明日报》大楼609室办公。有一次,我在大楼底层食堂吃饭,一位朋友说要给我介绍一个老乡,把我拉到靠墙壁的一张桌子旁边坐下,指着对面的一位老者说,他就是你们泉州老乡。  相似文献   

15.
报社记者要采访作家刘墉,刘会先问:你做什么栏目,打算做多大版面?如果是电视记者采访,刘也会先问:节目打算播多长时间?问完后,他会按照自己把握的时间接受采访,差不多时就会打住,并提醒采访者:我回答的内容已经超过你的需要了,内容已经够用了,可以停止了!有人问他:这样做不怕得罪记者吗?刘墉说,我的时间有限,采访者应该尊重采访对象。记者事先不做"功课",来了以后再慢  相似文献   

16.
苏涛 《记者摇篮》2012,(9):21-22
巴金在《十月》杂志创刊三周年的时候,写了一篇《致(十月)》的文章,着重谈的是"关于编辑的一些事情",其中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巴金的编辑意识,他说:"做编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从编辑的观点看问题",这里的"编辑的观点"应该是包括编辑工作的全过程和编辑事务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很重要的是对编辑主体的认识,巴金认为":编辑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以"桥梁"来比喻,十分形象地揭示了编辑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是巴金最重要的编辑意识。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我国与外国的出版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今年5月13日,韩国首尔举行第十三届国际出版学术会议期间,中国编辑学会名誉会长、本刊顾问刘杲先生荣获韩国第三届南涯安春根出版文化奖。安春根教授是韩国出版学创始人,1969年倡导创立韩国出版学会,并任会长。他著有《出版概论》《出版社会学》《韩国出版文化论》《韩国出版文化史大纲》和《杂志出版论》(中译本1993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等。1993年安春根逝世后,为纪念这位出版学者,设立了南涯安春根出版文化奖。该项奖共颁发了三届,授予三位国际知名出版学者,第一、二届分别授予日本出版学会原会长清水英夫和日本出版学者箕轮成男。现将授予刘杲先生奖牌上的颁奖词和刘杲在授奖大会上的答谢词,一并在本刊发表。答谢词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谨向刘杲先生祝贺并致谢。此外,刘杲先生已把所得奖金韩元500万元,兑换成人民币3.12万元,作为善款全部捐给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用于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  相似文献   

18.
"我认识他比认识你们还早得多"   新中国建立不久,有一次毛泽东到上海视察,召周谷城相见,当时上海市副市长许建同等也在座.落座后,毛泽东对许建同等人说: "周谷城是我的老朋友.我认识他比你们还早得多."……  相似文献   

19.
何申 《中国编辑》2004,(4):49-50
常有认识与不认识的作者打电话来,说他写了部长篇或中篇请我给看看。说得都非常客气,而且也是真心实意地要听意见,但却把我弄得神经很紧张。推辞到最后,我往往拿出撒手锏——请原谅,我从来没有做过编辑,实在是看不好稿子啊。也怪,一般说到这儿,对方也就不再坚持了。于是,我如释重负。  相似文献   

20.
刘杲同志     
标题如此,非不敬也,而是刘的要求。但不是对写这篇文章的要求,而是对他称呼的要求。我有信呈上,抬头是刘署长,他回信给予纠正,说请称刘杲同志。于是自那以后,写信我只得改用毛笔书写,以示恭敬。不想有一次在北京,在一个总编辑培训班上,他给我们讲课后和学员们在一起用份饭。他坐到我的旁边,说你的信收到了,一般的信我都是随手扔了,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