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近年来移动技术和网络环境的不断优化,新型的移动终端将成为未来微型学习的有效支撑。然而,如何将移动终端应用于实际的微型学习,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为了探索移动终端上的有效学习模式,本研究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了“数据结构”课程学习公众号,面向598名关注用户,采用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学习内容、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四个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微信公众平台在吸引学习者、传播微内容、推进个性化学习与实时效果评估等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发现微信用户的地域分布、网络环境、知识结构和学习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学习资源转换率偏低,学习者之间交流不畅,学习行为可控性较弱等。为此本研究建议:以专业知识的社会化普及为目标,注重以“微信用户”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加强推送频率与媒介形式并重的资源建设;创建微信技术多元支持下的学习情境;以及融入情感与认知因素的学习支持服务以使微信用户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提升移动微型学习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结合近年来关于移动学习中学的研究成果,阐述在移动课程管理系统和移动学习端有效促进学习的TEL策略,并在以微信公众平台为学习端的移动学习实现过程中具体实践,同时对于在促进人人交互中TEL策略的显著性因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卢丽梅  庞茜之 《海外英语》2022,(12):152-154
“互联网+”背景下,各式学习平台涌入高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新型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线外语自主学习的调查与分析相对缺乏。为进一步了解外语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和网络平台的积极作用,该文以蓝思平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兰州理工大学英语专业2018级和2019级蓝思数据,探究网络学习平台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微信是当前非常流行的一种通信软件,幼儿园利用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向用户推送消息,把校园文化的信息、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核心理念传播给用户,有利于展示幼儿园的办学特色和成果,有助于幼儿园及时了解家长的需求并做出反馈,促进幼儿园校园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移动微型学习在成人继续教育领域方兴未艾,其趣味性、便捷性、实用性满足了新生代员工的学习需求。该研究通过对新生代员工需求调研、资源建设、平台搭建、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五个环节的分析,基于可操作、易交互、共获益原则,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构建了移动微型学习模式,强调移动微型学习研究从“技术”回归“学习”,重视现有平台及资源的整合、共建共享,使新生代员工开展移动微型学习变得简单、易行、有效。  相似文献   

6.
微信公众平台在拥有现代通信功能的基础上还为人们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便利,使之可以应用于更多领域,运用移动通信工具开展灵活多元、随时随地的微学习便是其中之一。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为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开辟一片新的天地。但要实现微学习的有效性,还必须对移动微学习的形式特点有深刻认识,并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而进行学习资源的高质量建设与提供,并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评价和反馈,才能发挥出微信公众平台在微学习上的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90后学生信息获取方式已发生转变,移动学习已经是新的知识获取途径,如何开展有效的移动学习是高职老师应该关注和探索的。本文将从教学实践和移动学习思想出发,阐述如何利用微信构建一个融教学资源推送、学习互动、成果提交与展示、教学数据分析、学习笔记签写、学习活动趣味化、学习激励等于一体的立体化移动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8.
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平台是当下最受欢迎的移动网络社交平台,其功能契合了碎片化学习需求。本文融合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平台功能,设计出碎片化学习平台,发挥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平台优势,旨在促进"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9.
丘源 《大学教育》2019,(3):84-86,103
本文首先分析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特点及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入微信平台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同时详细介绍了微信平台的注册以及微信移动学习资源的规划与建设过程。实践表明,基于微信平台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促进学生单片机技能的形成与提高,同时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校外科技教育活动与社区教育的衔接成为社区科技教育活动的重要趋势。应用微信公众平台技术,不仅能将科技教育内容通过图文信息推送,通过翻转课堂形式提升社区科技教育效果,还可以社区为单位通过微店和微商城模式复制和推广主题科技活动,为更多青少年提供更多科技知识学习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教师在线教学行为及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从学生角度来看,对操作类或实验类的资源、网络速度以及教师提供的客观教学条件等体验较差,认为在线教学效果比现场教学效果差。从教师角度来看,在教学评价与指导行为上受到一定限制,表现在示范艺体、实验等操作技能,论文写作训练等专业方面。突出表现在:在线教学缺乏充足的教学硬件条件保障,操作及实验类教辅资源紧缺,“新瓶装旧酒”的在线教学效果不好。为此,应加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条件;鼓励优质虚拟实验教学资源与平台的共建与共享;对混合式学习进行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2.
文章建立了一个基于J2EE技术的《钢与组合结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利用Cookie和Session功能记录用户所产生的数据,由后台Web日志功能及MySQL模块记录存储学生点击次数、跳转路径、视频停留时长、每次登录时长及每周登录次数等,进行了学生学习思维模式的逆踪分析,完成了登录次数统计、登录时长分布分析及学习路径分析,并建立了深度学习的关联模型。  相似文献   

13.
对高职大二学生在微课网络平台的学习时间、学习目标、学习效果和微课网络平台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微课网络平台有利于课程学习,但不少学生还不太适应网络平台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建设和利用还存在问题。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微课平台学习效果的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师微课教学设计能力;丰富微课网络学习资源;提高吸引力营造良好的网络平台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4.
网络课程的开发对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好的网络课程开发平台就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文献检索分析、实验开发等方法从技术层面、学习模式层面和普及层面对依赖传统技术的网络课程开发平台、各学校开发的网络课程开发平台、商业化的网络课程开发平台和基于云计算的开发平台等四种主要的开发平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云计算的商业化网络课程开发平台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文章还提出了未来的网络课程开发平台的功能模式和网络课程开发平台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技术》2018,(1):80-85
文章首先介绍了千聊Live及其构成,然后基于微信的微信群、公众号、千聊直播等功能,构建了以微信平台为技术支持的网络教与学服务,包括打造虚拟图书馆、实现虚拟课堂教学、创建在线论坛等。随后,文章从直播间创建者(管理者)、嘉宾(讲师)、主持人(助教)、学习者等角度,剖析了基于微信平台的千聊Live运行模式。最后,文章分析了千聊Live应用于在线教育的优势,以期为直播平台的教育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Researchers have been interested in classifying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 students based on their learning behaviors. However,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cognitive attributes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learning behaviors. In this study, we propose a conceptual model that links MOOC students’ observable learning behaviors to their latent attributes (i.e., individual learning versus interactive learning). Using students’ behavior data from a MOOC, we performed a cognitive diagnostic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 students’ learning profiles and to determine how these profiles related to their course achievement. We found that a large portion of the students performed individual learning whereas only a very small portion of them overtly performed interactive learning. In addition, the students who performed interactive learning were more likely to pass the course with distinction than the students who did not show this attribut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in MOOCs. Further, the study provides a good demonstration of how to use clickstream process data for psychometric analysis.  相似文献   

17.
18.
本研究旨在了解当代高校学生网上非正式学习活动的现状以及个人差异影响学生网上非正式学习活动的状况。研究采用问卷收集数据,研究发现,90%以上的学生网龄超过1年,平均每天上网2.33小时;对列举的12项网上非正式学习活动,学生经常参与其中3/4的活动;性别、年级等因素对大学生网上非正式学习活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毛力 《海外英语》2011,(10):69-72
Due to the increasing broadband Internet access, VOIP adoption as well as the Web 2.0 concepts, online language learning communities have gained great popularity among adult language learners. Based upon Malcolm Knowles’ adult learning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novation that online language learning communities have brought to adult language learning programs. At the same time, the limitations of such programs have been pointed out.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we used the platform log data to extract three features (proportion of passive video time, proportion of active video time, and proportion of assignment time) aligning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activities in the Interactive- Constructive-Active-Passive (ICAP) framework, and applied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to detect student engagement modes. A total of 840 learning rounds were clustered into four categories of engagement: passive (n = 80), active (n = 366),constructive (n = 75) and resting (n = 319).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our engagement modes, and three types of learning statu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sequences of student engagement modes: difficult, balanced and easy.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based on the ICAP framework, the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 log data could be used to automatically detect different engagement modes of students, which could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online learning analysis and personalized lea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