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阵大风刮过后,北京露出了鲜见的蓝天,在晴朗清新空气的陪伴下,记者有幸采访到了被誉为"台湾儿童图画书教父"的郑明进先生.一身休闲装,背着个大背包,当记者见到精神矍铄、神采奕奕的郑先生时完全感受不出他已经年过八旬.他说,很高兴来到北京,见到这么多喜欢绘本的朋友,对于大家的热情,他很兴奋也很欣慰. 郑明进先生毕业于台北师范大学,在担任小学美术老师之余也从事儿童绘本创作,1968年郑明进出版的图画书《十兄弟》,主题是"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被誉为华文界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绘本.他的其他作品还有:《请到我的家乡来》《我的家乡真美丽》《动物儿歌集》《一条线》《看地图发现台湾好物产》《乌龟娶亲》等.他是"第一位去海外参加世界插画展的华人插画家""第一位在华文图画界举办个展的童话插画家""第一位出书介绍世界插画家的华人""第一位在儿童文学界举办个人学术研讨会的华人插画家".他所创作的儿童图画媒材运用十分多元、线条自由奔放、童趣十足,并且具有时代性和浓厚的乡土味.他的绘本作品更为华文原创绘本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在华文图画书发展史上具有"教父"级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王婕 《新闻战线》2012,(2):56-59
2012年元旦刚过,中宣部组织中央媒体记者对丹东市广播电视台"民生早报"记者刘彤进行集中采访,我是采访团成员之一。在白雪皑皑的鸭绿江畔,我见到了这位百姓口中的"泥腿子记者"——憨厚、寡言、稍显木讷的东北汉子。一辆蹬了11年的红色女款自行车、一个稍显破旧的采访包、一支老式采访机,外加两条腿,就是他采访的全部"行头"。15年来,他行走在田间地头、城镇社区,话筒一直对准百姓,笔尖始终圈点民生。跟着挑粪工挑粪,帮着菜农卖菜,在建筑工地与农民工一起扎钢筋,和环卫工人扫大街到天亮……为了写稿,他用自己的盒饭去换老乡家里的电;为了采访,他把自己累出了心肌炎。他很"轴",连洗头洗澡的日子都固定雷打不动;他很直,为了工作不怕冲撞了谁;他很"木",话不多,却在这座小城有着众多的朋友。  相似文献   

3.
险地出新闻     
险地出大新闻,也出名记者。因此,当记者的要敢于闯险。有一次,我在大兴安岭见到一位驻那里的记者,我问他:“大兴安岭大火时你在哪里?”他说,当时他在北京学习了一段以后,已在那里想办法调到北京的某新闻单位去。我惊呼:“你误了终身大事了”我告诉他,记者的成就是随事而走的,大兴安岭大火这样的事,当记者一辈子也不一定碰上一回,太可惜了。  相似文献   

4.
每逢重大的国内外体育比赛,人们总会见到一位山东大汉:他声音洪亮且健步如飞,甚至年轻记者也跟不上他的步伐;他做事雷厉风行且干脆利索,根本看不出已年近花甲.这位激情四溢的汉子,就是齐鲁晚报高级记者马安泉,体育记者圈内称他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齐鲁晚报的记者则尊称他为"年轻的马老".  相似文献   

5.
刘康 《新闻记者》2005,(10):46-46
简单地讲两点感想。首先是传媒如何为公众利益说话。我是第二次见到《新闻调查》的制片人张洁。我两个礼拜之前在北京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心情不太好,比较郁闷,因为他们拍的河南瓦斯爆炸的节目没能播出,所以他觉得有一种很沮丧很悲哀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根据王振国自己的说法,他一年中大约有2/3的 时间在飞机上度过,剩下的时间多半在为癌症患者看 病--与他见面殊不容易。 11月7日上午,记者终于在北京振国肿瘤研究中 心见到他。王振国介绍说,北京这个研究中心,其实 并不进行药物研究,主要是负责销售和宣传  相似文献   

7.
访李普     
我第一次见到李普同志。在“文革”后期,他回到新华社,任北京分社社长不久。他和甘憎分是老朋友,我们和老甘一道,曾去拜访他,听他谈新闻业务方面的问题。那时他50多岁,可白发已经不少,比我想象的要苍老。第二次见到李普,是1983年3月,他应邀到我们新闻系作报告,谈记者修养问题。他讲了“德、识、学、才”几个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感到,他既有记者的敏锐,又有学者的睿智。这时,他已从总社副社长的岗位退下,离休。第三次见到李普,是1984年8月,在乌鲁木齐。他作为中国记协书记处的书记,出席全国晚报第二次经验交流会,并…  相似文献   

8.
罗德里克去世了,在一个春天的上午。据他的家人讲,他走的时候很安详、很平和。作为一个终生从事新闻工作,一直关心中国的美联社著名记者,他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中美友谊的史册上。1945年,他多次赴延安采访,1971年他作为三个美国记者之一随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中国,并因此获得美联社中国报道总编奖和全国头条新闻奖;1979年,他出任美联社北京分社首任社长。  相似文献   

9.
去年6月7日,听说吕岩松奉命从贝尔格莱德回到北京,报社立刻决定派我采访吕岩松。 6月8日上午9点。人民日报社大礼堂,我终于见到了吕岩松。他既没有东北人的高大威猛,也没有一般英雄人物的矜持。他的外表确实很平凡,就像邻家的一个腼腆的男孩。我记得当许中田总编辑请吕岩松向大家讲话时,他实实在在地说:“我来报社10年了,今天是第一次站在这个讲台上讲话。”大家笑了,邵华泽社长请他坐下慢慢讲。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个记者应该做的,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太  相似文献   

10.
韩进如今是北京一家正规媒体的记者,这次在北京奥运会顺义区比赛的报道中,因表现出色而受到了所在报社的表彰.提起做记者的过程,他说: "走到今天我并不轻松."  相似文献   

11.
"我父亲今年快80岁了,是老军人、老干部,最近这一个月,他吃不好喝不好,为了他的个人档案又操心又跑腿."孙女士心疼地告诉记者,不久前她父亲的一位老战友到家中做客时,带来了一份几十年前孙先生在国棉三厂的档案资料."我还活得好好的,现在竟然见到自己的原版档案了?"孙大爷抚摸着档案里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心里很小是滋味.  相似文献   

12.
新刑事诉讼法增设"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争议多年的"刑事和解制度"在法律上终于有了"名分"。专家指出,适用刑事和解,一定要杜绝以钱赎刑等司法腐败问题。苏州的刑事和解尝试是对传统刑事司法二元价值的有益探索"打人这件事我真的很后悔,我真诚向被害人道歉了,经济上也给了他补偿,并且还定期去街道接受帮教。"4月9日,在苏州市平江路派出所见到《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时,吴极(化名)不断解释。  相似文献   

13.
懂得“尊重”与换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重"是成功采访的前提 记得十多年前在商洛电视台做记者时,有一次去商州二十里铺村采访某民政领导慰问贫困村民.当这位领导来到一位贫困村民家时,这位村民正在卧床养病,见到领导来了,自然很激动.  相似文献   

14.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他还特别用了一个很有群众特点的语言,叫要有"两把刷子"。"讲好故事,事半功倍。"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就是要于平凡之中见到不平凡,讲述身边平凡人的不平凡的故事,这应该是新媒介环境下地市级党报记者工作的重心与着力点。2014年7月,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人,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  相似文献   

15.
陈玉申 《青年记者》2007,(18):114-115
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赵敏恒是国际报坛上一颗很耀眼的明星。在中国现代记者中,若以国际影响而论,可能还没有人比得上他。他曾担任路透社、美联社等西方媒体的驻华记者,采写了许多蜚声中外的重大新闻,其高超的采访能力颇为同业称道,有的英美记者甚至称他为"最了不起的华人记者"。  相似文献   

16.
从1984年起,赵典军被选为北京市海淀区第八、九、十一、十二、十三届人民代表。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退休教师,他也是为数不多的现在还戴毛主席像章的人。见到记者,他先递过来一份北京101中学校友办的《红色历程》,内容是纪念十月革命。  相似文献   

17.
生意兴隆,则生意盎然。这是真正的"不失身份"。端着架子,经营不善,既失身份,也没生路。"过去能见到报纸就很不错了,一个县也没几张,只有当官的才有条件看报纸;那时记者也难见到,现在满大街都是,主动问这问那采访你,还到处拉广告,躲都躲不开。开饭店卖包子是营生,你们办报也是营生。"  相似文献   

18.
卜金宝  祁林 《湖北档案》2006,(11):44-45
2006年7月12日,记者在无锡干休所见到了87岁的老红军丁德山.下面是记者对他的采访实录.  相似文献   

19.
我是吉安电视台一名记者,最近,在一些乡村采访,部分农民朋友和乡村干部向我反映了这样一件事,一些记者到基层采访喜欢摆"官"架子,没有一点"土味":一部小车开进村,一身名牌入家门,一双皮鞋到田头,一口"官腔"问民情.他们说,和这样的记者在一起无形中有一种距离感,因此他们见到这样的记者老早就会躲开,也更不愿把心里话说给这样的记者听.他们还是喜欢那些"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身便装,脚下一双解放鞋"有点"土味"的记者,这样的记者看起来就像是老熟人,觉得很贴心.  相似文献   

20.
或许与他的出身有关,或许是他更关心"底层"的生活。吴念真虽然在台湾文化圈交往极广,资历极深,但他更像一个乐于叙述小事的小人物8月14日中午,吴念真刚下飞机,感觉"整个北京是在放冷气"。下午,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昨天在重庆,高温40度,真的很可怕,北京舒服多了。"从广州、成都、重庆到北京,接下来的几天他还将去南京、杭州、上海。七城之旅,每一场读者见面会都"爆棚",吴念真讲读了新书《台湾念真情》,然后给排长队的读者签名。一年前,《这些人,那些事》在大陆出版时,"当时还不清楚大陆的读者会怎样看。"吴念真没有想到,大陆竟然这么多自己的"粉丝"。这些读者熟知他写过的《恋恋风尘》《悲情城市》《无言的山丘》等剧本,以及演过电影《一一》中的角色NJ(简南俊)。为了与大陆读者交流,60岁的他玩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