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主要运用数理统计、逻辑演绎等方法,建立我国优秀女足运动员比赛跑动能力评价模型和标准,研究结果显示:1)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的评价模型,经鉴标法验证,其主客观相关程度为0.83,说明本评价模型具有较高效度。2)评价模型具备使用简单,评价结果直观,可以为训练和比赛监控提供依据和参考。3)评价模型数据资料丰富,测试方法和程序基本实现了标准化,可以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作为评价我国优秀女足运动员比赛跑动能力的标尺,同时本模型建立的程序和方法可以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为足球专项训练和比赛监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足球比赛中裁判员判罚准确与否,是保证比赛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而合理的跑动和选位正是提高裁判员判罚准确性的重要基础.目前,世界各足球强国都在大力研究探索.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2009年中超、中甲足球联赛中裁判员执法的过程中跑动与选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力求寻其特征来提高裁判员跑动与选位的合理性,进而提高判罚的准确性,以保证足球比赛公正顺利的进行,促进足球技战术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评价我国优秀女子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体能情况及活动特征,为女足训练提供准确的比赛负荷信息,使用SIMI-scout技战术解析系统对我国优秀女子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跑动能力进行了比较精确地研究.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对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为期2个月的跑动能力训练进行训练监控,分析训练的效果及机制,验证训练计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我国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和训练监控提供实证参考。方法:在全国锦标赛前对19名男子曲棍球运动员,实施为期2个月的跑动能力训练,在训练前后进行有氧能力、无氧能力、专项体能的测试与评价。结果:1)训练后,绝对摄氧量水平不变,相对摄氧量水平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递增负荷恢复期的血乳酸显著下降(P<0.01);最大功率、平均功率等指标训练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运动后的血乳酸与跑动能力训练前相比显著下降(P<0.01)。2)与训练前相比,3000m跑成绩显著提高(P<0.001);立定跳远、30m跑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训练前后无显著差异,5×25m折返显著提高(P<0.01)。结论:1)训练前,运动员的有氧能力达到优秀运动员的水平,爆发力低于国家队队员水平,而速度耐力高于国家队队员的水平。2)研究所制定的有氧能力训练、无氧能力训练和混氧能力训练计划可有效提升运动员跑动能力,运动员的爆发力、速度耐力和有氧能力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我国优秀女足队员运动损伤流行病学调查及预防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参加2004年昆明春训的18支球队的400名我国优秀成年女子足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流行病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足球员的运动损伤流行病学有着特有的规律和特点,损伤较多的前三个部位依次分别为膝关节(32.7%),踝关节(30.8%)和腰(9.8%),占到了整个损伤部位的73.3%.并提出了减少损伤发生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女足为研究对象,利用SIMI°Scout分析系统对奥运备战过程中系列比赛运动员的跑动能力进行测量与评价,主要目的就是总结出我国优秀女足运动员比赛跑动特征,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和借鉴。主要结论有:中国女足运动员总体比赛跑动特征为,总跑动距离平均值为8 838m,其中冲刺跑175 m(2%),高速跑458 m(5%),中速跑1 558 m(18%),低速跑2 184 m(25%),慢跑2 067 m(23%),慢跑以下级别为2 396 m(27%)。不同位置运动员的比赛跑动特征为,总跑动距离上,前卫队员最多,前锋队员次之,后卫队员最小。冲刺跑上,前锋队员最多,前卫队员次之,后卫队员最少。利用百分位数法建立了我国优秀女足运动员比赛跑动能力评价标准,分为总体评价标准和不同位置运动员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南非世界杯出场比赛的部分运动员的跑动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当今世界足坛的高水平球队的场均跑动距离多于一般球队;一些优秀球队的跑动主要是在本方控制球权的情况下完成的;优秀运动员的中等强度、高等强度的活动时间长于一般球员。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我国女足从创造辉煌到衰落的原因,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女足职业化所面临的窘况,探讨开辟高校女足后备人才培养道路的可行性。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职业女足向高校开女足发展可行性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职业女足与高校联办这种形式有利于增加女足人口、普及女足运动,也为提高我国女足运动水平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9.
现代足球比赛特征是运动员体能、心理、智能、技术及战术能力高度融合的体现。通过对中国女子足球国家队运动员比赛中传球能力与跑动能力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中国女子足球国家队运动员比赛中传球能力与跑动能力呈现非线性负相关变化趋势:高强度跑动距离增加状态下,传球次数、成功率及向前传球成功率皆出现下降趋势;高强度跑动距离减少状态下,传球次数、成功率及向前传球成功率上升。高强度跑动状态下传球能力的不足是中国女足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2012年河南省青少年女子足球夏令营参训队员50名队员作为测试对象,进行专项体能检测,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对接受过一年以上业余训练的青少年女足队员身体素质进行分析,提出教练员在选材和训练中的参考指标,为提高训练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青少年足球操作性训练理念的实践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青少年球员的训练效果决定着其成年后的竞技能力.中国足球在世界大赛上的表现使国人痛苦的意识到,今天中国足球的落后源于几十年来青少年训练的落后,源于中国足球训练理念的落后.在落后训练理念指导下成长的青少年球员,成年后的比赛理念也必是一种落后的理念,使得中国足球的水平现状成为一种必然.本文仅从训练学的角度对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试图理清弊端,为人们进行有效的训练,提高中国足球水平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优秀足球运动员行为状态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球比赛中球员行为状态不仅仅是"细节性复杂"过程,而且是非线性的"动态性复杂"过程.系统思考与系统动力学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打破思维定势的工具,使人们有机会、有能力去看清复杂系统的来龙去脉.通过文献资料法、系统动力学等方法,探讨影响球员行为的诸多因素以及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寻求改变行为状态"恶性循环"的方法和根源,进而改变"心智模式",完成"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3.
中国女子足球运动员踝关节损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和调查访问法,对参加广西梧州冬训的七支女子足球队的145名运动员进行了踝关节损伤的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女足运动员的踝关节损伤率为33%。在踝关节损伤中,踝关节事韧带的损伤率为60.6%,且多发生在训练年限1~5年的运动员。损伤的原因主要是训练水平不足、局部负荷过重、技术动作不合理等。针对踝关节损伤的原因机理,提出康复和预防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但中国足球却无法跟上世界前进的步伐,发展落后是不争的事实.足球人口严重缺乏、后备人才稀缺是中国足球落后最根本的原因.文章将从创办“新型足校”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出发,为振兴中国足球,发展中国足球青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范本.希望“新型足校”的星星之火能够在中国形成“燎原之势”,为中国足球的振兴,实现中国足球梦,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摘要:研究足球比赛中不同位置球员跑动量和强度,探讨其进攻和防守跑动特点,为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运用移动跟踪技术对中超联赛球员跑动距离和强度进行测量,统计整理数据,分析对比不同位置球员攻守跑动距离和强度特征。结论:1)球队攻守实力,比赛要求,位置职责,个人特点是影响球员跑动主要因素。2)边后卫跑动处于较高水平,跑动距离仅低于前卫线,高强度跑比例相对较高。3)中后卫跑动水平在各位置中处于最末位,走动距离比例最高。4)边前卫跑动距离在各位置中处于第二位,强度高于所有位置,进攻性跑动强度高于防守性跑动。5)中前卫跑动距离位列第一,防守性各强度跑动距离明显高于进攻性跑动。6)突前前卫跑动距离高于后卫线及前锋,低于其他前卫位置,高强度跑比例较低。7)前锋跑动距离在各位置中排列第五,跑动强度位列第二。8)中超联赛各比赛位置球员跑动距离和强度特点与欧洲高水平足球联赛球员跑动特征基本一致。总跑动距离和高强度跑距离的差距是影响联赛水平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从心理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视角,对高校足球运动员运控球感知能力种类、作用、感知过程及其培养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高校足球运动员的教学与训练中应重视和加强运控球感知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相似文献   

17.
起跳技术是背越式跳高的关键技术,也是决定跳高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参加2008年全国田径大奖赛(乌鲁木齐站)总决赛前5名运动员的研究,探讨其起跳技术的运动学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缓冲阶段起跳腿的缓冲幅度较小;在起跳腿蹬离地面瞬间的蹬伸幅度不足,水平速度转化率较低;身体重心高度及起跳腿工作距离都比较小.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