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唐之斌 《文化学刊》2013,(3):115-121
本文在李白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基础上,从文化视角来审视李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亟待解决问题。从李白文化研究的主要问题出发,探讨如何构建李白文化理论体系,进一步阐述了李白文化在旅游景观上的物质表现形态和教育是李白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并预测了李白文化研究未来发展的走向。为深入研究李白、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发展地方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2.
薛欢 《文化学刊》2022,(2):252-255
在李白的诗歌中存在大量的自称现象,比如“我”“余”“吾”等,这些第一人称就代表一种自信、自尊的形象,后人认为李白非常自傲,称自己为天才,具有“有我之境”的自我赞美精神,这些也表达了李白作为一名诗人有一种孤寂飘零感。本文首先概括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自称现象特点,并着重研究了李白诗歌中的自称现象呈现原因。  相似文献   

3.
张春阳 《职业圈》2013,(8):74-76
江油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李白文化产业是江油经济新的增长点,是促进江油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文化产业为视角。在挖掘李白文化资源基础上,提出了江油李白文化产业资源整合模式.并对其进行了探究和分析.目的是依托李白资源优势和合理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江油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最终走出一条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强市”道路,实现“李白故里。文化江油”的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4.
关于李白的诗歌意象、生平考证、诗歌思想的研究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这些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然而从诗与文的角度对李白的纵横话术进行解读方面却常常被前代学者忽略,导致研究成果往往大而不精。鉴于前人对李白的纵横话术解读不深刻、不全面的问题,该文对李白的经典诗文中的纵横话术进行深入解读,以期对李白的纵横话术有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给读者树立一个不熟悉又熟悉的完整的李白形象,更准确地定位李白其人、诗歌思想和诗歌风格,认识李白对先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清晰地认识唐代文人的气质和为官之道,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析李白对庾信诗赋的接受,认为:李白生活的时代,有较好的庾信诗赋接受文化语境。李白创作时,从写作主题、使事用典、意象选用、修辞遣词、句法结构等方面,较多地承传了庾信审美写作经验。庾信、李白均宗法《风》《骚》,承传"发愤抒情"传统。由于个人经历不同,庾信重"比",李白善"兴",逸兴壮思。李白受庾信"清新"诗美观的深刻影响,并将之发展到"清真"境界,"清真"成为李白的诗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古典文学界常把李白和杜甫对举,而“少年读李,中年读杜”的通行说法,言下之意也是李白诗词气飞扬,无拘无束,如同天马行空,是属于少年意气的类型,不同于老杜的沉郁顿挫,蕴蓄深厚。李白诗歌在多数读者心目中都深刻地留下了这样一种任达自在的印象。近日重读《李太白...  相似文献   

7.
张波 《文化学刊》2015,(3):137-138
李白的诗歌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发展的顶峰。除了诗歌,李白的辞赋同样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貌。李白现存古赋八首,除《剑阁》《明堂》《大猎》为大赋之外,其他五篇皆为抒情小赋,其抒情小赋以"时间"和"生命"为主题,既与抒情小赋的传统继承有关,也与他个人的生命意识密切相关,表现了李白强烈的个体意识和对人生的独特情感体验,这与李白诗歌中超越时间和生命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七年由国家出版局组织的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制订了整理和出版中国历代大作家全集的规划,笔者承担其中整理《李白全集》的任务。但由于此一项目的规模和难度较大,迟迟数年,未能落实。一九八二年三月我参加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本项目又列入全国古籍整理重点规划。同年全国唐代文学学会开成立会,我在大会发言,报告《李白全集》整理体例征求意见稿。一九八三年在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成立《李白全集》整理小组。接着杨庆华(署名杨桦)写成《〈李白全集编年校注〉整理情况》,发表于《唐代文学年鉴》一九八四年号。一九八六年,河北大学于天津成立古籍整理研究所,本项目改归该所。其后屡经波折,在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过程中结合教学、组织编写,终于写成全稿。现将整理《李白全集》所作的努力,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若耶溪之幽     
若耶溪是绍兴的一条名溪,也是唐宋时期的一条光彩夺目的水上旅游线。历代的文人墨客,如唐朝诗人李白、杜甫,宋代的苏轼、陆游等都曾来此邀游,引吭吟唱,为清幽的若耶溪留下了许多清幽的诗韵。 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中,慨叹“遥闻会稽美,一度若耶水。”崔颢游罢若耶溪,更感慨不已,写下了著名的《入若耶溪》诗篇,赞美  相似文献   

10.
由作曲家盘石作曲的吟诗乐舞《风流大唐乐》是用民族唱法与民族音乐伴奏,演唱李白诗词的精典之一。 李白的每首诗都饱含着真挚的感情,强烈的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他的诗篇吟诵起来也是韵味无穷,选入《风流大唐乐》的李白17首名篇是曲作家用民族交响清唱剧使其  相似文献   

11.
如果你读过刘禹锡的《陋室铭》和李白的《望天门山》,那么我告诉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至高意境和“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壮阔景象都来自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和县。和县是公元555年南梁北齐议和之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一头脱发床前的明月光凝视着谈唐朝的霜用李白的月亮想了千年的故乡还坐在夜里已是两鬓霜白窗口还潦潦草草映着一个孤独的思想家伸手从窗外抓一把萤火虫丢在脚下是一地溅泪的星星把电灯光染湿客居李白诗句上的出门人如今还在秋宵失眠第三个月亮(外一首)@姚学礼~~  相似文献   

13.
李白诗中的爱国情操——《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前言(二)詹李白诗文是高雅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李白一生是在唐玄宗时代,他和玄宗、肃宗同死于宝应元年(762),享年六十二岁。唐玄宗开元年间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全盛时代。开元前期以姚崇、宋为相,奠...  相似文献   

14.
李白、杜甫对诗歌的见解和主张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对诗歌社会作用的看法和要求 ;二是对齐梁文学的认识和评价 ;三是对创作理想和创作目标的倡导与追求 ;四是对艺术方法和艺术风格的见解和主张。研究李白、杜甫对于诗歌的见解 ,比较其理论主张的异同 ,对于借鉴他们的经验 ,发展和繁荣我国当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歌创作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俞文 《文化交流》2004,(1):80-81
浙江余姚素有“文献名邦”之称。这个号为“东南最名邑”的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是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余姚北濒杭州湾,南连四明山,姚江蜿蜒穿流而过,自然风光旖旎宜人。作为当年会稽——四明——天台这条“唐诗之路”的重要一站,在千里四明的七十二峰、道教圣地第九洞天、飞瀑直下的白水冲以及丹山赤水、天湖玉镜等“人间仙境”留下了李白、孟浩然、范仲淹、王安石、陆游等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和诗章,特别是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现,使余姚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今天,余姚已形成了河姆渡古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人又称为唐人,因为唐代国力强大,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黄金时代。唐代文化发达,诗歌的成就特别高。说到中国文学,必然会提及李白、杜甫这些唐代诗人。《唐诗三百首》数百年来是中国文学重要的选本,可能是读者最多的选本。然而,在二十世纪,却有多个反古典诗歌——以唐诗为主——的浪潮。第一个出现于1919即五四运动那一年。胡适提倡新诗,在该年发表的《谈新诗》一文中说:近年的新诗运动可算得上是一种“诗体的大解放”。因为有了这一层诗体的解放,所以丰富的材料、精密的观察、高深的理想、复杂的感情,方才能跑到诗里去。五七言八句的律诗…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角度来论,文学概念的生成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该文首先从共时性角度分析东亚中日的古代文学概念语义共性之具体特征,并剖析东亚中日古代文学概念共性的历史成因。其次从历时性视角分析东亚中日文学概念的古今嬗变历史成因,指出东亚中日现代文学概念的形成是200多年在欧洲先期形成的西方现代文学概念的西学东渐这一文化迁移的结果。在东亚中日向西方借鉴学习过程中,中日还曾经彼此借道对方吸收西学的现象。通过考究东亚中日文学概念的古今嬗变历史轨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世界各国的文学概念的形成与变革,是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从李白的觞咏看唐代的酒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李白的七十五首觞咏诗为考察对象 ,论证唐代酒文化物质技术层面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从酒文化的时代特色上 ,论述唐代酒文化的几个重要特征 ,并进一步指出以李白的觞咏为其总体精神特质呈现的唐代诗歌 ,是唐代酒文化最为凝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大历年间,杜甫有诗《昔游》及《遣怀》,缅怀天宝时与李白和高适同游梁宋之兴,足见同游梁宋是三位诗人增进感情的重要线索,它给予杜甫非常深刻的印象,使他晚年依然反复回味,无限怀念。此二诗与《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李白《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高适《宋中十首》、《登子贱琴堂赋诗三首》,均为三位诗人于天宝三载曾同游梁宋提供有力证据。内容方面的互补,使读者对旅程的路线、行程、活动、诗人的互动等各方面,有更为明确而清晰的概念。本文旨在分析三人游历梁宋前的经历及心境,并参考现存诗篇及唐代的地理志,探索他们的游踪,以期日後继续探究他们参与这次漫游的真正目的与抱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有诗赞美成都风光:“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诗中提到的锦江,至今仍在市区内穿流,历史上它曾是西南出川的黄金水道,到本世纪50年代.也还有商人用木船运货,往来上下游。成都这个“天府之国”,皆“因水而兴,因水而荣”,故成都人称它为母亲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