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2秒,川西的孩子们正沉浸在专心致志地学习、放飞自己的梦想之中.在距都江堰市25公里,距汶川县城58公里,距成都市75公里的映秀镇附近(东经103.27度,北纬31.08度),地下10公里左右的岩体终于不堪几百年来的扭曲而产生的重负,突然出现断裂和错动,以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为震中的里氏8.0级特大地震发生了!……  相似文献   

2.
《印度洋上生死夜》中船长皮埃尔在印度洋上面临了一次生死抉择,是救妻子?还是救客轮?最终他选择了救大家,演绎了一场爱的神话。教者常熟实小的洪榴老师在课堂上充满灵性的启迪的语言,奏出了催人泪下的旋律,也唱响了一曲爱的赞歌。[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那一刻,刻骨铭心我家住在都江堰。5月12日,与往日一样,我开始了一周的学习。那是下午第一节课,上到半节课的时候,忽然感到脚下有震动感,紧接着越来越强烈,墙体裂开了口子,墙皮开始脱落!是地震!我们乱做一团,老师声嘶力竭地指挥着,但那单薄的声音顷刻间就被大家惊恐的呼叫淹没了。  相似文献   

4.
见落叶而悲秋,这是中国古代文人传统的审美心理;叶落而归根,则是华夏子民铭记千年、早已溶入血液与骨髓的箴言。《落叶是疲倦的蝴蝶》这篇散文,抒写漂泊的游子对故土、对亡母刻骨铭心的怀恋,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以情动人、用语行文新奇脱俗。具体表现为:  相似文献   

5.
王娅 《辅导员》2011,(27):53-54
《生死不离》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能为你做什么"的第三课。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一批英雄少年的感人故事,体会并学习他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  相似文献   

6.
蓝爱青 《现代语文》2009,(4):107-108
《阿房宫赋》是晚唐著名诗人、政论家杜牧(803-852)所著名篇,是中国文学史上赋体政论文的杰出代表作。全文篇幅不长,短短624字闪烁着作者的思想和文采光辉,揭示了朝代更替规律的偶然与必然,承载着历史的悲情与教训,成了后人的传颂名篇,也成了中倒历朝历代开明君主和当今国家领导人的反鉴范本。  相似文献   

7.
当幸存的孩子历经劫难被人从废墟里救出,当幸运的孩子从水泥瓦砾中勇敢地爬出,我们从电视画面中看到:他们的眼神中依然透出少年的坚强和沉着,以及对未来不言放弃的信念。他们的表现出人意外,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8.
薛芬 《考试周刊》2013,(17):107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生死不离》的精彩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交流中迸发出真情实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短篇佳作,贵在婉而成章,更贵在能用极凝练的笔墨绘画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容纳发人深思的哲理,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真的、善的启发。这非得有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不可。郭沫若是开拓新诗的一代宗师。这篇小品文在《晨报副刊》发表时,作者在短序中说:我在日本时生活虽是赤贫,但时有牧歌的情绪袭来,慰我孤寂的心地。我这几章小品便是随时随处把这样的情绪记录下来的东西。这是我们理解《水墨画》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0.
任旭娟 《考试周刊》2010,(44):17-18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相似文献   

11.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诗人王安石晚年社会政治背景的分析,根据"遥知不是雪"的双层含义,即远看上去像雪及从远处可以判断不是雪,提出了诗人在这首诗中并非强调梅的洁白,而是强调梅的暗香的观点,从而逐层分析出了诗人的正直、高洁、自我安慰及对皇帝能够"遥知"改革者的苦心却"不知"的无奈。本文同时指出了要想享受古文学的美,不应该人云亦云,而应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去体会作者的用意。  相似文献   

13.
[正宫]醉太平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作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葫芦提倒稳。张可久,字小山,元代庆元(今浙江鄞县一带)人,一生写过很多散曲。这首《醉太平》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择手段地追求金钱的无耻之徒,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腐败。  相似文献   

14.
李凌 《教学随笔》2014,(12):42-43
水龙吟·落叶 王沂孙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压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相似文献   

15.
《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一部浪漫主义杰作。它所描写的是一种"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爱情,对人的情欲有了肯定的描述,对理学禁欲主义进行了强烈的冲击,为受禁锢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户,从而达到了传奇的顶峰。  相似文献   

16.
读这首诗让人产生一种速度感。李白在诗中写了一种几乎是不可能的速度,当他以这样的“生死时速”穿校在滔滔江水和编绵群山之中,听到两岸的猿为之发出赞叹声的时候,他找到了御风而行飘飘欲仙的感党,身上所有的由于与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而造成的心灵痛苦都被抖落水中。这时他产生了一种放纵而狂喜、宣泄而满足的“高峰体验”。  相似文献   

17.
马逵,来自于宋代一个五代供奉于宫廷画院的画师世家。从他的曾祖马责起,即在北宋后期的徽宗画院中任待诏,直至他的侄儿马麟还在南宋理宗朝(1225—1264年)中供职,历经五代,功绩煌煌。宋代画坛中,父子、兄弟、叔侄齐名者并不少见,但像马氏一门这样如此长久地代有人出并始终以画艺擅名的例子,却只此一例。  相似文献   

18.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相似文献   

19.
《琵琶行》以一个“情”字统摄全诗:所状景物融情,所写人物含情,所绘音乐传情,所用手法生情。赏析时,披文入情,便能牵一字而动全诗,举重若轻了。一、景物融情,赏其意境美《琵琶行》起笔不俗,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开篇。其中“瑟瑟”尤显精妙,声情并茂,将秋意之浓烈、离情之凄苦渲染得淋漓尽致,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感伤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20.
作者通过父亲的“背影”勾连起全文的情节,四次背影,四次落泪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万般体贴和关爱:同时也表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真切理解和真诚感激。这种构思巧妙有新意,另外作品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叙述中,追求用词的朴实和口语话,文字简约素淡。 简洁、朴实的语言却格外生动传情,于平淡之中孕育了神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