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奶奶的一生竟和一棵树有关。小时候,我经常看到奶奶望着门前的树发呆,这是一棵槐树。我就问奶奶你看啥?奶奶说是看树。我心里就奇怪,这树有啥看的呢?  相似文献   

2.
两年过去,我依然对<树中湖,湖中树>记忆犹新,情有独钟.这篇文章,让我领略到优秀环保报道的一个侧面:感性,可读,赏心悦目. <树中湖,湖中树>讲述了作者汪永晨2002年初春在芬兰的一次经历.在这篇文章里,不仅仅有"树",有"湖",更有人与自然的"故事".5000字的文章,一路读来,感觉不到一丝艰涩,有的只是生机与趣味一路相伴.  相似文献   

3.
《中国图书评论》2010,(10):10-10
《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中西文化专题比较》/高旭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对于中西文化,一直呈现墨子所谓"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的多元局面。此书从"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这两个象征性概念入手,阐述了中西文化和文学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有些报刊为封建迷信推波助澜,令人不安。 某报1993年7月20日有篇题为《彭总故居一神树》的文章说,彭总故居有一棵高约数丈的柚树,“1959年庐山会议后,这株柚树枯死,只剩一个黑黑的主杆和两三个枝丫,戳在这角落里。正因为枯死,才躲过那番浩劫,没当‘反革命’砍掉。1978年底彭总平反之后,这棵树竟在1979年春天冒出几点嫩绿的叶芽;再往后,一年胜似一年,越长越好,又高又壮,比当年枯死之前还好得多了……”  相似文献   

5.
桃,从植物学角度去看,它只是中国大地上一种随处可见的极为普通的花、果、树。然而,从文化学角度看,这极普通的花、果、树,却早在远古时代的中华大地上发芽、生长,它的“根”深深地扎进中国的土壤中,它给中国文化增添了一份奇丽的景观,人们也在它身上寄寓着众多美好、怪谲的想象。同样,这花,这果,这树,也经受着几千年来不断发生变异的文化的风风雨雨,它的“年轮”,也就是这一文化烙印其上的刻痕。  相似文献   

6.
孙瑞英 《大观周刊》2013,(10):321-321
班主任,作为一个学校最基层的教育管理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把一所学校比喻成一棵树,每个学生就是一片叶,每个班就是树枝,那每个班主任就是这跟树的一条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只有根粗才能树大,所以班主任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学校这根树的优良。以下是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积累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小柳树和小枣树》 (获1984年江苏省和全国广播好节目一等奖)这档少儿节目,刻画了小柳树骄傲、自诩,小枣树谦虚、诚实,栩栩如生的形象,看似娱乐、欣赏,实为一堂美妙的政治课。运用新颖的形式,寓思想教育于娱乐之中。这档节目,为  相似文献   

8.
面对《哲学之树》这样的书名,人们可能会有一种很微妙的感觉。了解一点哲学史知识的人,会立刻联想起笛卡尔的那棵树,觉得这样的书名有点陈旧,并无新意;不熟悉笛卡尔的人,可能会觉得将哲学和树扯在一起,多少有些伪浪漫主义的嫌疑。但当我翻开这本书,逐渐被里面的段落所吸引,进而不知不觉读下去的时候,这棵哲学之树的形象便随之清晰起来,书名所带来的第一印象已被冲淡到近乎忘却。我觉得,就此书的内容、主旨而言,这的确是最为合适的一个书名,而这一书名所负载的哲学入门读物本身,绝不像其外在的目标那样简单,而是的确像一棵绿色植物那样富有生机。  相似文献   

9.
今年3月,广东一家报纸一篇关于海南香蕉染上“蕉癌”的报道,引起消费者恐慌,造成海南香蕉价格大幅度下降。最严重时海南香蕉产业每天损失上千万元,蕉农欲哭无泪,这一情况被称为“香蕉事件”。后经查明这是由一篇失实报道造成的,写这篇报道的记者在稿中不准确地援引了一位专家关于香蕉树传播“巴拿马病毒”的信息,由于信息误传产生了对受众的误导。后经记者特地采访专家,由专家证实患了“巴拿马病毒”的香蕉树不会结果,结果的香蕉树就不会有“病”,更不会得“癌”,从而彻底澄清了事实,驱散了谣言。  相似文献   

10.
古典文献中多有“鸡栖”“鸡栖树”“鸡树”等说法,但是这些说法因文献不同,上下文含义不同,意义也难免有差异,很多时候甚至大相径庭.如今,很多人甚至文史或者文献学学者,也虎古典文献中的“鸡栖”“鸡栖树”“鸡树”简单地理解为“鸡栖于树”.早先,有学者在《中华读书报》上发文,引用杜甫《恶树》和《三国志》“鸡栖树”典故,认为自古就有养鸡于树之法,最近,笔者又见学者在网络上普及“古人为何把鸡养在树上”的常识,亦用《三国志》中“鸡栖树”之典.岂不知,这是望文生义,如不加以澄清,可能会误导公众,笔者以为有必要为此一辨.  相似文献   

11.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让社会主义思想占领阵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是新闻宣传的主要任务之一.纵观近些年来有些报刊,封建迷信的东西沉渣泛起,为封建迷信推波助澜,令人不安.《南方周末》1993年7月20日有篇张扬写的《彭总故居一神树》的文章说,彭总故居有一棵高约数丈的柚树,“1959年庐山会议后,这株柚树枯死,只剩一个黑黑的主杆和两三个枝丫,戳在这角落里.正因为枯死,才躲过那番浩劫,没当‘反革命’砍掉.1978年底彭总平反之后,这棵树竞在1979年春天冒出几点嫩绿的叶芽;再往后,一年胜似一年,越长越好,又高又壮,比当年枯死之前还好得多了  相似文献   

12.
“删繁就简三秋树”,这是郑板桥关于写文章的一句诗,意思是作文不能主次不分,枝蔓芜杂,而应删繁就简,像“三秋树”那样主干突出,洗炼精当。写一般文章是这样,写新闻作品更应该这样。胡乔木同志在《短些、再短些》一文中说:“任何作品,特别是新闻作品,段落要短,句子要短。”这实际上是对新闻作品德语言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看了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先闭上眼睛,想象有一棵大树从来没有经过人修剪会是个什么样子。这棵大树枝杈纵横,主干与支干几乎不分,没有层次,没有高度,给人乱糟糟的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树这个样子呢?很简单,原因是没有人修剪过它。“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稿件也是如此,许多最初摆到你写字台上的稿件是一棵没有经过修剪的树。这棵“树”按照作者的意图疯长,根本就不符合你的标准和版面的要求。怎么办?拿起剪刀,把多余的“枝杈”剪掉!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跟父亲去山上砍柴,看到两棵树,一棵表皮衰老毫无生机,另一棵看上去则生机盎然。我建议父亲说:“不如将那棵快要死了的树砍了吧。”父亲问:“你说的是哪棵树?”我指了指表皮衰老而粗糙的那棵树说:“当然是这棵要死了的树啊。”父亲摇了摇头说;“不,这棵树死不了,倒是那一棵树需要砍掉。”我不解地问:“这是为什么呢,这棵树的表皮看上去都枯萎了,而那棵树的表皮明明还透着青色的  相似文献   

15.
刘心武在人们印象中首先是个著名作家.并且在“红学”研究、建筑评论以及散文方面也有所造诣.他曾把这四个领域比喻为自己在后花园栽的四棵树:小说树、随笔树、红学树、建筑评论树。“我亲眼看到我栽下的这四棵树,它们在我的侍弄下茁壮成长.使我得以春天嗅着花香入睡,秋天品着果实赏月,惬意之至。”其实,除了“侍弄这四棵树”之外,刘心武还有长达十几年的编辑生涯.其中尤以与《人民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6.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可以把它看作是编辑原则的一种说法——只用减法,不用加法。  相似文献   

17.
沈月梅 《新闻界》2013,(14):79-80
<正>把困难群众的心愿写在卡上、挂到树上,由爱心人士认领……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一棵连着许愿人与圆梦人的"心愿树",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目前已有一千多户闲难群众从中受益。而这棵"心愿树"从默默无闻到壮大成衢州全城皆知的特色公益活动品牌,其中,少不了当地新闻媒体的参与和推动。以"新闻"为媒。增强熟知度"心愿树"是柯城区为群众解决困难的一个特色载体,形式上是一棵挂有心愿卡的树,心愿卡上写着想要新书包、电热毯、电饭煲等困难群众的诉求,等待爱心人士认领。  相似文献   

18.
白玉兰 门口有棵白玉兰树.这几天,春风一吹,花朵满树,乍看像一群扑棱棱飞翔的白鸽,我就想到跟前看个究竟.近了,才发现那树有点儿高,大约是我身高的两倍,我根本无法触及那些花朵.因此,我只好仰视.背着手,在树下转来转去.  相似文献   

19.
西湖边有很多树,大多没有名字.我认识的这棵树也没有名字.它是一棵桃树,长得不高,也不算漂亮.  相似文献   

20.
(一) 树有根本,根深本固,才能花繁叶茂。国有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得到坚持,我国才能繁荣昌盛。学术也是如此,只有立学之本是深刻的真理,这门科学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