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老子之道的生命美学意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老子之道是指宇宙本体,包含广阔无边,永恒无穷的宇宙时空和它化生万物的无穷的生命力两方面的意义。从生命美学来说,它具有如下两方面意蕴;一是道赋予万物生命个性和成就了万物与世界之美,可见它是万物与美的本原;二是道的法则是“无为而无不为”:它化生,衣养万物并没有目的,但又成就了万物和世界之美,达到了目的,其中正包含了对美的重要规律-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理解,老子的上述认识源于我国远古先民对生命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相似文献   

2.
一、语教学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内涵 生命意识源自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来自外部世界对人的主体意识的触发。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从本质上来说,生命意识就是对生命进程中时间流逝的一种感悟,是对时光易逝、生命难以长久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说,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所进行的自觉的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是人类独特的精神现象。生命意识的哲学意义是关于人的生命的一种时间观念,但往往包含着对于生命消逝的恐惧感和焦虑感,这是学作品中生命意识的主要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3.
李兰芝 《中国教师》2011,(13):55-56
<正>康德说:"人类有两样东西值得敬畏与恪守,一是天上浩瀚的星辰,一是人间之道德律。"天上浩瀚的星辰,那是人对美好生命的崇尚;而人间之道德律则为人类对自由的守护。其实,每个人、每种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律与生命之美。美与自由是人生存于世的内心渴望与生命追求,也是人思维深处闪烁的光辉。只要我们心存此"光  相似文献   

4.
特雷莎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是“重”的代言人,其复杂的内心,特殊的性格,以及她对于“灵与肉”应当和谐统一的爱情追求,无不使其表现着生命之“重”。而特雷莎的梦境以及她在面对情敌萨宾纳时的服从,都鲜明对应着生命之“轻”。带着“重”的痛苦,特雷莎开始了向“轻”转变,她复杂的情感世界与内心矛盾向生命另一种极端形式变化。借由“轻与重”这生命形态二重性的不断追问与展现,特雷莎的女性自我意识在并非完全的田园牧歌式的情爱中觉醒,她经历了一次次的压抑、逃离、挣扎,才真正令自我意识的光芒绽放。  相似文献   

5.
特雷莎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是"重"的代言人,其复杂的内心,特殊的性格,以及她对于"灵与肉"应当和谐统一的爱情追求,无不使其表现着生命之"重"。而特雷莎的梦境以及她在面对情敌萨宾纳时的服从,都鲜明对应着生命之"轻"。带着"重"的痛苦,特雷莎开始了向"轻"转变,她复杂的情感世界与内心矛盾向生命另一种极端形式变化。借由"轻与重"这生命形态二重性的不断追问与展现,特雷莎的女性自我意识在并非完全的田园牧歌式的情爱中觉醒,她经历了一次次的压抑、逃离、挣扎,才真正令自我意识的光芒绽放。  相似文献   

6.
论道德视域里的生命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学者断言:21世纪是体验哲学的时代。这种体验,在笔者看来即为生命体验。生命是体验依托,而体验伴随着生命的全过程,它规定着特定的生命且被这种成长中的生命规定着。这里所说的生命,是指人的整体性存在,包含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实体生命与精神生命、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各个方面,是一条由生存、实践、超越诸环节组合而成的生命活动之链。德性生成作为这条链上的独特一环,尽管有其特殊的内在生命需要的导向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目标,却不能脱离人的现实存在,不能脱离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7.
看《十月》     
李浩的《日常的流水》(中篇)是本期最入味的一篇小说。它执干开掘一个老人缓慢流动的内心,活力一天天逝去、生命临到尽头的苍凉与无奈,使小说充满了悠长、萧索的气息。小说记叙的虽然只是老人日常中零碎、琐屑的生活,但就是这些在空气中浮动的挥之不去的微尘,日复一日积压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儿女不在身边的寂寞,不被老伴理解的落寞,退休后整个人生价值的失落,使得老人的不被需要感分外强烈,内心激起的每一个微澜,都能够让他患得患失。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嵇康的生命观入手,认为嵇康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由于现实斗争的残酷,使他无法摆脱内心的痛苦,超脱生命的忧患。于是岙康借游仙诗来抒来他的生命情感,把隐逸体玄融入游仙之中,使他的游仙诗与曹氏父子不同,不在于长生之想,而在于免祸全身,不在于享乐自由的追求,而在于获得一种泯灭是非善恶与造化同体、与自然合一的怡静状态。  相似文献   

9.
内心的叮嘱     
我的内心叮嘱我:爱是生命之源,应让它永不干涸。在我的内心叮嘱我之前,我错把各种欲望当成爱,任污浊的欲望把爱的源泉榨干而不自知。如今,我把爱从各种欲望里分离出来,还爱以清白,把爱扩展到时间里的所有生命中——包括亲人、朋友、熟人、陌生人;包括青山、绿水、天空以及天空中的飞鸟……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在人文精神的构建上立足于工具性,以一个话题照亮一组材料,像一棵扎根于土地的生命之树,努力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精神的成长,因而具有超越感性及狭义理性的真趣、情趣和理趣。  相似文献   

11.
恩师     
尔雅图南 《师道》2012,(10):4-5
本想定标题为《导师》,最终换成了《恩师》。说服我这样做的第一个理由是:师,本身包含了“导”的功能——为师而不导,乃为赝品;第二个理由是“恩”字显然透射出一股感情之光,我想借此表达内心无尽的感念,并以之牵动读者之心,怀想那些昔日影响过我成长的恩师。时过境迁,这种怀想会给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给我们再次估量生命、走好前程的勇气——这就是人们之所以不断“回头”的理由。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 诗意的语文课堂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与人格,在每个学生的内心不断建构一方美丽的精神乐土。《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感受生命的平等与可贵,感动于一次次平凡又执着的伸手之援。在痛惜小鱼陷入困境时萌生真情,在“在乎”的呐喊声中感动生命,在伸手相助的义举中创造美,在感悟中不断地建构属于每个孩子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13.
在作文训练时很多学生看着题目茫然不知所措,为一篇800字符的文章绞尽脑汁,痛苦之后还难以拿到高分。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缺少对生活与生命的内心情感体验。因此,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呼唤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4.
正幸福似乎主要是一种内心快乐的状态。不过,它不是一般的快乐,而是非常强烈和深刻的快乐,以至于我们此时此刻会由衷地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思,人生是多么美好。正是这样,幸福的体验最直接地包含着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肯定评价。感到幸福,也就是感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得到了实现。  相似文献   

15.
乱世的现实,激发了庄子对人生激切而又独特深刻的反思,在对乱世之因的冷峻揭示和分析之后,庄子希望以寻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达到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实际上,从批判反思到寻求内心的自由超群,再到最后以自由超脱的内心关注并关爱这个世界正是庄子哲学文化品格所蕴含的三重内涵。庄子哲学的文化品格价值就在于,体现人类对高层次精神领域的新的探索,启迪着后人开拓人生视野,把握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6.
杨诚 《学语文》2014,(6):53-53
悖论(paradox)来自希腊语"para+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这个词的意义比较丰富,它包括一切与人的直觉和日常经验相矛盾的结论,可理解为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之结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悖论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对某些概念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刻正确所致。芸芸众生场中,无时无刻不呈现出生命的悖论,无法选择的生命之途,旁观者又怎能深切感知跋涉于生命之途者内心的快乐与痛楚。正如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在其跌宕的人生历程中,无论是虚荣梦幻的俗世之乐,抑或守信疲惫的坚实内心,无不折射出生命的悖论。  相似文献   

17.
《野草》是鲁迅内心思想、生命体验的表达,包含了鲁迅的哲学,从《野草》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真实的精神世界:虚无精神、自立精神、复仇精神和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18.
山水清音之中隐含着的,是晋人的“自由之心”。在生存愿望受到社会环境压抑,生命自由得不到实现的时代,晋人“发现”了山水这一精神自由的寄寓之所。于是,融入山水的他们,在对精神自由的假想中,满足或者说化解了内心对生命自由的渴望,而这一满足的实现,凭借的就是一种审美的自由。自然与自由,二者在深处是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9.
曹丕的生命之忧既有在立嗣背景下的现实生存之忧,又包含着他从自身生命困境出发,凭借对老庄哲学的深楔而引发生命终极之忧,这两种“忧”合在一起就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忧;在对这种生命之忧的消解中,恣游宴饮只是暂时的缓解可逃避,而对章崇高地位的肯定,最终消解了曹丕的生命之忧。曹丕对生命之忧的承受和消解展现了一个生命真实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0.
幸福似乎主要是一种内心快乐的状态。不过,它不是一般的快乐,而是非常强烈和深刻的快乐,以至于我们此时此刻会由衷地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思,人生是多么美好。正是这样,幸福的体验最直接地包含着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肯定评价。感到幸福也就是感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得到了实现。不管拥有这种体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