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成为教师探索的永恒话题。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觉得学生在"问题"中教学互动,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于是笔者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两方面入手,阐述如何进行问题式教学。  相似文献   

2.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作用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一定的技能,这是广大一线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笔者认为,以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不错的方法。那么,如何才能保证问题的有效性呢?提问的类型又有哪些?  相似文献   

3.
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解决问题为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与我们一贯强调的素质教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那么,如何搞好“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呢?笔者以为应注意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当前注重发展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如何发挥历史学科的广泛性、规律性和指导性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之更好地面向未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关键。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坚持做到“六多”。  相似文献   

5.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作用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一定的技能,这历来是广大一线教师努力追求的。笔者认为,以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不错的方法。如何才能保证问题的有效性呢?提问的类型有哪些?应该坚持什么原则?这些都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些思考,对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常禄 《小学生》2023,(12):43-45
“导学互动教学法”兼具“导学”以及“互动”要素,无疑是高效而科学的教学方法。如何深刻领悟导学互动教学法,如何将导学互动教学法科学运用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对“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导学互动教学法的运用”进行综合分析,并通过参考文献法、定性分析法、实践调查法、集思广益法等学术方法,得出结论:导学互动教学法是高效而科学的教学手法,其能够让课堂学习氛围更好,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产生头脑风暴,并通过互动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注重课程导入、设问引导、分层引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提问等教学环节,以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不但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而且要善于诱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一、引导生疑运用质疑问难这种方法教学 ,在开始阶段教师应多加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使之不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逐步形成“生疑”能力 ,训练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在教学《全神贯注》时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罗丹如何工作的句子 ,但并不…  相似文献   

8.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以取得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亮点”,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创新学习,挖掘其创造潜能,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课题。如何使职校政治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如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具备以下两点:一是必须有若干个颇具价值的问题串连过程,同时问题要体现出文本的思路、教者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即“思维能力的问题化”。然而教学过程中,教师却时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有疑不知问,欲问不知述,只冒烟不发火,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笔者就如何应用“问题教学法”作点探索。  相似文献   

10.
崔秋凤 《成才之路》2009,(34):35-35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即创造性学习。教师要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下面本人仅就历史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北师大版八年级下)教学目的是通过多种证明方法的探索,让学生初步体会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如何找到思维突破点,引领学生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思维发散是教师在教学中首要考虑的.笔者有幸能从学生错误的证法中捕捉到解题思想方法的“闪光点”,利用这“闪光点”作为学生思维突破点,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证明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运用研究发现法进行教学,是数学教学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笔者认为研究发现法教学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它是发现法教学的第一环节,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就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通过直观教学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1. 求证: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见初中《几何》第二册P181)。过程:1. 让学生自己剪一个△ABE,如图1…  相似文献   

13.
黄晶 《物理教师》2009,30(8):17-19
如何真正有效增强综合学习时的探究性,切实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是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以学生作业呈现的问题为切入口、以小组合作为学习形式进行了重视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其中着重论述了进行创造思维能力的方法——二元坐标联想法.  相似文献   

14.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从事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问题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闸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输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笔者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了“问题情境”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焦桂琴 《甘肃教育》2011,(10):79-79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了学校教学的核心任务。而一切创造性的教学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到问题解决结束。教师如何启之以疑、导之以问、引之以思、教之以法,就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其中,成功的置疑则是前提。笔者就“置疑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引导发现是一种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动脑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历史教学中运用引导发现法,有利于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探讨和创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能力。 一、严格把握教材的重心,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促成新知识的发现。 学生对新知识的发现,离不开对已有知识的牢固掌握。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新旧  相似文献   

17.
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拓展学生的思维,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了,我们应当创造条件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本文通过榜样法、激励法以及适当的引导寻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创设“问题环境”以期学生在提问中学会思考、在分析问题中得到收获、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创新。  相似文献   

18.
本文笔者将基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学中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首先,明确“创造思维”的含义;其次从课堂教学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具体从三个方面:(1)重视知识原理教学;(2)提倡引导发现教学;(3)加强发散思维训练等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下,“解决问题”的教学不再是以例教题、分类教学的方式,而是与各领域的学习内容紧密结合,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的时空,变“教解法”为“策略指导”,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思考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淀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基于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整理和复习呢?  相似文献   

20.
韩文 《考试周刊》2013,(83):27-27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习惯于课前精心设“教”,而忽视了要精心设计“学”,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研讨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授之以渔”,安排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那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研究讨论问题的能力呢?笔者谈谈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