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平凹对当代商洛作家群的形成具有不可轻估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没有贾平凹就没有商洛作家群,就没有商洛文化的"名牌"效应.与此同时,商洛作家群的形成对贾平凹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相互影响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1)任何一个作家群或文学流派的形成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大作家的榜样力量.(2)作家群的形成能极大地促进一个地域或更大范围文学的繁荣和发展;(3)一个作家的成熟及其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他所依附的群体和所沉浸的艺术氛围.  相似文献   

2.
文如其人     
我的印象中,商洛作家群几乎都是幽默的,如贾平凹、方英文、陈彦、孙见喜、何丹萌等,甚至连做学问、写评论的刘炜评也十分幽默。他们才情勃发,言谈机智,发文幽默。似乎形成了商洛作家群一个共同的特色或者说是标志。如果有例外。似乎有一个,这就是京夫。京夫虽也是商洛籍,但他为人作文的风格,却显得严肃甚至还有些忧患。李育善我没有见过,读他的散文,觉得他与已然形成的商洛作家群整体风格有别。在散文写作中,商洛作家普遍地以幽默机智见长,以贾平凹、方英文为领军,似乎个个在比拼谁更幽默,谁更机智。散文是一种最能显现作者性情的文体,读李育善散文,感觉他是一个宽厚、实诚的人,他的散文也以真诚和质朴取胜。我在这里也幽默一下,“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是不是山中质朴,出山就豪华了?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民族视阈下的文学史书写中,作为殖民地文学的伪满文学一直没有走进现代文学史,而东北作家群又被冠以"东北流亡作家群"的称谓,影响了对东北作家群的身份认同。因文学的群体特征和情感纽带作用被忽视,导致对东北作家群存在时间的不同认识。东北作家群的解体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上海时期、延安时期、哈尔滨时期。明确东北作家群的称谓和东北作家群的解体时间,对东北作家群的整体研究和东北文学史的重写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文学中,各民族文学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的现象。作为黑土文学代表的东北作家群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从中国传统文学中汲取养分,一方面也受到了邻邦俄苏文学的文化滋养,形成了东北作家群独特的民俗性、地域性、多元性的文化特征。俄苏文学对东北作家群的影响是多途径、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现代性形式的接受,主题和题材的模仿,艺术上的学习和探索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商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是艺术的沃土、文学的富矿、作家的摇篮。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里冒出了以贾平凹为首的一批光照神州的文坛新星,从而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坛一道独特亮丽的的风景。研究商洛作家群是解读中国乃至世界当代文学的一把钥匙,是破译中国西部文化现象的一把钥匙。著名作家孙见喜无疑是群星灿烂的商洛作家群中一颗耀眼的星星,他的长篇小说《山匪》自2005年11月问世以来,引起了文坛的极大轰动,令业内人士震撼,好评如潮,赞誉有加。今刊发一些著名作家、评论家关于《山匪》的一组研究文章,共九篇,篇篇精彩,很.有份量,供大家学习和研究。今后,我们将在本栏目中继续组织一些类似的专题研究,望广大读者踊跃投稿、荐稿。[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1993年10月23日,商州籍当代著名作家京夫先生,应我校中文系及丹江文学社邀请,在我校小礼堂为中文系全体师生和丹江文学社全体社员作了一次颇有意义的学术报告.和京夫一同前来的还有《星期天》总编、作家白浪,商洛地区文化局局长、作家屈超耘.京夫说,商洛这块地方虽然闭塞,经济上还比较落后,但她却很古老很神奇.陕西文学界商洛的人就不少,有贾平凹、高信、孙见喜、田润菁、陈彦、冀福记、何丹萌……,形成了陕西作家群商州文化群落,这是商洛人的自豪.商洛是藏龙卧虎的地方,文化上小有名气.他说,最近几年陕西文学创作成绩不  相似文献   

7.
商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是艺术的沃土、文学的富矿、作家的摇篮。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里冒出了以贾平凹为首的一批光照神州的文坛新星,从而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坛一道独特亮丽的的风景。研究商洛作家群是解读中国乃至世界当代文学的一把钥匙,是破译中国西部文化现象的一把钥匙。著名作家孙见喜无疑是群星灿烂的商洛作家群中一颗耀眼的星星,他的长篇小说《山匪》自2005年11月问世以来,引起了文坛的极大轰动,令业内人士震撼,好评如潮,赞誉有加。今刊发一些著名作家、评论家关于《山匪》的一组研究文章,共九篇,篇篇精彩,很有份量,供大家学习和研究。今后,我们将在本栏目中继续组织一些类似的专题研究,望广大读者踊跃投稿、荐稿。  相似文献   

8.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著名的小说家 ,她提出了“文学是一个整体”的重要命题。伍尔夫的“整体”观是文学理论的重大发现。她认为文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而文学之所以发展 ,是因为创作是多种因素的结合体。这些因素包括客体 (生活 )、受体 (读者 )、文体 (形式 )、主体 (作家 )等四个因素 ,四者之间相互影响 ,推动文学向前发展 ,形成不同时代的文学特征和风格  相似文献   

9.
《莆田学院学报》2013,(6):102-108
明代莆田周氏家族作家辈出,形成一个群体,但至今尚未发现有学者对此进行系统梳理。通过搜集史料,重点对该家族作家群的生平、著述进行初步考论,可供进一步深入研究该作家群和探讨明代莆田家族文学乃至福建地域文学作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这朵奇葩,最初是在北中国的广袤大地上绽开的,形成了几个作家群,如大都作家群、山西作家群、东平作家群等。东平作家群所在的山东地区,借助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悠久的歌舞戏曲历史、广大的元杂剧创作者和传播者、广大的元杂剧消费群以及地方官员的大力支持,迅速成长为除大都以外的另一个杂剧创作中心。  相似文献   

11.
陈敏是陕西商洛人,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新时期文学产生过贾平凹、京夫等文学大家。仔细阅读陈敏的小小说,可以看到一个地域深远的文学影响和文化浸润。陈敏属于文学素养深厚、创作准备充分的女性作家,譬如她擅长翻译外国小说,出版过译文集《许多许多月亮》等,这在当代中青年作家中是极为罕见的。陈敏十年前开始涉猎小小说写作,迄今已发表数百篇,出版了《诗祭》、《红风筝》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政治化内涵是他文学成就的重要因素,是对一个作家为文学发展所做的独特而卓越贡献的肯定。没有时代政治潮流的作用力,就很难产生鲁迅这样具有时代影响的伟大作家。  相似文献   

13.
《商洛学院学报》2005,19(Z1):47
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所成立于1991年,是我校最早成立的科研机构,其前身是商洛师专贾平凹研究小组,2004年4月正式更名为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所。本研究机构自成立以来已先后出版专著3部,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专著分别是1994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贾平凹语言世界》、2001年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贾平凹的心阈世界》和今年刚刚出版的《当代商洛作家群论》,其中《贾平凹语言世界》一书曾经获得了原陕西省教委2000年度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贾平凹的心阈世界》一书出版时,曾经被陕西省各大报纸专文推介,贾平凹本人曾到发行式…  相似文献   

14.
陕西民歌作为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土作家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密不可分.贾平凹小说创作中具有鲜明的民歌意识.这种意识不仅表现在民歌无形间影响着贾平凹文学观念(民间立场和"真情"文学观)的形成,而且作家自觉地将民歌栽入小说文本之中,构建出一幅幅民歌版"清明上河图",并赋予新的意义和内涵,即用民歌表达民间立场,借民歌弘扬民间价值观念,以民歌书写地域风情.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作家对部分民歌进行了再创造.  相似文献   

15.
江苏作家群在新时期的文坛形成几个方阵,其所具备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凸显了江苏文学的整体个性。然而面对文坛鲁军、湘军、陕军等军团的相继崛起,文坛苏军的番号却迟迟不能促成。本文试图通过解读江苏作家群的整体面貌来剖析江苏作家不能成‘‘军”的原因及可以成“军”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江苏作家群在新时期的文坛形成几个方阵,其所具备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凸显了江苏文学的整体个性.然而面对文坛鲁军、湘军、陕军等军团的相继崛起,文坛苏军的番号却迟迟不能促成.论文试图通过解读江苏作家群的整体面貌来剖析江苏作家不能成"军"的原因及可以成"军"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北朝本土作家群研究历来为研究者所忽视。以作家群为研究切入点,通过细致的梳理,辑录北朝本土作家共有312人。这庞大的作家群在分布上呈现出了不均衡性和向东拓展的地域走向两方面的特点。该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从整体来看和当时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以及文人的心理价值取向密切联系,细究各文学区域自身地域分布特点的形成又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8.
昭通作家群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一个地方性高等院校密切相关,在全国范围内来说,相比于其他作家群体,这都是一个显著的区别。作为昭通作家群的摇篮,昭通师专(今昭通学院)担负着培养文学新人的重大责任,通过对青年大学生创作情况的统计调查,发现问题,思考对策,帮助高校青年大学生提高文学素养,有助于校园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昭通作家群的繁荣。  相似文献   

19.
《河西学院学报》2019,(3):75-80
县域文学是地域文学中的重要内容,但学术界多关注文学流派演变和知名作家作品,对县域文学缺少研究。文章基于古浪个案做有益补充。甘肃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长期属于国家典型深度贫困地区,但该县域文风昌盛,作家群不断出现,代际传承与文学成就突出,是县域文学中的璀璨明珠。该研究首次基于文学现象角度对此加以总结和分析,认为:发展轨迹方面,古浪县域文学现象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浪漫的民间传说和自然生态美为特性,开始在文学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第二阶段突出现实主义与生态思考,具有明显的时代特性,对人与自然社会的对立性之痛多有思考;第三阶段作家群规模扩大,影响力增强,形成不同文学聚落,以乡村文学为特色,侧重精神之苦与社会发展价值层面的思考。影响因素方面,国家整体发展与崛起背景、县域地理文化和经济社会特征、作家个体差异三个层面因素使古浪文学特色鲜明。发展思考方面,缺少自信、缺少精品和标杆性人物、对外交流不足、政府支持力度有限、作家形成机制没有建立,是制约古浪文学发展的关键要素;未来需要结合现实状态,采取针对性举措,以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武夷山指的是以今天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武夷山脉及其周边地区,而不是确指十——十九世纪的崇安县或现在的武夷山市。“武夷作家群”是出生于武夷山脉周边州、府、县和曾经宦游、隐居或迁居于武夷山周边地区的作家,以及以武夷山为题材作品的非武夷籍作家群体的统称。陆游和辛弃疾都曾提举武夷山冲佑观,都留下了若干首与武夷山相关的优秀作品。两位著名作家的加盟,壮大了武夷作家群的阵营,提高了武夷作家群的知名度,加重了武夷文学的分量,扩大了武夷作家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