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是亿万人民向往和敬仰的地方。延安,是一个响亮的名词,新中国从这里走向世界。坐落于延安枣园的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是顺应神州教育发展趋势所组建的一所具有圣地光荣革命传统的学院。她满载200余万延安人民的厚望,服务陕北地区经济建设,吸引近  相似文献   

2.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特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核心。总结延安精神科学内涵,对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贺清华 《下一代》2012,(1):14-15
2012年1月13日,是毛泽东同志从保安移驻延安75周年纪念日。这个日子,也是中共中央进驻延安的纪念日。从75年前的这天起,到65年前的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度过了10个春秋,在陕北地区一共是13年,史称党的延安时期。  相似文献   

4.
延安中央党校的整风学习是延安整风运动的缩影。对延安中央党校的改组问题;学习内容是否背离了马克思主义问题;整风学习是如何开展等问题的再思考,一方面有助于消除那些对延安整风运动的偏激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明晰整风运动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教材中,以发扬革命传统为主题的篇目占有较大比例。就诗歌而言,第二册中贺敬之的《回延安》和第四册中郭小川的《青纱帐──甘蔗林》则是较为突出的,主题十分鲜明,感染力十分强烈,可以说是革命传统的两首热情的颂歌。《回延安》通过诗人回延安的见闻感受。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对延安人民深厚的热爱之情。诗人是在延安母亲的怀抱里成长起来的,今天延安的面貌正在迅速地发生着可喜  相似文献   

6.
试析《回延安》的语言美诗人贺敬之抗战时期曾经生活、战斗在延安,是延安人民用小米把他养大的;他对延安有着深厚的感情。在阔别10年后,他于1956年的春天又回到延安。在那里,他会见了亲人,看到了延安的新面貌;在那里,他回顾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决心在革命的...  相似文献   

7.
“做美延安”是对延安城市建设提出的最高、最好和最重要的要求。用科学的城市美学理论指导延安的城市建设并在实践中不断突显延安的城市美学价值,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具有极为重要的典型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听雨     
延安是革命的胜地,宝塔山是延安的象征。现在,宝塔山已是延安最重要的游览区之一,也是延安森林公园的所在地。宝塔山上有摘星楼、嘉岭书院、烽火台、范公井、摩崖石刻等景点。宝塔始建于唐,楼阁式砖塔,呈八角形,高44米,共9层。登塔可俯瞰延安。  相似文献   

9.
延安是久负盛名的“革命圣地”,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现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特殊位置,延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级别都比较高;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人乃至全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延安以其独特的精神魅力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的正能量;这就对延安现有的导游队伍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就大旅游时代延安发展红色旅游对导游人员的新要求进行浅析,以便更好的培养导游队伍,推动延安红色旅游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吴伯萧同志是我们熟悉的老散文作家。抗日战争期间,作者在延安生活、战斗了八年。对延安的一草一木,倍感亲切;对在延安战斗过的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延安人民,满怀深情。作者曾以延安生活为题材,写过一组散文。《记一辆纺车》、《歌声》便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歌声》写于一九六一年。这篇抒情散文,以热情的笔触,描绘了延安军民大唱革命歌曲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延安军民艰苦奋斗、团结战斗的革命精神和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表达了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热爱。《歌声》是一曲延安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1.
延安红色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初具规模,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优质的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产业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一个产业发展壮大的智力保障。本文将围绕延安红色旅游人力开发这个主题,从延安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究可行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以促进延安红色旅游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延安时期是丁玲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丁玲的创作态度是主动的,但也受当时时代要求的约束。本文从丁玲到延安前后的经历、丁玲性格的双重性、丁玲知识分子和党员的双重身份体认三方面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说明丁玲延安时期创作尴尬的原因,以期对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延安精神是我国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厚的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托延安革命文化,智用延安往事解读知识、巧借延安故事诠释原理、妙以延安精神激励人心,使红色基因得以传承,让延安精神成为民族新生代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4.
希望在延安     
也许是江西人、又在江西工作的缘故,我在知道井冈山的同时就知道了延安。贺敬之作为在延安生活战斗过的诗人。有过“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诗句,而我没有到过延安,也向往延安,甚至梦游延安。这次,随江西省党政代表团到延安,算是圆了一个梦。  相似文献   

15.
高翔 《留学生》2014,(11):50-53
6月6日至9日,“第六期全国归国留学人员代表人士高级研修班”在延安举办,我作为四期班的代表获邀参加了六期班的结业礼。我是第一次到延安参观学习,在延安的短短两天时间里,我们参观了宝塔山、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和延安革命纪念馆,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光辉战斗历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德育》2004,(1):6-6,12
我们是全国五所以革命圣地延安冠名的中小学。江泽民同志1998年8月16日为陕西延安中学60周年校庆所作的题词“发扬革命传统,办好延安中学”,不仅是对所有的延安中小学,而且是对全国的中小学师生  相似文献   

17.
延安文艺作为20世纪中国大众文艺最典型的实践形态,秉承五四文化运动逻辑,显现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同时,延安文艺在接纳西式“歌剧”的形态重构中,不断进行外来文化“本土化”的文艺生产。延安歌剧是延安文艺运动高潮的文化艺术形态,由西方引入到不断本土化的嬗变过程,也正是延安文艺自身不断发展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缩影。延安文艺不仅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政策指导,还受到多重话语碰撞融合的影响,具有多质的特点。延安歌剧以现代的艺术形式,与传统文化接壤,不断进行嬗变发展,体现了延安文艺在多重因素下促成的“历史多质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导读》2011,(6):F0002-F0002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相似文献   

19.
《菜园小记》是吴伯箫散文中的精心之作。这篇作品的创作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吴伯箫说 :“……我在延安生活了八年 ,度过了我青年的后期。我热爱延安 ,把延安看作革命的故乡。我对延安的一切 :延河、宝塔、小米、窑洞、开荒、纺线、一道学习、工作战斗的同志们……都有极为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 ,离开延安就像离开家乡 ,想念延安就像想念母亲……”写延安、写延安生活的精神风貌 ,是他由来已久的愿望。作品写于 1 961年 ,当时我国正处于暂时困难时期 ,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人民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应该怎样克服眼前的困难呢 ?…  相似文献   

20.
延安时期,欧美记者来到延安,用镜头与文字让世界了解了红色中国的真相。在欧美记者的眼中,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延安人接纳了共产党;共产党帮延安人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这既构成了延安时期外国人视角下的延安形象,也对当下构建党群和谐共谋发展的延安形象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