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一部经典的浪漫小说。它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四起不同的婚姻。文章旨在通过对四种不同婚姻类型的比较来探析简·奥斯汀的爱情婚姻观。  相似文献   

2.
冯秀红 《文教资料》2009,(33):10-12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最受欢迎的爱情小说。小说的男主人公达西代表着“傲慢”,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代表着“偏见”。本文首先阐述了小说中的四桩婚姻,接着分析了简·奥斯丁的婚姻观:爱情是美满婚姻的基础,金钱是幸福婚姻的保障,性格决定婚姻.完美的婚姻应该是在获得爱情的同时又获得财富。完关的爱情是通过行动和理性的思维获得的。最后总结了简·奥斯丁婚姻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甫一出道,就展现出与同时代作者极为不同的风貌。在她生活的时代,英国文坛盛行过分崇尚情感的伤感主义文学和以神秘颓废为主要特征的哥特小说。简·奥斯汀的出现宛若一股清流,她秉持独特的理性与诗性追求,以特有的女性情怀诉说爱情与生活,在全世界范围内孕育出一大批书迷。  相似文献   

4.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根据自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小说塑造了一位坚强的女性,她追求真爱、平等,是女性的楷模。根据简·爱的成长经历,对其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她从自卑、自强,到自信的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5.
胜献利 《文教资料》2009,(17):24-25
《简·爱》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夏洛特·勃朗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创作的这部具有哥特特点的小说超越了早期哥特传统.把现实内容与超现实的想象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6.
至少对19世纪的小说而言,主人公的死亡作为一个故事的结束似乎是极常见的,比如<包法利夫人>,比如<苔丝>、<安娜·卡列尼娜>,等等,等等.当然结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简·奥斯汀和对她很不屑的夏洛特·勃朗特在大多数情况下就都以结婚或是对婚姻前景的暗示来收场,这样的处理顺理成章,颇合生活的“逻辑“,因为结婚原本是人生的一个自然段落.不过以死亡作结,在“一切都结束了“的时候结束,似乎更来得“完整“,它更能满足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的“全知“要求--即便是“欲知后事如何“,也没什么“后事“可说了.……  相似文献   

7.
后殖民女性主义对《简·爱》的阅读揭示了文化语境对文本阅读的决定作用,它促使我们探寻《简·爱》的女性意识的复杂性的生成机制。在小说文本中,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因素是不容忽略的。一是小说的罗曼司式的叙述策略;另一是主人公在情爱纠葛中呈现的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8.
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是一部经典的女权主义批评文本,女性“他者”特性的消解与独立身份的追求是其重要主题。小说的女主角简·爱极力主张女性与歧视妇女的男权价值体系抗争,走出“他者”的阴影,争取权利,彰显女性存在的价值,最终在经济、思想和人格上建构了真正的独立自我。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认为只把《简·爱》视为一部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是不够的。夏洛蒂通过塑造简.爱自尊、自信、自立的人格力量,发出了英国妇女解放的先声。《简·爱》揭露的英国社会的不公与苦难,是19世纪英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所以更应把它看成是一部社会小说。  相似文献   

10.
《简·爱》为英国文坛塑造了一个不朽的妇女形象——简·爱。简·爱虽出身低微、一贫如洗、其貌不扬,但敢于反抗压迫和偏见,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其自尊自强的性格、纯洁的爱情、智慧的宗教信仰,无论在当时社会还是现在社会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海霞 《文教资料》2008,(15):30-31,42
本文以小说<汤姆·琼斯>中的婚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十八世纪兴起的感性个人主义及其价值观与传统的父权制价值观的冲突在家庭婚姻领域内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评价理论在文学语篇中的应用是一个新的尝试,Martin等将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大纯理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扩展为评价理论.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运用评价理论可以分析小说《简·爱》中简·爱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动态过程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J·K·罗琳是在20世纪末登上文学舞台并且大放异彩的英国女作家。1997年,罗琳在英国出版了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很快就登上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位。她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英美各国甚至世界范围内迅速风靡,不仅吸引了众多儿童,而且也令无数成年人废寝忘食地沉迷其中。J·K·罗琳的小说《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通过在传统的哥特式小说的基础上加入儿童文学的幽默和温暖,给哥特式小说添加了新的时代特征。本文从传统哥特小说的构成要素入手。解读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对传统的哥特式小说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自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出版以来,读者们一直被主人公简的性格魅力所打动。当女主人公简·爱从工人阶级升入中产阶级时,她的成长过程始终伴随着内心追求平等与当时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为了摆脱这种顽固的宗教意识以及等级偏见,她与周围的这些代表人物作着不懈的抗争,形成了她独特的性格特点——自尊、自立、自强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15.
《简·爱》小说中多次出现对"月亮"的描写,"月亮"意象在《简·爱》中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的象征意义。在东西方文化意识和文学传统中,月亮作为一种神话象征存在于众多文学作品中,西方经典著作中的"月亮"常包含有褒贬两重相对对立的象征意义,中国文学中的月亮也往往带有特定的象征涵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是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本文论述了托尼·莫里森的生活文化背景和创作经历,对托妮·莫里森作品中处在不同社会文化夹缝中的人们命运遭际的极富魅力的小说世界作一剖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清教徒对英美文学的影响,文章从清教徒的起源、信仰、教义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通过对《简·爱》作品中简与约翰性格与宗教信仰的分析,阐释清教徒思想在《简·爱》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夏洛特·勃朗特善于选择意象凸显小说主题。在《简·爱》中,她选择自然界中象征惩罚罪恶和净化纯洁的“火”,作为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在传达生态女性意识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爱之火反映女性自我意识的心理原动力;血性意识之火代表一种源自心灵的最自然的感觉;涅磐之火代表追求自由的人性。  相似文献   

19.
刘燕 《现代语文》2010,(2):120-121
爱情是简·奥斯丁小说永恒的主题,《爱玛》亦不例外。作为她文学才华的巅峰之作,《爱玛》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在于它的艺术魅力,更在于它从中体现的道德关怀,而这种关怀也正是简·奥斯丁独特生活意趣的特点。鉴于此,本文拟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探讨《爱玛》所体现的传统爱情伦理观及作者独特的爱情伦理观,以丰富当前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20.
“澜,你读过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吗?” “嗯,不久前刚看过。” “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角色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