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亚梅  郝玉英 《海外英语》2012,(19):224-225
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与离散文学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主题。该文通过对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进行的详细文本分析,探究了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里沉重的历史书写和华裔群体所负载的沉重的心理及文化创伤。  相似文献   

2.
朱瑞霞 《海外英语》2013,(6X):212-213
该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血中冬季》中主人公的归家主题。以莫马迪为第一人,当代美印第安作家的小说大多以"归家"作为主题。归家不仅指主人公本人回到家,也指他精神上有了归属感,回归印第安部落传统。他的回归与印第安长者讲述故事,动物引领和典仪的启示都分不开。韦尔奇通过描述印第安的生存困境和他们的创伤记忆唤起读者对他者的同情,通过重写被歪曲的历史颠覆白人的文化霸权对他们的消音。  相似文献   

3.
严歌苓的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不论是选材还是人物都可称是其作品中的另类,但是对女性、人性、历史的深刻挖掘又彰显出这部小说的无穷魅力。小说中,宏大战争的背景与一群小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之间展现出人性的矛盾与冲突,极富张力。而其中正视民族的苦难历史、直面创伤记忆以及在叙事中寻求创伤"救赎"更是赋予了这部小说发人深思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在《战时灯火》中,翁达杰以回忆与现实相结合的叙述方式,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作为写作背景,描绘了众多遭到不同创伤的小人物。文章从创伤理论视域下看翁达杰的《战时灯火》,着重对典型人物纳萨尼尔和蕾切尔的创伤进行研究,将两人面对创伤时所选择的不同处理方式相对比,进而分析面对创伤的恰当途径。  相似文献   

5.
村上春树在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去中国的小船》中通过悖谬叙事展现了日本社会对中国如刺般的他者性认识。这一认知形成的创伤记忆隐藏着当代日本人面对中国时复杂的心理:罪感、负疚,优越、想忘又不能忘。而作家对这篇小说三个版本的修改又现实性地表现了日本社会对中国认知的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6.
海因里希·伯尔的《无主之家》从战后德国儿童和妇女视角,描写了孩子们破碎的家庭记忆,在父亲形象的缺失、母亲形象的背离中揭示了战后儿童的心理创伤.战争寡妇的精神窘境和无奈选择让主人公感到切肤之痛.小说告诉人们战争的残酷和它所带来的心理的创伤的难以愈合,提醒人们不能忘记战争,更要直面历史.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两部散文集<我赶上了峥嵘岁月>和<乡村风景>的比较和分析,认为它们具有民间史诗的风格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杨婉莉 《海外英语》2012,(23):217-218
《宠儿》是托妮·莫里森创作的一部最震撼人心的经典作品。超越传统黑人小说所表现的对非洲裔黑人受奴役的历史记忆的悲悼。《宠儿》不仅讲述了奴隶制压迫下黑人肉体和精神所遭受的苦难,而且还着重再现了黑人解放后在精神方面残留的精神创伤。该文通过讲述小说中人物角色的惨痛遭遇,并借助于相关创伤理论揭示出黑人民族只有直面过去,对历史进行的勇敢追忆和主动忘却,才能够最终摆脱"后殖民主义"的统治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和自由。  相似文献   

9.
美国印第安裔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的最新长篇力作《守夜人》讲述了印第安部落人民捍卫领地的艰辛往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创伤书写.本文主要以凯茜·凯鲁斯的创伤理论为基点,分析主人公帕特莉斯和瓦扎什克在其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家庭创伤、性别创伤及历史创伤,以及创伤叙事过程中采用的梦魇、幻觉和延迟等艺术展现手法,从而折射出整个美国印第...  相似文献   

10.
《红旗谱》作为一部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它不仅是新中国革命历史记忆的书写,而且将历史的进程革命化了。人物的阶级身份、成长历程直接见证革命历史记忆中“英雄时代”的社会秩序、人格化想象,呈现的是一种对于崭新的现代民族国家历史革命化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11.
《爱德华大夫》是一部由希区柯克导演的黑白电影,影片于1945年在美国上映,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戏剧片和最佳原创音乐奖,影片以爱德华医生——一个精神病收容所的新院长(后被证实是冒名顶替的)和女医生彼得森的爱情故事为出发点,讲述了彼得森医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治愈约翰·巴兰坦出现的各种创伤症状,包括重复出现的梦境、幻觉、失忆等等,该片作为第一部描写心理创伤治愈的影片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约翰·巴兰坦的创伤症状出发,探讨创伤的症状及创伤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玉米》通过语言自身的自我指涉功能,将政治的意识形态融化到日常的生活中,表现出对时代创伤体验的潜在伤痛.在小说中,通过这种创伤的体验给出了一个现实中的历史,反思历史该如何构建.荒诞的历史所留下的灾难让作者把内隐的悲剧形式融入到平静的生活中.因此,《玉米》无论是在内容的深度,还是审美方式上都以其独特的价值成为这个时代的经典.  相似文献   

13.
焦扬 《英语广场》2023,(26):72-75
朱利安·巴恩斯作为英国文坛巨匠,在历史幻想长篇小说《英格兰,英格兰》中探讨了记忆与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质疑了记忆与历史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记忆有时会被删减、歪曲,甚至虚构,而基于记忆之上的身份也会随之重构。巴恩斯通过主人公玛莎的自我追寻和自我探索,深刻揭示了个人乃至民族在身份构建过程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商洛学院学报》2017,(5):11-17
贾平凹是一个历史感非常强的当代中国作家,他能把刚刚逝去或正在发生的生活纳入笔端,传达出自己的思考,揭示出时代趋势。长篇小说《老生》以四个阶段的故事呈现了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贾平凹通过一个神奇唱师的记忆深入到历史深层,呈现出另一种历史图景。《老生》表现了贾平凹对人的存在的思考,表现出他对历史的忧虑以及对生命的悲悯。  相似文献   

15.
在《维莱特》(又称《露西》)这部关于个人情感经验的作品中,夏洛蒂·勃朗特用细腻的笔触揭露了女主人公露西·斯诺的孤寂心理和精神恐怖。在露西恐怖、焦虑的背后是一颗因成长过程中爱的缺失而背负创伤的心灵。鉴于《维莱特》浓厚的自传色彩,它既可看做是关于女主人公创伤记忆的书写,也可看做是夏洛蒂对自身创伤经历及情感经验的表白。  相似文献   

16.
2007年曼布克奖得主安妮·恩莱特在其最富盛名的小说《聚会》中植入家庭关系、爱尔兰的沉重历史等主题,将爱尔兰历史的再现、对在海格迪家族中生活点滴记忆的修复以及主人公本人现实生活中难以忘却的伤疤和婚姻破碎等各种创伤因素融入作品之中,并在小说主题和人物构造中融入创伤的气息,赋予原本平淡的主题以新意的同时,增加了作品的深度.以安妮·恩莱特的文本《聚会》分析为基础,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指导,试图从进一步揭示《聚会》中的各创伤因素出发,深层剖析隐藏于《聚会》文字背后坚强有力却又让人不安的情感来由.  相似文献   

17.
18.
杜珊 《鸡西大学学报》2014,(4):123-124,127
《特别响,非常近》在"9·11"事件背景下,讲述了九岁小男孩奥斯卡丧失父亲后疯狂寻锁的经历。拟在创伤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解读小说中不同时期各色人物的创伤体验以及创伤复原,呼吁更多人关注身边的创伤群体。  相似文献   

19.
道光年间发生在湖北崇阳的钟九闹漕事件在当地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民间歌手据此创作了长篇叙事山歌《钟九闹漕》,完整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全过程。从传抄本《钟九闹漕》的角度出发结合历史文献解释普通民众、统治阶级和研究者对此事件的态度,能更好体现历史事件在民间记忆上的特点,也能加深人们对长歌本身的理解。《钟九闹漕》是汉民族长篇叙事山歌的代表性作品,也是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其承载传递的历史记忆,对传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并保持其旺盛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课本在文字部分写道: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创办了一批专门供工人阅读的刊物,有《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等,接下来用较大的篇幅配有这三本刊物的图片,图下指明: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出版的《劳动者》,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出版的《劳动音》,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